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五一小長假,旅遊聚會,怎麼樣喝酒才顯得有文化?

  • 由 紅雲文化社 發表于 武術
  • 2021-12-30
簡介酒,自古是中國文人文化的一部分

餞行酒怎麼喝

人類愛喝酒,一個“酒”字,擺下了我們的千年盛宴,至今不散。

看過一個資料,說歐洲人早在7000年前就開始飲用葡萄酒了。

我國最流行的說法是“杜康造酒”。還有一說是“古猿造酒”——猿猴在“石窪”中貯存了大量水果,水果自然發酵,不留神就成了酒。

五一小長假,旅遊聚會,怎麼樣喝酒才顯得有文化?

考古學家發現,早在龍山文化時期(約公元前2800年至公元前 1800年),已經出現了自然發酵的果酒。無論依哪種記載,都說明我國的釀酒歷史起碼有四千年以上了。

杜康是夏朝第六代國君,他發明的釀酒術,肯定是供自己享用。到了商代,利用穀物釀酒的技術已經十分普遍,那時候,用黑黍加香草鬯釀成的“櫃鬯”屬於極品,只能為王室所有。一般的酒叫“醴”,是當官和富人的飲品。至於普通的老百姓,恐怕是沒資格也沒那個經濟能力飲酒的。

五一小長假,旅遊聚會,怎麼樣喝酒才顯得有文化?

如果沒有酒,人類固然也會發展成今天這樣。

但是,文化和精神層面的東西就會失色不少。

酒能給人帶來美輪美奐的場面,比如:

唐明皇李隆基牽著愛妃楊玉環的手,在沉香亭賞牡丹品美酒,逸興勃發之際,宣李白撰新詞助酒興。李白藉著酒力,命宦官高力士為他脫去皂靴,又喚貴妃磨墨。不一刻,酒盡詩出,成新詞三章。樂師李龜年歌詠,梨園弟子伴奏。楊貴妃命人取七寶杯,斟滿西域葡萄酒,敬奉李白,連玄宗也忍不住吹起笛子來。沉香亭內外,花香陣陣,歌樂嫋嫋,一派祥和。

這種境界,應該是文人與酒最美妙的契合。若是考慮到唐玄宗的“級別”,那麼這也是詩酒文化最高規格的待遇。李白那三首詞,奇香濃豔,字字流葩。將花與人交融一體,言在此而意在彼。既繪花光,又摹人面;可謂花枝招展,花色迷人。讀這三首詞,如春風滿紙,花光滿眼,人面迷離……雖然是應景之作,也是遵命文學,但是李白才高,更兼優雅風流,這才有了千古傳唱的《清平調》,給詩酒文化來了個榮耀後世、豔絕百代的“定義”。

五一小長假,旅遊聚會,怎麼樣喝酒才顯得有文化?

酒,自古是中國文人文化的一部分。“金漿”、“瓊蘇”、“甘液”……沒點文化,誰能給酒取這麼好聽的名字?可以說,酒這個東西,從問世的那天起,便開始浸潤著中華文明的發展。

飲酒進入了社會生活,所以酒有了社會的屬性,也就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酒文化。

當然,“酒文化”是近年來才出現的名詞。但是它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的歷史可就久遠悠長了。千百年來,推杯換盞間,以酒為中心的一些相關文化現象也越來越豐富。至於飲酒的規矩,更是五花八門不勝列舉。上古乃至先秦時期,飲酒簡直就是一種神聖莊嚴的儀式,其紛繁複雜,今天不要說模仿,就是看一遍也會不堪其繁。魏晉時期,文人、貴族飲酒成風,飲酒言歡成了士人風雅的標誌。

五一小長假,旅遊聚會,怎麼樣喝酒才顯得有文化?

時風薰染,才有了王羲之等人蘭亭雅聚曲水流觴的千古絕唱。唐宋兩代,更出現了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蘇東坡、陸游等酒文化名人。不過那時候真正意義上的白酒還沒出現,當時的酒類似現在的黃酒,度數不高,大約也就是今日之啤酒的度數。所以,別看李白號稱“斗酒詩百篇”,他也不見得多能喝。以當時的“斗酒”折算今日的二鍋頭,估計他也就能喝一斤多。若以今日的白酒度數,“斗酒”(10多斤)下去,肯定酒精中毒,什麼詩也寫不出來了。

幾千年來,人類與酒結下了不解之緣。酒精的作用,使人酒後處於興奮、朦朧、快樂的精神狀態,這個境界,喝白水或者稀粥是不可能有的。所以曹操才說“何以解憂,惟有杜康。”人們為了滿足這點口腹之慾,弄出了不少名目,“滿月酒”、“接風酒”、“餞行酒”、“慶功酒”、“謝師酒”,找個由頭就喝酒。

當然,無論文人還是豎子,也無論多麼高興抑或悲傷,淺飲怡情可矣,暴飲就要傷身了。

這一點,什麼時候也不該忘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