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旅順口的故事—上下六千年

  • 由 旅順口畫傳 發表于 武術
  • 2022-01-11
簡介在旅順王家村遺址沒有發現之前,這裡被稱為升起旅順第一縷炊煙的地方,王家村把旅順歷史推前1000年以後,郭家村被稱為“升起遼南最多的最早的炊煙的地方”史前大墓其實,在新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在旅順的南、東及北部沿海,大大小小的部落猶如繁星般遍佈

旅順在哪個省的什麼位置地圖

老鄒 旅順口大型畫傳

2021-12-05 00:00

旅順口的故事—上下六千年

旅順,位於遼東半島的最南端。

站在中國地圖前,看整個廣袤的東北平原,在這裡縮成了一個小小的尖尖。

旅順口的故事—上下六千年

170公里的海岸線外,是無邊的碧藍,深邃的幽藍。

旅順,海的精靈。

旅順口的故事—上下六千年

最早的旅順口人

我們的故事,要從最早的旅順口人說起。

王家村,如今旅順最普通的一個鄉村,濱海路從村中穿過,距離著名的大潮口浴場比較近,因此夏天還有些人氣。

王家村,是旅順史前文明的發源地,出土了最早的“旅順口人”和東三省及山東地區最早的玉璇璣,把旅順的史前時代從5000年推到了6000年。王家村遺址位於北海街道王家村東北耕地中,北距渤海約100餘米。因遺址是自然形成的土崗,當地稱之為“東崗”。遺址面積約20000平方米,夾雜有陶片、貝殼、獸骨等,地面還散佈有戰國、西漢時期的瓦片、陶片等。1980年文物普查時發現該遺址,採集遺物有打製時石刮削器、砍砸器,磨製石斧、錛、刀、杵、網墜、紡輪和陶器等。

旅順口的故事—上下六千年

1994年,大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學考古系聯合對遺址進行了發掘。根據地層和出土器物分析,遺址分為四期:第一期為小珠山一期文化,第二期為小珠山二期文化,第三期為小珠山三期文化,第四期為戰國至西漢時期。該遺址是大連地區最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時代代表遺址之一。

新石器時代,是指在考古學上以使用磨製石器為標誌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屬於石器時代的後期。新石器時代大約從1萬年前開始,結束時間從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

旅順口的故事—上下六千年

旅順口的故事—上下六千年

旅順的歷史起源於新石器時代的中期。是謂“六千年悠久歷史”,但“燦爛文化”確實有點不太敢擔當。

因為當後母戊大方鼎在中原的冶煉之火中誕生的時候,同時期的旅順可能剛從外地傳過來幾隻青銅魚鉤,被當地最大的豪門大當家的用來在海邊釣魚,死後作為珍貴的殉葬品永伴他往生天國。

但“六千年悠久歷史”,我們對誰也可以這樣宣稱。新石器時代大約從1萬年前開始,結束時間從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從新石器時代的6000多年前,一直到2000多年前,一直有人類在這塊如鑽石般閃亮的山海之間的風水寶地上生活,生產,勞動而生生不息。

王家村是旅順最早的原住民居住地,人類生活遺址的時間可以推到6000多年前。出土的東北乃至山東最早的一塊玉璇璣,證明了五千年前的旅順口人已經可以觀測天象,預見風雨。紅色的小泥人,被認為是最早的旅順口人。漫山遍野的海蠣子殼,證明了早在6000年前,就有一群人在這裡依山傍海而居。

旅順口的故事—上下六千年

旅順口的故事—上下六千年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他們面對的海灣,叫做大潮口。每年秋季,這裡有大潮,潮水轟鳴,猶如千軍萬馬呼嘯而來,又集結而去。

常常站在這裡的小山頭,看著潮漲潮落。6000年前的人們,是否會和現在的人一樣,站在這裡,聽海浪的聲音?

這些人一直生活到了大漢年間。早些年,農民平整土地,經常在北大河沿岸發現漢朝的磚墓,連連綿綿,從王家村一直連到了李家溝村。

青丘九尾的國度

站在旅順地圖前,望著新石器時代旅順先人居住的地方。

無一不是依山傍海的高地,或是與別的山頭並不相連的孤山山坡,或是孤零零的海中半島,也就是老百姓說的砣頭,只有一個因素:

安全問題—發現有敵人來了就趕緊跑。

新石器時代,環旅順分佈的古人類遺址是這樣的:

郭家村遺址—牧羊城新石器時代遺址—於家村遺址—羊頭窪遺址—雙島灣海邊遺址—北海東海砣子遺址—王家村遺址—小黑石砣子遺址—城山西坡廟下遺址—龍頭於大山遺址—龍頭西草墊子遺址—龍頭大孤山遺址。大多還在,但年代太久,不剩什麼了。

這些古遺蹟的年代不一樣,從6000年前到3000年前都有,不知道他們互相之間是否有過時間上和地域上的交集?如果生活在一個時代,見面是親切握手還是拿石頭就扔?部落之間是友好的還是敵對的?

最近幾年,有個青丘古國的傳說,說是遼東半島這裡過去有個青丘國,以九尾狐為圖騰,大連、旅順地區這些小部落都歸青丘國管理,不過沒有任何史書傳世。 但是,還是讓我們勾勒一副部落大團結的畫面吧。

當圓月升起的時候,各個部落的首領站在部落的最高處,嗷的一聲,頓時屬於各個部落的海灘上都點起了篝火,年輕的姑娘和小夥子們圍著篝火跳起了歡快的舞蹈,中老年人在巫師和酋長的帶領下,跪拜月亮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各個部落敞開大門,歡迎來自別的部落的朋友,大家在青山上,在大海邊跳舞唱歌,共慶佳節。

旅順口的故事—上下六千年

有個叫南山裡的地方

遼南最早的古人類文化遺址是廣鹿島上的小珠山,7000年。在旅順王家村遺址沒有出現以前,郭家村遺址被認為是旅順人類文明的發源地,王家村遺址出現以後,郭家村應該被定義為遼南地區最大的最先進的遼南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甚至我懷疑,就是當時青丘古國的首都。

旅順南山裡位於旅順鐵山街道,是遼東半島的最南端,屬於一個地域範疇,區域內有旅順牧羊城村(含於家村、刁家村、尹家村三個自然村)、郭家村,張家村和陳家村(屬於鐵山街道大興村管理),總面積大約20平方公里左右。

旅順口的故事—上下六千年

小小一個南山裡,卻是旅順古人類的發源地。2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秦漢時代的古人類生產、生活痕跡比比皆是,現有國家級文保單位一處:老鐵山燈塔。省級文保單位4處:牧羊城城址、郭家村遺址、老鐵山-將軍山積石墓地、於家村砣頭積石墓。區級文保單位3處:將軍山遺址、於家村遺址、大塢崖遺址。不可移動名錄單位3處:尹家村河沿遺址、刁家村墓群、尹家村墓群,總計11處,用燦若繁星來比喻也並不為過。除此以外,位於這個區域的漢代老船塢、刁氏祖墳,於家宗祠,蘇軍前三羊海防炮臺群等,也標示著一段又一段的歷史—古代文明的發祥地,近代闖關東的血淚史。

上世紀20-30年代,日本殖民者對南山裡地區進行了盜掘,並編輯了《東方考古學叢刊》,其中,涉及到南山裡的,就有第二冊《牧羊城》,第三冊《南山裡》,雖然日本殖民者的行為是可憎的和掠奪性的,但是就這幾本書而言,卻是東亞考古學過程中的里程碑,也讓世人第一次認識了南山裡。

旅順口的故事—上下六千年

郭家村遺址是遼南重要的新石器時代遺址。現存面積約10,000平方米,文化層厚2—3米。遺址可分為上下兩層,下層文化特徵:房址為圓角方形半地穴式建築,陶器以夾砂紅褐陶和紅陶為主,其次為夾砂黑褐陶,絕大多數手製。紋飾以刻劃紋為多,還有壓印紋、弦紋、附加堆紋及紅地黑彩和紅地紅彩幾何紋彩陶。器形以直口筒形罐最多,還有碗、缽、深腹盂、矮圈足豆、鼎等,實足鬹和盉等較少。生產工具主要以磨製石器為主,有弧刃斧、方形和半月形刀、磨盤、磨棒等,打製石器次之,還有用骨、角、牙、蚌等製作的工具和裝飾品,郭家村上下層文化均以農業生產為主,漁獵佔有一定比重,手工業和製陶業都有較大發展。年代距今5000多年。在旅順王家村遺址沒有發現之前,這裡被稱為升起旅順第一縷炊煙的地方,王家村把旅順歷史推前1000年以後,郭家村被稱為“升起遼南最多的最早的炊煙的地方”

旅順口的故事—上下六千年

旅順口的故事—上下六千年

旅順口的故事—上下六千年

旅順口的故事—上下六千年

史前大墓

其實,在新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在旅順的南、東及北部沿海,大大小小的部落猶如繁星般遍佈海邊,但幾千年的風風雨雨,大部分的生活痕跡已經消失無蹤。70年代,旅順的人口還很少,那個時候還能看出痕跡的地方,隨著人口的增加和城鄉建設的飛速發展,已經消失在漫長的歲月裡—但還是給現存的先人遺址,一個生存的空間吧,多少年以後,當再說起六千年歷史的時候,我們總要拿出些東西展示給別人看看。

有朋友說了,你說海邊有那麼多的遺蹟,但是都被破壞掉了,你怎麼才能證明?

這就要推出一個主題—積石大墓。

說到積石大墓,好多朋友覺得很神秘,其實如果是旅順地區生長的小孩,小時候基本都見過,只不過不知道是什麼。旅順山多,小時候上山,看見山頭有一堆一堆的大巴石頭,不知道是什麼,其實這就是新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旅順先民的墓葬方式—積石墓。

積石墓,旅順當地土話叫“亂石崗子”或者“死孩子堆”,旅順沿海大部分山頭都有。旅順鐵山山脊現存40多座,旅順小黑石海邊山脊現存40多座,這兩處比較集中的地方,已經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董駝子海邊山上,雙島海邊山上,北海海邊山上,龍塘海邊山上,沿山脊到處都是。

老鐵山—將軍山積石墓地位於連綿起伏的老鐵山與將軍山山脊,約有40多處,估計是郭家村人群死後埋葬的地方。積石墓是一種用石塊構築的多室墓,一般是在將山脊的地面略加修整,用大小不同石塊交迭築成,外形不甚規整,有長方形、近方形或近三角形等。墓內有數個或數十個墓室,有單排和多排之分,單排墓室大多是一次構成,多排墓室則是多次築成。墓室基本為長方形,用不整齊的石塊鋪底,頂部用大石塊覆蓋。由於破壞嚴重,人骨罕見,出土器物與山東龍山文化風格接近,如單耳杯、環足盤、缽、蛋殼陶、白陶鬹殘片、器蓋、喇叭形豆、玉牙璧、玉璧等,更與郭家村上層有密切聯絡,推測為郭家村遺址公共墓地,同時有些器物與雙砣子一期文化相近。有的積石墓屬雙砣子三期文化。

旅順口的故事—上下六千年

旅順口的故事—上下六千年

旅順口的故事—上下六千年

老鐵山—將軍山積石墓地年代為新石器—青銅時代。老鐵山—將軍山積石墓由鐵山南,二月牙口,對莊溝,將軍山四個墓群組成,是我國目前儲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史前墓葬群。

旅順口的故事—上下六千年

大家知道,老鐵山積石墓是我區的省級文保單位,我區還有一群積石墓,也是屬於省保,那就是小黑石村積石墓。

那麼,老鐵山積石墓是郭家村人死後的墓葬,小黑石村積石墓又是什麼人的墓葬?

平山—簸箕山—炮臺山積石墓群(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名稱為小黑石村積石墓群)位於大連市旅順口區三澗堡街道小黑石村東約一公里的平山—簸箕山—炮臺山山脊上。大連市文廣局組織有關專家對平山—簸箕山—炮臺山積石墓群進行了現場考察、論證,一致認為其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並得到很好的保護。

平山—簸箕山—炮臺山積石墓群北距渤海約100餘米。積石墓沿山脊分佈,綿延約3公里,分佈40餘座積石墓,為新石器—青銅時代墓群,說明該地區早在3,4000年前就有人類聚集居住。對研究大連地區新石器—青銅時代文化具有重要價值。

站在山上,海闊天空。

山下的古人類遺址已經破壞差不多了,幾千年來不可避免。但山上的積石墓為什麼沒人破壞那?很好理解,誰沒事上山頂去扒個死人墓看看。有人說了,盜墓的怎麼不來?盜墓你分在什麼地方盜,關外的大戶人家墳裡真有東西值得下手,跑到關外的大海邊來盜3、4千年以前的墓,都不用猜裡面就是些破盆亂瓦,連件青銅都沒有,就算髮現個玉件,交易市場上就是千八百的,不夠路費和費事的。

先人之所以把自己埋在青山上,大概兩個理由,一是防止人破壞,二是望著南去的海路曲曲折折,因為那裡是故鄉的方向。

記得我第一次登上了有積石墓的山頂,我也往南望了很長的時間—大海的那邊,也是我的故鄉—先人的墓修築在山上,是否會有于右任老先生的那種淒涼。

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有殤。

巍巍老鐵山,埋藏著多少秘密

老鐵山積石墓,小黑石村積石墓都是省保,很厲害的。其實我區還有一座省保大墓,就是於家砣頭積石墓。

有人說了,這群人怎麼不上老鐵山了?只能說,時代變了,這個砣頭墓的年代已經接近於周,而那個時候的墓基本就是擇平地或是山坡而建,沒聽說上山的。漢朝的時候,漢墓更是建在城外,因此都破壞得差不多了,於家砣頭積石墓之所以能夠存在,是因為它偏安於海邊的小半島尖上,沒妨著誰,要不也早消失了。

它的意義在於,出土了旅順第一批青銅器。

於家村砣頭積石墓地位於鐵山街道牧羊城村於家村西南砣子尖端,北寬南窄呈三角形,當地稱為“砣頭”。1977年4月,旅順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在發掘於家村遺址時,發現這處墓地,同年進行了發掘。發掘結束後,墓地原樣保留。

墓地殘存面積960平方米,有58座墓。這些墓是多次築成的,每座墓都是用在附近海岸取來的石塊於地面築成的,以長方形為最多,其次是橢圓形。

旅順口的故事—上下六千年

旅順口的故事—上下六千年

旅順口的故事—上下六千年

砣頭積石墓地盛行叢葬。各墓內人骨顛倒交錯疊壓在一起。墓室東西向,則頭骨有東有西;墓室南北向,則頭骨有南有北。各墓內人骨多少不一,最多的達21具。每座墓內的人骨都不是一次埋入的,人骨之間僅以一層小海卵石隔開。葬式多為仰身直肢葬,成年人與小孩葬在一墓之內。遷葬僅見一例。

砣頭積石墓地隨葬品以陶冥器為主,多放在墓的兩端,有型式多樣的罐、壺、杯和豆、缽、盆、舟形器、鏤孔尊形器等。陶冥器特點明顯,都是夾砂黑褐陶,紋飾主要有凸稜紋、刺點、弦紋和刻劃紋,尤以凸稜紋與刻劃紋組成的複合編織紋最富特徵。石器數量不多,種類有斧、錛、刀、矛、環刃器、紡輪等。已經出土了青銅器,但只有6件,有鏃、圓形泡飾、環、魚鉤等。裝飾品種類較為豐富,有石珠12串、陶珠9串,還有綠松石墜、瑪瑙墜、白玉墜、瑩石墜和骨貝。

於家村砣頭積石墓地出土的陶器屬於於家村遺址上層文化。據此,砣頭積石墓地是於家村遺址上層文化人們的公共墓地。具體年代相當於商末周初,已進入青銅時代後期階段。

大漢的繁榮

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商周春戰(部分與青銅時代重疊),旅順都有人類居住,但是層次不清晰,為什麼那?因為本身是個交通港而已,沒有太多的人和太多的文明,哪兒來的人帶來了什麼文明它就呈現什麼文明。

但是,旅順歷史上曾經有過兩次大繁興,第一次大繁興就要到來了。它的代表,就是一座土城—牧羊城。

旅順口的故事—上下六千年

牧羊城亦稱木羊城,位於大連市旅順口區鐵山鎮牧羊城村刁家村村南一臺地上,站在這裡,北靠青山 ,面朝大海,總之,古代人住的地方,我都去過,確實有一種很安全的感覺。這個高地上,在青銅時代就有人居住。牧羊城建於戰國末期,在戰國末期毀於戰火,根據在附近發現的大量青銅箭頭、將軍級配劍劍柄及從歷史事件推測,應該是秦國大將將燕國最後的精英部隊趕進了大海。據素素老師說,秦始皇坐擁天下之後,派方士徐福徵三千男女、五穀百工,載上大批遠航物資,欲去東瀛為始皇帝求仙找藥。遼東半島的牧羊城,正處於這支船隊的必經之地,徐福一行當然要在這裡靠岸暫歇。但這三千男女並沒有全數去了日本,船隊在牧羊城停泊期間,曾有幾十人或因患病或因暈船,已不能隨船繼續前行,只好滯留在了牧羊城。彼時,已毀於戰火的牧羊城正急需修復,滯留者又恰好是能工巧匠,便有了一個說法,牧羊城就是透過這些能工巧匠之手,再一次站立了起來。

西漢武帝時期,由於山東半島到遼東半島海路的開闢,牧羊城成為漢代一座海陸交通線上的軍事防守城。這裡曾經出土過最有利的佐證,證明了牧羊城當年的地位,那即是“河陽令印”和“武庫中丞”封泥,說明當時的牧羊城,和中原地區的市長及國家軍械司司長有直接的聯絡,歷史地位應該比較高。

東漢末年,牧羊城徹底毀於三國歸魏的戰火之中。魏帝以司馬懿為帥,出兵四萬,征討遼東。公孫淵稱臣於東吳,乞求出兵相救,東吳大軍剛剛在這裡登陸,就聽說司馬懿大軍已攻破襄平城,並誅殺了公孫康和公孫淵父子,正是在這場戰亂中,曾經輝煌過的牧羊城,再一次匍匐在泥土裡。

牧羊城周邊,遍佈漢朝的古墓葬。至今還會發現,有許多的秦磚漢瓦,鑲嵌在當地老農民的牆頭。大家知道,漢朝的時候,在人煙密集地,開始修建漢城,漢墓修在城外。圍繞著牧羊城,曾經發現過許多座漢墓,而且,和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相比,出土的東西基本不是一個檔,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出土的東西,一看就是窮老百姓家的,漢代出土的東西,就很有些玩意了,從一個側面證明,旅順歷史上的第一次大繁興就在牧羊城時代。

與牧羊城同時代的,還有當時一起在南山裡定居的漢朝人生活的三處遺址與墓群,據說現在的於家村漁港附近,早年還可以看見漢朝時候的老碼頭,俗稱“老船塢”,現在已經沒有什麼痕跡,但是“老船塢”這個名字卻留在了地圖上。

大塢崖遺址位於鐵山街道尹家村西南,西臨渤海,面積約20000平方米,遺址中隨處可見繩紋瓦、筒瓦、陶器等,附近發現有一口古井。從資料分析,大塢崖遺址時代為漢代,大塢崖遺址位於渤海之濱,也是古代海上交通的重要“港口”。

刁家村墓群,位於鐵山街道刁家村北瑩居民刁成良住宅以東的耕地上,分佈面積約2500平方米。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1930年代已發現並做過發掘。1975年旅順博物館因村民深挖土地發現漢墓,曾做過搶救性發掘。年代為漢代。對於研究大連地區漢代文化有一定參考價值。

尹家村墓群,位於鐵山街道牧羊城村尹家小學東南100米左右的山坡上,地勢北高南低,佔地面積約3000平方米。在北側和東南側斷崖上發現殘存磚室墓2座,地面可見灰色繩紋磚及灰陶殘片,據出土遺物分析,年代為漢代。該墓群對於研究漢代大連地區的喪葬習俗有一定價值。

當時的旅順,漢城不是這一座,還有大潘家漢城,不過只留下了幾個土堆。漢墓集中在南山裡,大潘家,北海一帶,但北海的那座漢城,自從有史記載以來,沒有人提過,可能早就被毀掉了。

旅順口的故事—上下六千年

旅順口的故事—上下六千年

三分歸晉後,南山裡在歷史上沒有什麼記載。但是唐朝初年,這裡是當時我國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高句麗的管轄地。還要說說牧羊城,但只是個傳說,沒有任何歷史依據。

相傳唐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率兵從山東蓬萊渡海到遼東,在大塢崖登陸,上岸時看到一位老人坐在山丘草地上牧羊,唐太宗走到老人面前施禮問老人哪裡可以築城,老人說:“我坐的地方可以築城。”言罷,老人隨羊群飄然而去。於是唐太宗率領渡海的大軍,在老人指點的地方破土築城安營紮寨,整頓軍隊,準備東征,後來人們稱這座城為“牧羊城”。這裡說的是唐代的故事,據說太宗皇帝在旅順牧羊城登陸,當地的棗刺刮壞了他的龍袍,太宗大怒,命令當地的棗刺不準長鉤,當地的棗刺還真的變成直的了,現在還是。

宋以後,遼南地區基本是東北的少數民族政權你爭我奪的地方,牧羊城已經基本荒廢。

鴻臚井的傳說

司馬氏建立了晉朝。而這個時候,中國東北的少數民族已經結束了懵懵懂懂的少年時期,長成了血氣方剛的大小夥子。

五胡發威了。

在兩晉統治時期,大部分時間,旅順的這塊地方,都是少數民族爭來奪去的戰場。到了東晉時期,更是偏安於南方,與中國東北的統治沒有什麼關係。

混亂了幾十年以後,整個中國進入了五胡十六國時期。

五胡十六國時期,旅順這塊屬於的國家,都叫做燕國,因為區別於戰國時期的燕國,史稱前、後、北燕,鮮卑族的慕容氏就是遼東的主人。這人大家該知道,天龍八部的慕容家族啊。

其後不久,成長於朝鮮半島的高句麗人逐漸強大,建立了疆域擴大到大部分東北的強大王國。旅順口當時也是高句麗的一部分。高句麗人在這裡重新修建了海防要塞—牧羊城。

大隋建立了大統一的中原王朝。隋朝煬帝發誓要實現天下一統的願望,從山東渡海,連續幾次對高句麗發起攻擊。高句麗們連續幾次擊敗了隋朝的進攻。

隋亡了。大唐盛世開始了。又一個偉大皇帝關注了旅順口。大唐太宗皇帝本著統一東北、打敗高麗的精神,命令大將張亮以摧枯拉朽之勢,先下牧羊城,再克大城山,最後於高句麗的大軍決戰於大黑山,後親入朝鮮半島,據說還讓朝鮮大將淵蓋蘇文射瞎了一隻眼,總之將高句麗王朝趕出了中國東北。

太宗皇帝雖沒有親征,但是卻留下了許多傳說。比如歷史上著名的薛仁貴徵東,說的就是這一段。

據說太宗皇帝在旅順牧羊城登陸,看見了一個放羊的老頭,

就問他:老丈,這裡哪裡可以修築城池?老頭說:我坐的這裡就可以修築城池。說完就不見了。於是太宗皇帝帶領軍民,

重修牧羊城。原來是天上的神,害怕殺戮太重,有心幫助唐王朝統一天下。唐太宗在附近轉了轉,當地的棗刺刮壞了他的龍袍,太宗大怒,命令當地的棗刺不準長鉤,當地的棗刺還真的變成直的了,現在還是。

太宗皇帝走到了旅順長城一帶,這裡有一座城山,是旅順第二高山,現在山上還有殘留的城牆遺址。據說太宗皇帝還在山上開過重要的軍事會議,當地還流傳著一個有意思的傳說: 據說太宗皇帝登上城山,遠望遼南大好河山。為了防止高句麗人的反撲,決定在城山上再建城池。於是就說:誰一天時間能在山上建好城池,我就封他為王。

這話讓離這裡不遠的大黑石海里的妖精聽見了,就率領魚鱉蝦蟹等海里的妖精,連夜修城,馬上就要修好了。唐太宗的宰相徐茂公急了,魚鱉蝦蟹要是封了王,大唐的體統何在? 於是,他就在最後一塊大石頭即將砌好的時候,學了一回周扒皮,大叫“喔喔喔喔”。引得全城的雞都叫了。妖精們以為天亮了,嚇得扔下石頭,全跑了。至今城山的大石頭上,還留有魚鱉蝦蟹的鱗片的痕跡。當然這只是傳說。

旅順口的故事—上下六千年

旅順口的故事—上下六千年

旅順口的故事—上下六千年

到唐太宗的兒子上臺的時候,遼東半島又興起了一個少數民族政權—粟末靺鞨。國主大祚榮看到大唐勢力強大,主動宣佈接受大唐的領導。於是,大唐就派了個負責祭祀禮儀的鴻臚卿崔忻,加封為從三品副省部級,到粟末靺鞨封他們的國主為中央任命的高階幹部。 這幫人從山東出海,登旅順走丹東,直上吉林,在美麗的鏡泊湖畔封大祚榮為大唐的左驍衛員外大將軍、渤海郡王。鴻臚卿返程的時候又經過旅順口邊上的黃金山,看見山形俊美,突發奇想,在山下挖了兩眼井,也就是今天的鴻臚井。意思是,飲水思源,東北人民喝到這井裡的水就會知道我們是大唐人。代表著東北歸唐的兩口井誕生了。 有人在井邊,立了一塊大石頭,古往今來的文人騷客,對鴻臚井的讚美就刻在了石頭上。

日本人來了以後,看見這塊大石頭,認為是珍貴的文物,就把這塊石頭運回了日本,現在放在日本的皇宮,一般人不讓看。

渤海國後來被契丹滅掉了。但是,靺鞨人中的一支-黑水靺鞨,多少年後卻誕生了一個偉大的人物——努爾哈赤。

說到這裡,要說說現代的一個新觀點,就是崔忻並沒有打井。

石頭上的刻字是:“敕持節宣勞靺鞨使鴻臚卿崔忻井兩口永為記驗開元二年五月十八日”。

但當時崔忻只是一個品級不高的外交人員,旅順當時還很荒涼,在這樣一個荒涼的大海邊挖兩眼井,從時間上地理條件上物質準備上看,都沒必要甚至有點不可能。

那麼,為什麼說是井兩口?因為當時的旅順名字就叫井兩口。黃金山下,現在的4810廠位置,各有一個大水塘,像不像兩口井?

旅順口的故事—上下六千年

唐朝以後,旅順的歷史,基本是遼金的歷史,中原王朝沒有統治過這裡。當時,由於高麗擊敗北燕,大唐又擊敗高麗,旅順這塊地方几經戰火,已經沒有了什麼人煙。到了遼金時期,也再沒有興盛過,總之,歷史上沒有名。

宋朝沒有統治過旅順口。旅順口的歷史是一部遼和金的統治史。金國時候,在現在的金州一帶設定蘇州府,管理現在的遼南地區。再後來,蒙古滅金,旅順口是蒙古的屬地。元朝建立後,當時的旅順口叫做“獅子口”。

元以前,旅順口其實在中原王朝手裡沒待幾年。燕國管過,其實政治觸角也沒有延伸到這裡。漢武管過,也就是建了一個海防城堡,漢以後,唐以前,基本都在少數民族手裡,你方唱罷我登場。唐初開了兩眼井,就算統治了,唐以後又在少數民族手裡了。而且歷史上好幾次地大屠城,因此根本沒有像中原那樣留存下來的古老家族。

海防要塞

明朝建立了,雖然也是帶管不管的,但最起碼正式歸入中央政權的統治。

明朝初年,朱洪武上了臺,派兩員大將到遼東駐守,清除元朝餘孽。他們從山東蓬萊上船,在海上航行了三天三夜,無風無浪,順利到達獅子口。因為旅途順利,下船以後,就把獅子口改名叫旅順口,作為紀念。旅順口這個名字就留傳下來了。後簡化成了旅順。

他們的名字,叫做馬雲葉旺。

據《大連通史》(古代卷)記載:明代大連地區除築有金州城、復州城兩座規模較大的州(衛)城外,還築有規模雖小而地位特別重要的旅順南北二城。

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七月,定遼都衛都指揮使葉旺、馬雲二將率大軍在獅子口登陸後,改獅子口為旅順口,當即命軍士“樹木為柵”,修成一座木柵城,留守旅順,此即旅順北城。洪武二十年(1387年),為防倭寇侵掠金州沿海,明廷決定加強旅順一帶海防,即將金州衛中左千戶所調往旅順駐守……永樂十年(1412年)由金州衛指揮使徐剛主持,將木柵城改築為磚城。新築就的旅順北城,周長一里一百八十步,護城河深一丈二尺。磚城南北各有一座城門:南曰“靖海”,北曰“威武”。旅順北城,日俄戰爭之前還依然存在,就在現在九三小學的位置。日俄戰爭前,俄國人在大醫院(現後勤部)的奠基典禮上,後面可以看見旅順北城。旅順南城的位置,據說是現旅順長江路紅綠燈南。

孫寶田《旅大文獻徵存》根據前人之著作,對“旅順城”作如下綜述:

《全遼志》雲:旅順南北二城,在金州城南一百二十里,俱臨海。北城洪武四年(1371年)都指揮使馬雲、葉旺立木柵以守。二十年設中左所,永樂元年(1403年)設都司官備禦,十年指揮徐剛磚砌,周圍一里一百八十步,池深一丈二尺,闊二丈。城門二,南曰靖海,北曰威武。南城永樂十年(1412年)徐剛包築,周圍一里三百步,池深一丈二尺,闊兩丈五尺,城門二,南曰通津,北曰仁和。登州衛海運軍需至此。今北城廢(旅順在金州城西南境,其南北二城至清時均廢)。

《全遼志》為最原始、最權威,近世大連地區的諸多史志關於旅順明代南北二城的記述都是根據此志的說法,抄錄時或有舛誤而已。關於旅順城廢毀之時間,有說“其南北二城至清時均廢”,也有說“明末後金南下時拆毀了北城,南城則廢於清代”,也有說“旅順北城毀於日俄戰爭的炮火”。

從那個時候起,旅順口成為扼守黃渤海咽喉的環渤海軍事要塞之重地。

旅順口的故事—上下六千年

明朝末年,朝廷為遏制後金(清王朝建立初期的稱謂)勢力南下,於萬曆三十年在旅順設水軍,有兵員千餘。萬曆四十八年,朝廷又分別從遼陽和江浙調來1萬餘兵員分駐金州、旅順諸港及沿海島嶼,以求外衛金復(遼寧金州、復州),內護登萊(山東登州、萊州)。也就是對北要保護金州和瓦房店,對南要呼應煙臺和蓬萊。也就是說,從明末開始,旅順就成為了海上的要塞,只不過軍事地位還不很重要,和他以後的世界級要塞地位相比,差的還很遠。

明朝的軍事遺蹟,目前還有這樣幾個。

城山山城位於長城街道與營城子街道的界山——城山山頂,海拔404。8米。現存山城呈半環形,東面是懸崖斷壁。城牆是由就地取材的火成岩石塊築砌,也就是所謂的“乾打壘”式。現存城牆全長149米,寬1。8—2。4米,高0。2—1。5米。山頂偶見繩紋瓦。從山城築砌形狀分析,主要是防禦西、西北方向開闊地帶。據以前調查材料,山城為長方形,南、西、北面有城牆,東部是自然懸崖而無城牆,還有南北2個門。從資料分析,山城年代大約為明代,或更早一些。

旅順口的故事—上下六千年

土城子城址位於三澗堡街道土城子村。現存城牆東南角一段和西部部分城牆,旅順北路從城中穿過。城牆由泥土夯築。據以前調查材料,城址大約為長方形,南北長256米,東西寬240米左右,有南、北兩門。城址雖然遭到破壞,但仍可見斷斷續續的城牆,並可見陶片、瓦片等,當時城牆高度大約為3米。而今只有城牆一角,其它遺蹟蕩然無存。根據資料分析,城址建於明代。

旅順口的故事—上下六千年

也有研究者說,一般高句麗人建城,總是建一座山城,設定瞭望哨,建一座平原城,平日駐軍。兩城互為抵靠,相輔相成,旅順的城山山城和土城子,很像高句麗時代的古城,但因為沒有史料記載和實物佐證,沒法判定。

西炮臺山烽火臺遺址,遺址位於山南面的山脊上,原取之於山上的石灰石岩石砌築而成的,現為一片廢墟,僅見方形臺基,邊長6米,殘高0。3米。現場採集有飾布紋的灰瓦建築殘件多片,根據採集標本及所在地理位置判斷,應是大連地區明代的海防烽火臺遺址。對於研究大連古代史及明代海防史等,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旅順口的故事—上下六千年

明代烽火臺不只這一處,但別的都已經難覓蹤影,由於這個烽火臺人跡罕至,因此還能看出點影子。

明清大戰

歷史在悄悄劃過,明末的一場明清大戰戰爭,卻使旅順成為了中國軍事史的一個重要節點,大明在這裡失去了兩位最重要的軍事將領,產生了3位大清最重要的開國武功王爺。旅順口默默地注視著發生的一切,成為明末清初一段最重要戰爭的見證者。

從公元1621年到1625年的4年間,明朝以金州、旅順為據點,後金以遼陽為基地,雙方不斷衝突,有時在金、復爭奪,有時在旅順激戰,其中與旅順有直接關係的戰役約計3次。

一次是天啟元年(後金天命六年,公元1621年)八月,史載“建州兵襲金州”其中包括對旅順的進攻。這次戰事的背景是:後金天命六年三月十三日,努爾哈赤攻陷瀋陽,同年三月二十一日奪取遼陽、海州和蓋州,順勢引兵南下,戰事波及旅順口。

當遼陽城陷時,明鎮遼東的經略袁應泰、巡撫張銓等戰死,遊擊毛文龍退到旅順,後又渡海入據皮島(鴨綠江口外,也叫東江),招集遼民,屯兵開墾,做為反抗後金、收復失地的據點。同年七月,毛文龍攻克後金管轄的鎮江城(今丹東),擒獲其首將佟養真,使鎮江與旅順沿海一帶連成一片。

努爾哈赤感到威脅到他的側背,便發兵急攻金州、旅順,在林畔館經激戰奪回鎮江。是年九月,毛文龍派麻洋島守備張盤,帶壯兵30餘隊,夜登金州海岸。經探哨知“金州城內建州兵止六百,遂率島兵以及老幼遼民助張聲勢,晝伏夜行,齊至金州南城門,舉火,軍聲震天。建州兵驚潰,出北門遁去。”這就是史載“張盤收復金州、旅順”之戰。

第二次是天啟三年(後金天命八年,公元1623年)四月,建州八旗兵再次襲擊旅順,又被都司張盤擊退。

天啟示錄二年十月五日,駐旅順明將張盤率兵北上奇襲滿洲旗兵,“建州兵奔竄,永寧等堡俱下”。不久,後金反攻,建州兵大舉南下。張盤因孤軍深入,“兵少糧乏,不敢回覆州,遂移於旅順三岔海口。偶有風,損南船,內有溼爛米豆千餘石,兵民賴以存活”,張盤率兵回旅順。次年春,“建州又率萬騎來攻旅順堡”,“明軍奮南擊建騎,不能下”,建州兵遣使對張盤招降,張斬來使。建州兵圍城日急,張盤率部在旅順南北兩山夾攻敵人,“建州兵大敗而去”。

第三次是天啟五年(後金天命十年,公元1625年),努爾哈赤偵知明朝派兵1萬“由海上至旅順口,葺城駐兵”,感到對他構成軍事威脅,便在這一年五月十四日,命令三貝勒領兵6000,直攻旅順口,“城陷,盡殲明兵,毀其城”。這次八旗兵對旅順的突襲,來勢很猛,經過激烈戰鬥,終因寡不敵眾,張盤及部將朱國昌相繼陣亡。後金八旗兵佔領旅順後,因懾於毛文龍據守皮島,隨時可能攻其側背,故未敢久留,只是擄掠財物,摧毀城垣,引兵而退。該年三月,明朝的登萊巡撫武之望,“遣部將張攀守旅順”。

到了崇禎年間,有一位名將來到了旅順。前文已經說過,旅順口當時已經是海防重鎮。金復海蓋地區當時還在明朝的的手裡。遼陽以北、錦州以東,當時已經被女真建立的後金

所佔領。

袁崇煥是明末的抗金英雄。崇禎皇帝一開始對他寄託了極大的信任,封他為薊遼督師,就是整個東北地區、河北地區防衛女真入侵的最大的軍事幹部。但1630年,卻在北京西市被處以極刑,親眼目睹了袁部戰鬥過程的北京百姓都相信袁通敵,恨之入骨,他的頭顱“傳首九邊”。後來,清朝乾隆大帝為袁崇煥平反,成為了第一個被敵人平反的英雄。

在殺袁崇煥的聖旨中,崇禎皇帝道:諭以袁崇煥付託不效,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款則斬帥,縱敵長驅,頓兵不戰……

意思就是袁崇煥不辦皇上交辦的事情,專橫欺騙,為了錢財殺了鎮守邊關的大帥,縱容清兵進入國界,把部隊停下不積極應戰。

“以謀款則斬帥”中的帥,指的就是平遼將軍總兵官左都督毛文龍。當時,毛文龍據守皮島(現在屬於朝鮮,在鴨綠江口),管轄範圍大致就是從丹東到錦州的沿海區域,旅順口也是他的防區。當時,他是努爾哈赤背後的一顆釘子。經常騷擾後金的領地,後金一出去打仗他就在背後打後金的老巢,很讓努爾哈赤頭疼。同時利用邊境之利,與女真、蒙古做了很多邊境貿易,相當有錢。

史料記載,袁崇煥於二年(1629)五月二十八日泊雙島,到了毛文龍的地盤。二十九日,崇煥登島嶺,謁龍王廟(在現旅順雙島西湖嘴)。當晚,毛文龍至,前一天晚上還談得好好的,第二天就突然頒佈毛文龍十二條罪名,在沒有皇帝授權的情況下,請尚方劍,令旗牌官張國柄執尚方劍斬毛文龍首級於帳前。

旅順口的故事—上下六千年

旅順口的故事—上下六千年

旅順口的故事—上下六千年

這個地方現在就在雙島西湖嘴的姑子庵前。屬於個突然偷襲,誰都沒有想到。關於袁崇煥殺毛文龍,明末史料普遍認為殺毛文龍是與滿清議和的條件之一,並將之比作秦檜殺岳飛,不管怎麼樣,這件事情做得是不怎麼樣,替後金拔掉了插在他們背後的一枚利箭,使後金在出擊時候沒有了後顧之憂。

還有,當時毛是朝廷副一品大員,身上也有尚方劍,袁崇煥雖然是督師,但行政級別還沒有毛文龍高,是朝廷正二品大員,因此這事幹得怎麼看怎麼彆扭。

史料記載,崇禎皇帝聽了這個訊息氣壞了,但當時還得重用袁崇煥,為了表示信任,不但沒有表示生氣,反倒對斬毛文龍一事予以事後肯定,但當時不說歸不說,卻為以後留下了禍根,當後來後金軍兵臨北京城,袁崇煥應戰態度不積極的時候,崇禎皇帝的怒火再也壓不住了,就有了上述那道聖旨。關於袁被殺,許多年來有許多個版本,有的說該殺,有的說不該,現在也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我們就按照現在正史的說法,認為他是個偉大的英雄。

“縱敵長驅,頓兵不戰”指的是清軍突破喜峰口長城,突然出現在北京城下,圍困了北京。袁因為追擊清軍不力導致清軍圍困北京城。有人說了,最後他還不是趕回去了救駕了嗎?是的,皇上只是受了點驚嚇。可皇上受驚嚇那是一般的罪嗎?因為這裡是北京。

如今,在旅順雙島灣西湖嘴西臺山崖下的海灘上,還有兩個相排並列的巨大礁石,屹立於浪濤之中,形似古代大將軍。遠近觀之,雄姿偉岸,英武強悍,威風八面,被稱為“袁崇煥、毛文龍大將軍石”。恰在山溝出海口處,曾於明朝年間有座古寺——姑子庵,時任遼東總兵毛文龍就是在此古寺中被袁崇煥以冒領軍餉等十二條大罪冤殺了,釀成明朝一大冤案。

轉過姑子庵,海邊還有個小漁村,叫袁家溝村,據說還是袁崇煥的後人,從山東來這裡建立的。

毛文龍被殺,引起了很惡劣的後果,之一是替後金拔掉了插在他們背後的一枚利箭,使後金在出擊時候沒有了後顧之憂。因為此事,也培養出了幾個強大的大明王朝的掘墓人。

毛文龍被殺,引起了很惡劣的後果,之一是替後金拔掉了插在他們背後的一枚利箭,使後金在出擊時候沒有了後顧之憂。因為此事,也培養出了幾個強大的大明王朝的掘墓人。

清朝定都北京後,曾經封過4個漢族人做王爺,吳三桂大家都知道,還有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因為這四個人為清軍入侵中原、開疆建國立下了所有人都沒有辦法比擬的赫赫戰功,可以說大清的江山全是這幾個人打下來的。

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都是山東採礦工人出身,本為毛文龍部下,袁崇煥誅殺毛文龍後,孔有德、耿仲明在登州為毛文龍鳴不平,憤然譁變,殺至旅順,被新任東江總兵黃龍擊退。後孔有德、耿仲明率部降清,將明朝最頂尖的火炮技術都帶到後金,正是因為他的叛變,明清的軍事力量從此發生了轉變。後來孔有德帶清兵殺到旅順口,將當時旅順的守將黃龍一直逼到了黃金山的半坡上,黃龍無奈,自殺殉國。被和他一起自殺的5個明朝將領一起,被埋在了黃金山上,至今墳墓尚存。清朝唯一的漢族和碩格格,孔有德的女兒孔四貞,據說是還珠格格的原型。

大清水師

明朝滅亡後,當時遼東半島的防禦中心是在金州城,那個時候還沒有什麼大連。 清於康熙五十二年(1713)九月決定,在旅順盤龍山下龍河之濱設旅順水師營。這也就是今天的旅順水師營。經過一年籌備,旅順水師營正式建軍並出海巡哨。

水師營位於旅順港北部約5公里,營盤地勢平坦,四面環山,有龍河通達旅順港。當時,覺得這個地方風水很好,營盤地勢平坦,周圍是山,還有一條大河直通旅順港。

那時侯的龍河可不是現在,是很寬很深的,巡海的戰船可以順河直達旅順港,在現在旅順東港的位置設定碼頭。昔年的龍河碼頭,也是船來船往,熱鬧非凡,

按朝廷規定,水師營每年3月出哨,9月歸港。巡海範圍西至菊花島、東至鴨綠江口、南至隍城島北90裡海域(以南由登州水師巡哨)。也就是執行整個東北的海岸線巡查任務。

乾隆年末期,水師營開始由盛趨衰。至鴉片戰爭前夕,水師營已處在房塌、船破,無力出哨的境地。水師營官貪兵弱,畏敵如虎,害民如狼,失去戰鬥力。道光三年(1823)經內閣奏請,水師營的1200間營房拆除800間,變賣銀兩入庫。

鑑於水師營已難以承擔保衛海疆的重任,清政府於光緒六年(1880)決定裁撤水師營,由李鴻章創辦的北洋海軍代之。也就是說,面對西方已經慢慢來到中國沿海的大船比較,水師營的戰術與裝備沒有必要再保留。

歷經166年曆史滄桑的旅順水師營遂告終結。旅順師營在建立初期至中期,在維護地方安定及海上捕盜方面曾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旅順口的故事—上下六千年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