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現有品相最完好的漢劍,鑄造工藝複雜僅存一把,卻藏於大英博物館

  • 由 趣觀歷史 發表于 武術
  • 2022-01-19
簡介▲越王勾踐劍說起來,中國的“劍”史非常久遠——東周時期,列國征戰不休,製造了大量刀劍,不過由於青銅脆性太大,所以只能鑄造短劍,那時青銅劍堪稱是戰場近身搏殺利器,只有那些擁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人才能佩劍出行

摺疊鍛打多少次最好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縱觀中國曆朝歷代,漢唐二朝乃是其中翹楚,不僅軍事實力強盛,而且在經濟、文化等方面也十分強大。說起來,這兩個強大王朝在軍事方面,都給後人留下了別具一格又頗具代表性的武器,比如唐代有所向披靡的唐刀,漢朝則有鋒利無比的漢劍,它們都是我國冷兵器時代最為重要的武器之一。留存至今的唐刀雖然不多,但也還能在國內部分博物館一睹真容。然而遺留至今的漢劍則就少之又少,目前為止,儲存最為完好的漢劍要屬“櫑具漢劍”,可惜的是,這一稀世珍寶卻不幸流落海外,至今無法歸國。

現有品相最完好的漢劍,鑄造工藝複雜僅存一把,卻藏於大英博物館

▲越王勾踐劍

說起來,中國的“劍”史非常久遠——東周時期,列國征戰不休,製造了大量刀劍,不過由於青銅脆性太大,所以只能鑄造短劍,那時青銅劍堪稱是戰場近身搏殺利器,只有那些擁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人才能佩劍出行。這一時期的青銅劍,通常刻有精美紋飾,其中一些精品更是做工複雜,比如“越王勾踐劍”就被工匠精心鍛造,鍍鉻以保千年不鏽。可惜的是,這種防鏽技術太過費時費力,實際應用很少,因此留存至今且未曾生鏽的青銅劍少之又少。秦漢之際,劍的材質發生巨大改變,漢人摒棄脆性過大的青銅劍,選用各項效能較好的鐵劍。

現有品相最完好的漢劍,鑄造工藝複雜僅存一把,卻藏於大英博物館

▲漢代公卿劇照

劍乃古之聖品,至尊至貴,人神鹹崇。漢朝時,佩戴寶劍的多為帝王文士,自漢高祖劉邦以赤霄寶劍怒斬白蛇起,每位漢朝帝王出席重要場合時都必須佩戴寶劍,以示身份尊貴。武帝獨尊儒術後,文人以儒家思想中的“溫良謙恭讓”和“外圓內方”來詮釋佩劍的合理性,文人佩劍是“藏”與“顯”的象徵,因而漢代文士出場時,身邊也多佩有寶劍,入鞘樸實無華,出竅則鋒芒畢露,盡顯文人英氣。

現有品相最完好的漢劍,鑄造工藝複雜僅存一把,卻藏於大英博物館

▲南越王墓出土漢劍(已嚴重鏽蝕)

雖然漢代鐵劍在韌性與質量方面遠遠超出青銅劍,但和青銅劍一樣,仍然極易腐蝕生鏽,所以至今為止,博物館中現存漢劍沒有幾把,比如上海博物館中的玉具劍、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駁犀具劍。然而迄今存世儲存最完好的漢代鐵劍,卻是保存於大英博物館的櫑具劍,其裝具、鞘柄和髹漆幾乎原整無缺。這是一種加工工藝極為複雜的寶劍,鑄造之時需要將生鐵反覆加熱、摺疊鍛打上百次,靠這種“百鍊成鋼”的工藝,才能鍛造出最為精純的寶劍。往往一位鑄劍大師花費數十年,也只能鑄就三把櫑具劍,因此櫑具劍的存世數量非常稀少。

現有品相最完好的漢劍,鑄造工藝複雜僅存一把,卻藏於大英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所藏櫑具漢劍

在漢代時,櫑具劍就已經非常出名,班固特意在《漢書·雋不疑傳》提到:“不疑冠進賢冠,帶櫑具劍,應勳曰:櫑具,木櫑首之劍,櫑落壯大也。”漢朝滅亡後,櫑具劍的鑄造方法失傳,因此“限量版”櫑具劍自然就成為各界爭奪收藏的珍品。輾轉到清朝,櫑具劍進入皇家府庫並藏於圓明園,可惜在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不幸被掠,隨後藏於倫敦大英博物館。

現有品相最完好的漢劍,鑄造工藝複雜僅存一把,卻藏於大英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外景

在大英博物館中,人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這把寶劍儲存完好,劍鞘、劍柄均為竹製,首、鐔、櫑碩大誇張,裝飾雕工精美,紋飾傳神逼人,與《漢書》的記載完全相符,也是目前已知櫑具劍的唯一例項。遺憾的是,這樣的國寶不僅流失海外,甚至沒什麼知道,實在是令人扼腕嘆息。

參考文獻:

《漢書·雋不疑傳》《海外藏中國古代文物精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