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南懷瑾青城、峨眉尋劍仙,向天問道得“佛光”迴應,自此萬事不惑

  • 由 君山梵靜 發表于 武術
  • 2022-01-06
簡介弘揚傳統文化南懷瑾先生的話似乎得到了上天的證明,他見到這樣的光亮之後,也合攏雙掌迴應,以示感謝菩薩,那一年是1943年,南懷瑾26歲,他正式在峨眉山大坪寺出家閉關,在做和尚的這段時間內,他閱讀了寺廟中所有的藏經,從中參透世事真理,獲益無窮,

問道峨眉怎麼看不下去

南懷瑾青城、峨眉尋劍仙,向天問道得“佛光”迴應,自此萬事不惑

歷史潮流如江河般向前奔流不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則如中流砥柱般永遠屹立不倒

,它在一代代先輩的手中傳承和發揚,散發出耀眼奪目的光輝;身兼傳統文化傳承重擔的文化名人們為此貢獻出自己的青春熱血和畢生的精力,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在文化界備受爭議,有的人稱讚他是

國學大師

,也有的人認為他的

學問有失偏駁

,但不可否認的是,他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就是

南懷瑾

先生。

初入蜀山

南懷瑾先生於1917年出生,他自幼受到良好的

私塾教育和文化薰陶

,出生在書香世家的他自小便與各種各樣的書籍為伴,少年時期便

熟讀四書五經,諸子百家

,對很多書籍都有強烈的興趣,涉獵廣泛;20歲左右,他嗜讀

仙俠小說

並且沉迷其中,開始

修煉武術與道功

,從此便走上求仙問道之路,遊歷天下訪問各大門派,受到小說的影響,他心中真正的

劍仙

應該位於四川峨眉與青城兩山,在這樣的念頭下,他

隻身入川,尋求劍術奧義

南懷瑾青城、峨眉尋劍仙,向天問道得“佛光”迴應,自此萬事不惑

當時正值

抗戰爭

時期,南懷瑾隻身入川的故事也多了幾分神秘色彩,受到了外界的關注,認為他是一個

遍訪名山大川,閱盡高僧奇士

的修仙道者,擁有科學無法解釋的力量。南懷瑾在到了四川之後,便開始尋找自己認為的劍仙,

鶴鳴山青城派的王青風

是他找到的第一位劍仙,王青風行蹤不定,很少見外人,南懷瑾尋訪多次才終得一見。

當時,王青風站在一座山上,

兩根手指往外一指,便能看到數丈之外的一棵松樹隨即倒下

,之後王青風的大弟子

用鼻孔吹了一口氣,他周圍的塵土便開始飛揚

,親眼目睹過這兩次神奇之事後,當時年少的南懷瑾對自己眼前的景象感到非常吃驚,聯想到小說中所提到的武功絕技,他更加堅信

中國武術是可以透過不斷的練習達到玄妙的境界

的。

南懷瑾青城、峨眉尋劍仙,向天問道得“佛光”迴應,自此萬事不惑

曠世佛緣

1942年的夏天,南懷瑾背上了自己的寶劍,走上靈巖山,去看望住持

傳西法師

,此時

袁煥仙

正在靈巖寺內修行閉關,他早就聽說過南懷瑾的名字,認為這是一個有天賦又勤懇認真的孩子,將來一定大有前途,

小小年紀也非等閒之輩,

所以袁煥仙在當時有想法要把自己的知識和技能傳授給南懷瑾。南懷瑾登山的那一天,剛好趕上袁煥仙出關,兩人在寺廟內相遇,雙方都對能夠與對方做朋友而感到高興。

一番寒暄過後,兩人正式地認識了彼此,而這

靈山一會

成就

了袁煥仙與南懷瑾的曠世佛緣,

在那之後,兩人便總是相約在靈巖寺相見,

南先生追隨袁師研習修禪

。後來當南懷瑾先生再一次想到靈巖寺對自己人生當中的重要之處時,他總是會說起:自己在山中修行的日子,使他明白了世事,在這之後好像懂了世間的一切,這叫做

根本智、無師智,

學過的新東西,曾經不能理解的困難,到了心中之後,

眾流歸元

,一切都有明確的答案。

南懷瑾青城、峨眉尋劍仙,向天問道得“佛光”迴應,自此萬事不惑

如願得到

南懷瑾在跟隨袁煥仙先生學習之後,想要進一步研究佛學學問,

閉關自淨,閱讀更多地藏經

,但在當時,整個四川中除了

峨眉山大坪寺

內有一部大藏經外,其他地方都找不到這本書的影子,但是寺廟內有著嚴格的規定,

必須要做和尚才能夠閱讀藏經

,這對於南懷瑾來說是一個難題,但功夫不負有心人,機會總會到來。

有一天,南懷瑾先生說要去

山王廟施食

,便詢問了其他人有沒有一同前去的,聽到他的提議之後,有幾個老和尚前輩答應下來,一共十多個人和南懷瑾先生一起去到山王廟,他們隨身攜帶了施食用到的米、杯子等物品,事實的一切都進展得很順利,但就在即將結束的時候,南懷瑾突然有一個衝動,他想要求得一個證明,於是

便猛地一下把手拍在地上。

南懷瑾青城、峨眉尋劍仙,向天問道得“佛光”迴應,自此萬事不惑

他說道:“我要到峨眉山閉關,我現在在這裡向菩薩請求,如果我學習的這些知識都是真正存在的,我所參悟的佛法是真正有價值的,那麼請給我一個證明;

我現在有些動搖,自己做的事情究竟是不是對的了

?在我閱讀藏經時,未來不管我是否要出家,我將

一手扶持儒家,一手宣傳道家,

弘揚傳統文化,我的做法真的是對的嗎?”

此時令人驚奇的事情發生了,在南懷瑾先生講完這一段話之後,峨眉山的高處發生了

奇異的自然現象

,當時的天都已經黑了,但卻因為這段話忽然亮了起來,就像是白天一樣,大家都聽到天空中發出了猛烈的聲音,就像是撕碎布帛那樣,

把峨眉山頂上的天空撕開了一個洞,從中照射出一片光明

,這樣的光明持續了很久,大家都認為是

佛法顯靈

,佛法是真正存在且有意義的,這樣的

光明籠罩在南懷瑾身上

,也讓與他同來的和尚前輩們對他萬分恭敬,

認為他是肉身菩薩。

南懷瑾青城、峨眉尋劍仙,向天問道得“佛光”迴應,自此萬事不惑

弘揚傳統文化

南懷瑾先生的話似乎得到了上天的證明,他見到這樣的光亮之後,也合攏雙掌迴應,以示感謝菩薩,那一年是

1943年,南懷瑾26歲

,他正式在峨眉山大坪寺出家閉關,在做和尚的這段時間內,他閱讀了寺廟中所有的藏經,從中參透世事真理,獲益無窮,

在參透佛法這件事情上,南懷瑾先生越走越遠,他用自己的一生在尋求其中的奧秘,

同時,他不斷向世人宣傳傳統文化當中的精華之處,助力其傳承。

後來,南懷瑾先生

還俗

,在重新回到紅塵當中的這段時間內,他不遺餘力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他整合了儒釋道三家的學問

,將它們歸納總結,變成更容易被世人理解的理論體系,不再是那麼的艱澀難懂,讓越來越多的人瞭解到這其中的文化,南懷瑾先生曾經寫過這樣一首詩“

不二門中有發僧,聰明絕頂是無能。此身不上如來座,收拾河山亦要人。

南懷瑾青城、峨眉尋劍仙,向天問道得“佛光”迴應,自此萬事不惑

這首詩也解釋出南懷瑾先生還俗的原因,在他看來,所謂聖人,所謂修行,不過是為了求得世間的真理,與是否剃髮或齋戒都無關,正如他自己所說,

“儒釋道合一境界,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

對於南懷瑾先生來說,他這一生延續了傳統文化的根,對其發展有著功不可沒的歷史意義,這也啟示當代人對於傳統文化要做到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幫助它更好地傳承,使其在千年之後,仍然閃耀著中華文化特有的光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