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槍拳——“心意六合拳”

  • 由 鄧州馬雷石心意拳 發表于 武術
  • 2021-05-26
簡介唐萬儀既精六合槍法,遂將槍法之精髓“圈槍為母”融入到拳法中,出手必含扎槍底蘊,勢勢螺旋,圓中求變,曲中求直,三角發力,唐萬儀的槍術和心意拳理並行不悖,水乳交融,槍助拳勢,拳仗槍威,拳槍相長,形成獨樹一幟的唐氏心意

熊膀怎麼練

槍拳——“心意六合拳”

內容引自《南 陽 武 術 史》 馬玉 柏春華 馬世馨 演練:馮付得

六合槍

心意六合拳為明末清初武術家姬龍峰(1602——1682)師祖所創,山西平陽府蒲州諸馮裡宗村(今山西省永濟縣張營鄉尊村)人氏。《心意六合拳譜·六合十大要序》中記載:“先生乃系明末人也,精於槍法,人呼為神。”可見姬龍峰是一位六合槍術高手。清朝建國以後,天下漸趨平定,先生考慮到太平之日防身禦敵的需要,於是將六合槍術、槍勁融匯於拳法中,“會其理於一本,通其形於萬殊”,“乃變六合槍法為拳法”,從而開創了心意六合拳一門。因此,心意六合拳脫胎於六合槍法,無論從理論、技法還是勁力上講,心意六合拳都與六合槍術有著不可割裂的聯絡。心意門中歷代重視六合大槍,六合大槍的訓練和拳術的訓練相輔相成,自古以來心(形)意門高手多是使六合槍高手。《紀效新書》中所收錄的有楊家槍之八母槍、六合槍、二十四槍勢。馬明達先生曾說:“六合槍是我國明代以來槍法的正脈。”明唐順之《武編選》中記載有六合槍,與戚書中所載大同小異;明程宗猷(字衝鬥)《秘本長槍法圖說》也記載了六合槍,與戚書中所載更為接近,僅有幾處字詞之差。可見,在明人的典籍中都不約而同的以“六合槍”為主,也足見六合槍在當時的盛行,《陣紀》(卷二)中說“能殺人於二十步之外者,六合槍法也”, “合”古代指交戰,六合指六個回合,即六組相應變化,此處六合槍指的是六組槍法變化的常用技法。又“六合”本是“天地四方”之意,在傳統文化裡有其特定的文化內涵,在此處借來記述槍法,意境開闊,琅琅上口,從而沿傳下來。據《楊家槍譜》載:“六合槍為楊、高、沙、馬、羅、劉六家槍之正宗”,可知六合槍正是當時最廣泛流傳的槍法。或說六合意為“動手不離平進、下截、上挑、中扎、外攔、裡拿之法”,故稱六合槍。傳於宋寧宗時義軍將領李全之妻楊氏(楊妙真)為梨花槍。戚繼光獨尊楊家槍,稱“二十年梨花槍,天下無敵手”,“天下鹹尚之”,並引入書中作為軍事訓練的內容,即在明代楊家槍是既普及又公開的技術。對於六合槍、楊家槍的源自歷來尚無確論,據說大梨花槍法始自後漢名將趙雲。趙雲以大梨花槍馳騁於曹氏百萬軍中,衝鋒陷陣則用通沉吞吐,斬將搴旅則用搖圈鳳點頭,擋馬撥箭則用抖護梨花擺頭,所向無敵,威震當時。趙氏後取大梨花八母演化成六套,俾使學者聯合練習。可見當時人們對他的推崇。在明代這樣的武術環境下,姬龍峰祖師同樣也精擅“六合槍”槍法。

六合槍(拳)

姬師祖的六合槍造詣登峰造極,但在六合槍化拳以後卻並沒有原本的直傳六合槍,而是又作了提煉和精化,直指六合槍術核心之秘,總結出六合大槍的勁路和規律。心意六合拳六合槍法是明代成熟槍術發展出來的,是明代六合槍術豐厚壤原上盛開的花,是明代武術高度發達的結晶。心意六合拳繼承總結了明代的槍法理論,吸收了當時成熟的武術成果,繼往開來。同時心意六合拳也是明代文化積澱的必然產物,是中華武學進化到明代而厚積薄發推陳出新的必然結果。

六合槍有上中下四平槍,心意拳的起勢其實就是六合槍持槍的架子,南陽姬可彪傳

姬氏

家傳心意六合拳

起勢是“圈槍為母”中四平槍。南陽張志誠阿訇傳起勢熊出洞、張聚家傳心意六合拳起勢熊出洞、張海洲一脈心意六合拳起勢熊出洞、白氏家傳心意六合起式勢出洞、馬三元家傳心意六合拳起勢抱把、水氏心意拳的起勢十字手皆是“分臂捉拿”,上四平槍。鄧州狀元馬家傳心意六合拳起勢湯瓶勢、唐氏心意拳的起勢猴縮蹲,也稱作持槍勢是“圈攔護膝”下四平槍 其實就是一幅六合槍的架子一目瞭然。

六合槍(拳)單把

槍法不外“攔”、“拿”、“扎”,槍法的精髓只在於“一圈”,清代槍術大家吳殳(修齡)說:“槍之元神只有一圈”(《手臂錄·馬家槍考》),“而有元妙靈變隱微難見以神其用者,乃在於圓。”(《手臂錄·槍法圓機說》)唐荊川的槍法圈串一尺,一圈之精,十年純功,“圈拿既大,彼槍開遠,亦與我無益,而我之力盡難復”。(《紀效新書·長兵短用說篇卷十》)心意六合拳單

把是

六合槍“圈槍為母”中平槍扎出為“出把” 半把,拉回合成一圈為“合把” 即”“圈槍為母”, 一槍稱一把單把。

六合槍(拳)

四把

六合槍一槍(一把)變“圈槍為母”變成上平槍“分臂捉拿”,

《紀效新書》稱

指南針勢

”即挑領)、中平槍“圈槍為母”

《紀效新書》稱“

四夷賓服勢”,即橫拳、下平槍“圈攔護膝”,

《紀效新書》稱

“十面埋伏勢”即斬手)三槍(三把) “合把” 的“鷹捉”演變成心意六合拳

四把

橫拳(中平槍)

槍拳——“心意六合拳”

槍拳——“心意六合拳”

槍拳——“心意六合拳”

斬手 (下平槍)

六合槍(拳)六把

六合槍在明朝時已經流傳的相當普遍,戚繼光採納過來訓練三軍將士,用於戰陣殺敵。

《紀效新書》六合槍譜:

一合先有圈槍為母,後有封閉捉拿,梨花擺頭,救護要分明,裡把門,外把門,閃賺,是花槍名曰秦王磨旗。我扎你,你拿槍、還槍。我拿槍,我扎你,你攔下還槍。我攔槍,你盡頭槍。我顛槍,還槍,你拿槍,還槍。我拿槍,你扎我。我拿槍,閃賺花槍上。你拿槍、還槍,我拿槍。你扎我,我攔下,閃賺花槍上。你攔下,還槍,我攔槍。你扎我盡頭槍,我顛槍,閃賺花槍上。你拿槍,還槍,我拿槍,我搖花槍,乃秦王磨旗”。《唐氏心意六合拳譜》:“

六合槍一

合: 圈槍為母,分背捉拿,圈攔護膝,反槍進扎,束手退步,哄進百拿”

另外在明人的武學著作中也被屢屢收錄,如唐順之《武編選》、程宗猷《長槍法圖說》等。唐家六合槍比之《紀效新書》所載的六合槍,要遲近三百年,其間不乏完善和發展,這從槍譜上也可見一斑。所以,現在心意拳所秉承的六合槍可能就是發展最為完善的六合槍術了。心意六合拳六把有六合槍一槍(一把)變“圈槍為母”上、中、下平槍三槍(三把)內外六槍(六把)演變成六把。

六合槍(拳)八(勢)把

六合槍“圈槍為母”,上、中、下四平槍內外六槍(為六合槍)加上進退,束手退步(吃

槍)

,哄進百拿(還

槍)

共八槍稱八母槍,所謂“八母”即是作為一切槍術之母的八種槍法,就是上、中、下三盤圈內、圈外各兩槍,再加上吃槍、還槍,即為八母槍。“蓋槍法變幻雖多,然皆不外此八著之相生。如習書家,有先習‘永’字之說,亦以‘永’字八法皆備,而餘字不外此八筆之法耳,明於習‘永’字者,即明八槍母之說矣。”(程宗猷《秘本長槍法圖說·散扎拔萃》)在明代以前,練習槍法即注重八母槍就已經是“歷代之論”,可見明代時已經是很成熟的技法了。在

《紀效新書》:

八母槍起手,

你扎我,我拿槍。你扎我,我攔槍。你扎我腳,我顛槍。你上扎,我捉槍。你下扎,我櫓槍。你上扎,我捉槍。你下扎,我顛槍。你槍起,我纏攔下。你扎我,我拿槍。”以“八母槍起手”,即是說訓練由八母槍開始,書中八母槍是以對練的形式出現的,技法有拿、攔、顛、捉、擼、纏攔。分析發現:對付中盤是內圈為“拿”,外圈為“攔”;應付上扎的內圈為“捉”,外圈為“纏攔”;應付下扎的內圈為“擼”,外圈為“顛”。這樣總結計有六槍,如果再算上往前扎和後退,正好是八種技法,戚繼光的練法就是以此八法作為“起手”的。少林寺僧洪轉著《綠夢堂槍法》載有八母並說:“八母本也,六妙用也,五要變也,三奇巧也”。少林八母為:封、閉、提、擄、攔、拿、還、纏。與《紀效新書》的八母槍大體相同,與南陽水氏心意拳六合槍的異曲同工。有四槍(四把)變八母槍,演變而成心意六合拳四拳八勢。《心意六合拳譜》曰:“論此藝則曰:六合、五行、陰陽、動靜、進退、起落、開合、束長變化無窮是其志也”

六合槍(拳)二十四勢(把)

心意六合拳二十四勢單把有六合八母槍(八勢)一槍(一勢)變上、中、下三槍(三勢)三八共 “二十四槍勢” (二十四把勢)演變而成拳。《紀效新書》中輯錄了“二十四槍勢”,其實二十四勢是六合槍的變化,如在“四夷賓服勢”後的注中雲:“乃中平槍法,作二十四勢之元,為六合之主。” , “

指南針勢

” 後的注中雲:“乃上平槍法,其類近乎中平,而著數不離六合之變。有心演悟,二十四勢可破其半。”“十面埋伏勢”後的注中雲:“乃下平槍法,門戶緊於上平,機巧不下中式,精於此者諸勢可降。”意思即說六合槍上中下四平槍是二十四勢的基本技法,也是六合槍裡的主要技法“圈槍為母”,二十四勢槍法是“六合槍”變化中的槍法,更非是固定的套路。

六合槍(拳)四把

心意六合拳之唯一經典套路四把錘,在門內稱為“千金不換”,歷來被各代心意六合拳家所珍視,為心意六合拳不外傳之技。

四把錘

是以古代士兵雙手拿槍大兵團作戰,硬打硬上,勇往直前無遮攔的過步上中下連環扎槍,無法轉身後退,有兩軍交戰勇者勝,一仗打下來老兵戰死,新兵補上,有一學就會,一會就要上戰場,故有當時槍之說的六合槍法“圈槍為母”。

心意六合拳四把

“四”指內含固有四平(肩平、槍平、腳平、頂平)槍勢,的“圈槍為母”

“分臂捉拿”、“圈攔護膝”、“把把不離鷹捉” 四把為主稱為固有四把橫捶、挑領、斬手、鷹捉。

四把

“把”為河南方言,即巴掌的意思,所以心意六合拳裡面用巴掌多過用拳頭,“把”又引申為量詞,用來計量動作數目,故心意六合拳中常說多少把。顧名思義“四把”即是四式動作的意思。即扎大槍的扎出與拉回,又稱“出把合把槍把”。

最能體現了

心意六合拳是以古代戰場四平槍法所化,故稱“三槍 四把”。

四把錘之“捶”, 河南方言稱拳頭為“捶”,捶之堅剛莫敵者謂之“錘”,即皮肉之軀化為金剛也。其所用之“捶”與別派不同。用拳技擊時著力面,多在拳眼部位,上拳眼在虎口,下拳眼在小指外側,猶如錘子上挑(掩捶、挑領)下挑砸(斬手、鷹捉)一般,觸力點是上下,而不是平面衝出。如虎撲是從後下方向前上方斜面撲擊。頭拳挑領亦如此,因向上斜面打出,有起根拔節之作用,可把對方騰空打出。 “

” 即扎大槍的扎出與拉回,又稱“

錘一

上一下

”。四把錘的四式動作含四把勁,兩為上兩為下,正是兩種槍勁的組合,即“圈槍為母槍四把錘正是最基本的槍勁和槍法的組合 “橫拳”為身法的起橫之橫勁,而非外在於手形上的橫掃。正如拳經雲:“起橫不見橫,落順不見順。起要橫,落要順,身要躦,不躦不翻成其躦也。起落之法,起是擊也,落是打也,起是水之浪翻,落是水之浪決,成其起落也。足法者,起翻落鑽,起順落橫。”

六合槍(拳)十二勢

心意六合拳十二勢有六合八母槍橫捶、挑領、鷹捉、斬手各上、中、下四平槍,三四共十二槍勢演變而成拳。《心意六合拳譜》曰:“最重要者前後各六勢,前六勢勁硬,後六勢勁軟,由淺而入深,由顯入微之意也。一勢變為十二大勢,十二大勢仍為一勢,且有剛柔之分,剛者在先,固徵其翼,柔者在後,尤寄其妙,由粗而入細,由精而入微之意。十二大勢體貼打,日深年久妙自出,有錢難買精靈戰。研變拳勢,拳勢雖有十二大名色。硬開者如前六勢之剛勁,柔開者如後六勢之柔勁”。

“鷹捉”是心意拳的代表性動作,“鷹捉”的經典之處在於——它就是一個完整的扎槍動作:本門心意拳練習鷹捉時必須扎大槍,在扎槍中體會身法和勁力,所有身法的縱橫鑽翻、手法的擰裹螺旋都需要在槍法中體味求證。“鷹捉”,是上三節的肘關節的內合勁與肘上臂的斜前上的領勁。如果小臂不向斜前上方領勁,肩關節骨縫拉不開,就形不沉肩之勁,熊膀之勁也就無法傳達到肘。如果肘不內合,也就無法形成墜肘,而且沉肩墜肘是運動中的而不是靜止中的,動中的沉肩墜肘就要做到手的起鑽落翻、起橫落順、出手如銼、回手如鉤的“圈槍為母螞蚱腿”勁意。

恩師水普慈先生在傳我“鷹捉”時講:“老輩婦女在上鞋底時手拿錐子,如無螺旋的擰勁,是不可能扎透的,千層布底是十分堅硬的,如直錐是不行的。錐尖雖細尖,但渾身的力量集中到錐尖螺轉擰出,布底就容易穿透。這種勁正是出手螺旋轉擰之勁,”恩師有時突然一句:“手的錐子那去了。”我頓時豁然開朗,如撥雲見青天。鄧州清朝武狀元馬殿甲(1777年—1849年)自幼得張志誠阿訇(1727——1823)傳授,他的肘讓張志誠阿訇看後說:“肘不能射箭,身勁傳不到肘上來,如若射箭得把肘臂管扭平。”於是馬殿甲就在門檻上綁個鐵環,夜裡睡覺時把手臂伸入鐵環中扭轉肘關節,扭好以後,力開硬弓,百發百中。放馬時腳踢石頭走雞步跟隨馬後,故中

武狀元

後人稱踢出來的

武狀元

。馬殿甲的故事講的就是鷹捉的領、合、墜勁,動中的領、合、墜就形成了動中的沉肩墜肘,身勁才能透過肩至肘而達手,才能達到把把不離鷹捉“螞蚱腿”。之勁。《武編前集 卷五》)

:“

左手如鑚錢

右手如弄琴

前腿如山

後腿如撐

前手如龍變化

後手如虎靠山

左右不離

前後方鈎

入眼不睫

見鎗速進

鈎連密莫犯

”。

我的一名弟子寧夏的張鏞和我一起去見水老師,水老師看了他練的後說:“你的肘沒有合住。”就傳了他一種秘傳的練習鷹捉勁的方法,如下:左手託右肘,不可橫肘,肘貼肋部,如託搶扎出再拉回,但始終不可橫。張鏞按照此法很快就連出了動中的肘的墜、合、領勁。恩師常講:“心拳是以六藝作身法,以槍法化拳法,重要體現在每一把中必含槍的底蘊。鷹捉就是扎槍,從身到手如同手拿槍,從身手槍桿至槍尖無處不是螺旋之力。故鷹捉與心門扎大槍手法相同,如無此勁意,就失去心拳拳槍一理,槍化拳之妙也。

“心意”

心意六合拳以槍法化拳法,以六藝——雞腿、龍身、熊膀、鷹捉、虎抱頭、雷聲作身法,取諸世間十種動物之靈性與本能和十二大勢八身作為訓練手段,以心意為宗旨,以六合為基本要求始稱六合拳。“近取諸身,遠取諸物”象形取義,完善了拳學體系,參贊天地化育,融入了隨心所欲變化無方的心意之理,遂稱名曰心意六合拳。

六合在槍法中原指六路,在拳術中被完善、發揮成脊椎上下、左右、前後六面對撥拉長螺旋運動,“內、外三合”之六合,六合遂成為指導拳術修煉的根本大法。

所謂心意即“心似猿猴意似馬,四班合在一處耍,心為本身意為功,一身之意蓋為中,拳為身法之宗。”,大約古今之修煉,不離心性之降服,心意之把握,是以 “心意”二字作為綱領。《心意六合拳譜》曰:“ 會其理於一本,通其形於萬殊。一本者何?心之靈也,萬殊者何?形之變也。有一定變化之規律,無一定變化之姿勢。心意指揮行動,行動貫穿心意,禮心心禮心禮拜,真誠真意意真誠。如能悟得嬰兒玩,打法自然天生成。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武藝都言無真經,任意變化勢無窮,豈知悟的嬰兒玩,打法天然是生成。”。唐順之說 “拳有勢者所以為變化也,橫邪側面起立走伏皆有牆戶,可以守可以攻,故謂之勢,拳有定勢,而用時則無定勢,然當其用也,變無定勢而實不失勢,故謂之把勢,作勢之時,有虛有實,所謂驚法者虛,所謂取法者實也,似驚而實,取似取,而實驚虛實之用妙,存乎人,故拳家不可,執泥裡外,圏長短打之説,要須完備透曉,乃為作手技,欲精,欲多,用欲熟欲騪欲狼兩精則多者勝兩多則熟者勝兩熟則騪與狼者勝數者備矣乃可較敵”。(《武編前集 卷五》)吳殳的《馬家槍二十四勢說》中也提到:“行槍不可有勢,勢乃死法,存於胸中,則心不靈便。況勢遇莊則得益,遇會家則受損。”這裡指出了有槍勢,但不能執死勢,還要靈活運用,正是古訣所說“他法行,隨法行”。 《紀效新書》:“其妙在於熟之而已,熟則心能忘手,手能忘槍,圓神而不滯;又莫貴於靜也,靜則心不妄動而處之裕如,變幻莫測,神化無窮。後世鮮有得其奧者,蓋有之矣,或秘焉而不傳,傳之而失其真,其用惟楊家之法有虛實,有奇正,有虛虛實實,有奇奇正正;其進銳,其退速,其勢險,其節短;不動如山,動如雷震。故曰二十年梨花槍,天下無敵手。信其然乎!施之於行陣,則又有不同者,何也?法欲簡,立欲疏。非簡無以解亂分糾,非疏無以騰挪進退,左右必佐以短兵,長短相衛,使彼我有相倚之勢,得以舒其氣,展其能,而不至於奔潰。兵法曰:氣盈則戰,氣奪則避是已。”意思即六合拳乃六合槍法為拳法,融入隨心所欲“心意” 變化故稱心意六合拳。

心意六合拳類同於道門之注重煉性養氣,譜曰:“精養靈根氣養神,除過此道更無真”。又曰:“養靈根而動心者,武藝也;固靈根而靜心者,修道也。”可見心意拳修煉的與道合一,心念一動即為武,心靜無息即合道,與老子“無慾觀其妙,有欲觀其徼”之理相合。“丹田練就無價寶,萬兩黃金不與人”,心意之道原來也是金丹之道,“一粒金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金丹之道是古往今來成仙做祖的根本大道。姬祖曾慨嘆曰:“說不完,道不盡,義理無窮”,此種心情,大約和孔夫子所謂“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彷彿。言語道斷,所以老子說“多言數窮,不若守於中”,這即是老子的語默之道,語言的乏力不能演道之萬一,所以不能於語言中得到“道”之奧義,所以需要後學自己去體味去參悟,心意拳中之義理也同樣需要如此。心意六合拳是槍化的雛形,從外形到內涵,無不體現著六合槍法的印痕,因此說心意拳是外現六合槍形、內運六合槍勁的六合槍拳。

姬師祖的六合槍造詣登峰造極,但在槍化拳以後卻並沒有原本的直傳六合槍,而是又作了提煉和精化。如心意門秘傳的十三槍:撐、

掤、

蓋、扎、合、攔、支、秀、前、後、左、右、中定,十三槍即是十三種勁道。十三槍勁直指槍法核心,總結了大槍的槍勁和規律,涵蓋無窮的槍形槍勢。

心意六合拳是由六合槍法中化來的,在每一個動作中都留有六合槍的痕跡。與六合大槍技術原理上的相通,使心意六合拳功效殊異,心意六合拳的發力渾厚、功效卓著,對六合槍勁的把握和運用是其秘訣所在。十大真形是心意拳的主要組成部分,十形分別是摹仿龍、虎、熊、鷹、雞、蛇、猴、馬、鷂、燕等十種動物,練習的是十種動物的靈性和本能。然而在練習十形的時候仍然不能脫離槍勁,可以用槍扎十形,即是十大真形槍,要把槍勁貫串於每一形之中,使槍拳一如。當練拳出不了勁的時候,本門的師傅往往就要求去“扎槍”來體認,在南陽心意拳界還有句拳諺說“會拳不會槍,只會一半”,可見心意拳家對大槍術的重視。

心意拳槍法是明代成熟槍術發展出來的,是明代槍術豐厚壤原上盛開的花,是明代武術高度發達的結果。心意拳作為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習之功簡效宏,公認現代內家功夫源頭的優秀拳種,是和中華五千年文明分不開的,是明代文化積澱的必然產物,是中華武學進化到明代而厚積薄發推陳出新的必然結果。心意六合拳總結繼承了明代的槍法理論,吸收融會了明代成熟的武學成果,繼往開來。與槍技原理上的相通,使心意拳功效殊異,心意拳的發力渾厚、功效卓著,對槍勁的把握和運用是其秘訣所在。

唐氏心意拳為唐萬儀祖師所開創,唐萬儀家傳六合槍法,後來跟從李禎和劉萬儀學習了心意拳,於是將家傳槍法和心意拳進行了融和。唐萬儀的貢獻在於——六合槍對於心意拳的迴歸以及進一步加強了槍法對拳法的轉化和促進。把家傳槍法馬步架(古代戰場上人半騎在馬背上,兩腳踏蹬,遊動而不得發力,必須以腰為主宰,故發力要腰),改為用槍時力從足發,以足催身,以身催臂,臂催手,手催槍,合四肢,身頭槍為一體的前腳踩、後腳蹬,力從足發,勢猛力雄而靈活多變的小架,又稱猴架。正如清吳殳《手臂錄》曰:“其時槍之勝負,全在足之遲速,硬槍妙在進,進則殺,軟槍妙在退,退則活,足不如風,不能進退,是竿子之用全在足也。”最為精妙的是先生把家傳槍法的真髓“圈槍為母螞蚱腿”融入到拳法中。亦即《手臂錄》中所言:“而有元妙變隱微難見,以神其用者,乃在於圈”。槍法不外乎攔、拿、扎,八母槍也好六合槍也好,都是老三槍的變化與組合。所謂攔拿扎還不外乎螺旋及進槍,也即是槍術大家吳修齡所說“槍之元神只有一圈”。唐萬儀既精六合槍法,遂將槍法之精髓“圈槍為母”融入到拳法中,出手必含扎槍底蘊,勢勢螺旋,圓中求變,曲中求直,三角發力,唐萬儀的槍術和心意拳理並行不悖,水乳交融,槍助拳勢,拳仗槍威,拳槍相長,形成獨樹一幟的唐氏心意。

唐萬儀不僅把槍理和槍勁融入到了心意拳,還進一步把槍勢“槍化”為拳,融入到了單把的練習中。比如單把“騎龍把”、“伏虎把”、“跨劍勢”、“鋪地錦”、“邊攔勢”、“蒼龍擺尾”、“白猿拖刀把”、“美女認針”、“泰山壓卵”……等等把勢,無一不是直接由槍勢轉化,以槍練把,以把練槍,盡顯槍拳本色。不僅如此,唐萬儀還細心觀摩自然、體味生活,在生活中提取活生生的教材,充實到拳術的體證中,諸如“推車上坡”、“老媽推磨”、“逆水撐篙”、“老鴰蹬枝”、“郎中碾藥”等等,莫不溢滿情趣,使唐氏心意拳內容豐富而富於變化,隨心所欲而盡顯“心意”特徵,細玩之盡得古人“遠取諸物,近取諸身”之理趣。

把槍勢化為拳法最主要的是身法上體現出來槍勢,手中無槍心中有槍,以槍勁運拳,以徒手錶現槍勁。並且由於失去了大槍的限制,左右可以互變,身法更顯靈活,動作愈加豐富多彩。從唐萬儀祖師的進一步槍化拳的事實和史蹟,我們可以從中找出當年姬祖師“槍化”的影子,體味由槍法變拳法的內涵,從而更加準確的把握拳理和拳勁。

槍訣雲:“槍是伏(纏)腰鎖。前手如管,後手如鎖”,槍把伏在腰間,運槍時藉助腰勁,手臂貼肋扎出,“前手指定休要戰,後手不離肋內邊”,正合心意拳所謂“肘不離肋,手不離心”。扎槍時轉胯順肩,手出要從嘴前邊鑽出去,正是“三口並一口”,三口即兩手虎口和嘴,所以槍譜有云:“出洞入洞緊隨身,遇上槍定照四平”,與心意拳所說的“拳從口出”同理,也正是心意拳裡所常說的“出洞入洞緊隨身”,“三口並一口,打人如同走”。扎槍時肘和肋相摩,也即是“手摸內五行”,是上肢的“摸”,同時送槍時轉胯擰腰即是中節腰部的“磨”,扎槍同時後腳蹬地上步,上步時平起平落,兩腳腳踝部相摩擦,正是下肢的“摩脛”。《心意六合拳譜》曰:“摩脛,摩脛,意氣響連聲”,說的就是上肢的摸、中節的磨、下肢的摩,“三摩”到位,即身體“合”住勁。只有“合”住了,上中下三節貫為一氣,才能達到“六合合”,勁才能整,否則蹉跎一生,徒嘆奈何,皓首蒼頭,逡巡門外。

槍法是“兩手陰陽仰覆之用”,“用槍根制槍尖”,即扎搶時靠兩手腕的俯仰旋轉控制著槍尖的偃月軌跡。槍扎出的同時後手由外向內翻轉,回收時後手由內向外翻轉,槍即走如螺旋。心意門拳法每一出手都含螺旋力,與扎大槍的螺旋力相同,扎槍要求力從足發,蹬腿、轉胯、擰腰、順肩、展臂,從身至手至杆無處不螺旋,心意拳形容手法要領叫“手如錐”,即是說的出手螺旋,如用錐子穿物,也正是心意拳所要求的“起手要鑽”。槍扎出後雙手手心朝天,隨即上後腳,右手後捋,左手前按,雙手翻轉向下,即是“落手要翻”。持槍時三尖相照,側身對敵,起手時上步,身體橫轉,再上後腳扎出,身體即又成順勢,這個過程正是心意拳身法所要求的“起橫落順”。心意拳所奉為圭臬的“橫順”法則,在扎槍的過程中表現的淋漓盡致而自然而然。槍扎出時順時針旋轉,槍收回時逆時針旋轉,這即是心意拳的“起鑽落翻”,心意拳手法要做到起鑽落翻,身法也要做到起鑽落翻,具體到每一式每一個動作,都要包含起鑽落翻。起鑽落翻就是拳訣所說的“出手如銼,回手如鉤”,心意拳“出如銼,回如鉤”的法則在實戰中妙用無窮,出手是打,回手也是打,打起打落,若水之浪翻。在心意推手訓練中,以一隻手控制對方兩隻手,把上中下三節防護的滴水不漏,所用的手法就是“出如銼,回如鉤”,究其源就是一個扎槍的手法。打拳時出手螺旋,圓中求變,式式不離“起落鑽翻”,也即是所謂的纏絲勁,所以心意拳裡面講究纏絲手、纏絲腿、纏絲身,渾身上下無處不纏絲,無處不螺旋。

古人打仗用的是大槍,長丈二以上,所以運槍扎槍需用周身一體,即腰槍合一,憑靠的是腰勁,心意拳放下了手中的長槍,但仍然要求勢勢打出周身一體的整勁來。槍法中最重視中平槍,槍諺雲:“中平槍,槍中王,高低遠近都不防”。心意拳譜《六合十大要·身法》說:“大抵以中平為宜,以正直為要”。槍法和心意拳都強調了一箇中平之勢,一理貫通。

槍有三大病:身法不正,當扎不扎,三尖不照。持槍之勢,貴於四平,所謂四平即頂平、肩平、腳平、槍平。心意拳譜有曰“鷹捉四平”,即要頭頂平、兩肩平、兩手平、兩足平,拳理即是槍理。使槍要求身法中正,相應的《心意六合拳譜》中雲:“論身法,不可前栽,不可後仰,不可左歪,不可右斜。”又說:“彎腰拱脊不為能,低頭渙眼都是病”。第二病,當扎不扎,槍法之要,在於“他法行,隨法行”,正如《六合十大要·十曰內勁》所說“殆粘勁是也”,隨高打高,隨低打低,勁如行雲流水,連綿不斷,隨圓就方,變化無窮。拳有五個勁,踩、撲、裹、束、決,一決而無不決。三要三尖照,三尖者,鼻尖、槍尖、腳尖也。心意拳尤其重視三尖照,鼻尖、手尖、腳尖相照,中間以手替代了長槍,在心意拳中三尖照是身法要求,更是發力的要領。持槍必然側身,三尖容易相照,練拳時三尖一不照,想象一下自己手中握著一杆大槍,則身法自正。

槍法講究起落、陰陽、虛實、動靜,很多理論已經初步具備心意拳理論的雛形。槍諺有曰:“疾上又加疾,紮了還嫌遲”,心意拳譜 “急上更加急,打了還嫌遲”)。

心意拳勢勢皆都是“圈槍為母”圓運動,搖涮把是典型的一個斜立圓軌跡,心意拳無勢不圓,有“打人如畫圓”之說,南陽《唐氏心意六合拳譜》有云:“拳打千年圓不變,打遍天下是真圓”,圓則有伏機,出收皆含無窮變化。心意拳圓取法於槍法的神髓,拳勢圓的秘密在於身法,動力在於以內催外的丹田內轉。

心意拳中六藝所練就是從頭到腳渾身上下勁力的貫串之法即是心意拳槍化拳“圈槍為母”。雞腿練的是摩脛摩脛,裹胯扣膝,練的是下節勁 “圈槍為母”的貫串;虎抱頭練的是頭頂、領、栽,是上下勁“圈槍為母”的貫串,龍身練的是脊椎的左右旋轉,是左右勁“圈槍為母”的貫串,二者結合完成的是中節勁的貫串;熊膀練的是肩的沉塌,鷹捉練的是肘的合墜,二者練的是上節勁“圈槍為母”的貫串;上中下三節又要在虎抱頭的統領下貫串一氣,周身上下總為一節,外五形要合,內五行要順,雷聲則是內外相合,以內催外,氣沉丹田,如此內外合一方能發出發出心意拳中的筋勁合心意內家功夫所謂的整體內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