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漢王朝喊“喏”,清朝說“喳”或者“嗻”,兩者有什麼區別嗎?

  • 由 指動文史 發表于 武術
  • 2021-12-23
簡介清朝入關,傳承千年的君臣之禮蕩然無存,皇帝可以直呼臣下之名,而直到明朝,皇帝稱臣下“字”而不呼“名”

清朝說嗻是什麼意思

近日有網友提問:看了很多影視劇,發現有漢族王朝的大臣領命時喊“喏”,清朝則說“喳”或者“嗻”,請問兩者有什麼區別嗎?

1、“喏”來源於唱喏之禮

“喏”字為象形字,在金文中,左邊是一個張開的嘴,右邊是一個人雙手舉過頭頂,行作揖致敬之禮。合意是表示順從、聽命並行禮發生聲音,引申意為“唱喏”。經過漫長髮展,唱喏之禮成為漢族王朝的標準之禮,通常是下級接受上級(皇帝)命令時,一邊行禮一邊發出的聲音。

漢王朝喊“喏”,清朝說“喳”或者“嗻”,兩者有什麼區別嗎?

“喏”字為象形字

唱喏之禮起源於東晉,興盛於兩宋。秦漢時臣下聽命多行揖禮,舉手過頂。永嘉之亂後,琅琊王氏士族輔佐司馬睿衣冠南渡,重立晉朝,是為東晉。王氏成為東晉權勢最大的家族,史稱“王與馬,共天下”。史載,唱喏之禮就由東晉王氏士族所發明。

東晉高僧支遁曾拜見書聖王羲之的第五子王徽之,返回後有人問王氏子弟何等模樣,支遁說:“沒看到王氏子弟,只看到一群白脖子鳥,只聽到一片‘啞啞‘之聲。”所謂“啞啞”之聲就是唱諾之禮。

兩宋時,大臣朝拜聽命後通常要行“拜舞禮”,就是先跪下叩首,然後舞蹈而退。這裡的舞蹈不是現代意義的舞蹈,是手臂、雙腿結合肢體做出感謝和感恩之意。北宋政和年間,拜舞時增加唱喏之禮。唱喏之禮並不是朝堂專用。古時,達官貴人出門,先導開路的使者會高聲唱喏,讓閒人迴避。

2、“喳”或者“嗻”是清朝特有

如果你留心,會發現一部分清朝影視劇中,臣下領命皇帝會說“喳”(zhā),而另一些影視劇中,同樣情況下會說“嗻”(zhē)。到底說什麼?其實“喳”音多出現在早期港劇裡,而“嗻”音多出現在內地清劇中。

當然,現在的共識是:清朝確實是說“嗻”而不是“喳”。這種改變主要是來自於末代皇帝溥儀《我的前半生》中,既然皇帝都說了,那還爭論什麼?因此,從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開始,影視劇中的清朝奴才都稱“嗻”了。

漢王朝喊“喏”,清朝說“喳”或者“嗻”,兩者有什麼區別嗎?

“喳”本意是鳥一樣嘰嘰喳喳聲

早期人們把“嗻”混用成“喳”,是有特殊原因的。“喳”字在甲骨文中左邊是一個張開的嘴,右邊是太陽在樹枝的下面,意指鳥在夕陽的樹上小聲鳴叫。所以“喳”字本意是小聲的象鳥一樣嘰嘰喳喳聲。引申意為奴僕答應主人差遣時,小心翼翼發出的聲音。

“嗻”字出現的時間較晚,通常是指守護廟門的兩個鬼,其中一個稱“嗻”,另一個稱“唓”(chē)。只有清朝時, “嗻”字才有了“是”的意思,但特指的是奴僕、下人對主人的答應之聲。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喳”或者“嗻”都是指應諾之人,身份極其低下,類似於奴僕、奴才。

3、“喏”字和“喳”或者“嗻”區別是什麼

看了上述的字意解讀,其實應該大體知道它們的區別了:“喏”字表明瞭職位的不同,是下級、下屬領命行事時,向上級直至皇帝的唱喏之禮。而“喳”或者“嗻”表明了身份的不同,是奴僕、奴才的迴應之禮。

前者是職位不同,人格是平等的;後者是不僅職位不同,人格也是不平等的。這就是兩種應答之聲本質區別。那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呢?其實,這源自於漢文化對於君權的理解。

漢王朝喊“喏”,清朝說“喳”或者“嗻”,兩者有什麼區別嗎?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儘管古代時強調“君權神授”,皇帝的權威是不可挑戰的。但是,起源於周禮的並由儒家文化所光大的君臣之禮是: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君有禮,臣盡忠,這是君臣之禮的核心。

到孟子那裡,對於君臣之禮則有更深刻的解讀:“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君王對待臣下如手足,臣下對待君王會如腹心;君王對待臣下如狗馬,臣下對待君王會如平民;君王對待臣下如塵土和草芥,臣下對待君王會如強盜、仇人。

先秦時臣下見君用稽首禮:下跪,頭觸地;君王需回敬空首禮:下跪,雙手撐地,頭觸雙手。稽首禮、空首禮商周時就已流行,是君王和諸侯、士大夫見面時的主要禮節。西周時,周天子面對卿、士等臣下時則要行揖禮,即後世所稱的拱手禮。

漢王朝喊“喏”,清朝說“喳”或者“嗻”,兩者有什麼區別嗎?

君臣之禮在中國傳承千年

春秋戰國時,臣下可挑選君王,君王面見重臣時甚至要施下階、迎立宮門等禮儀。漢朝獨尊儒術後,對於周禮的繼承十分重視,劉邦立國時為了不出醜,專門請齊魯儒生教研習君臣之禮。後世的兩晉、唐等均樹立有明確君臣之禮價值觀。

兩宋是“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核心思想的鼎盛時期,臣下可以和皇帝坐而論道,皇帝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打斷臣下的論道。宋神宗時,有大臣從午後論道至深夜,兩個人餓著肚子商談國事,大臣不說停,貴為皇帝也只能捨命陪君子。

清朝入關,傳承千年的君臣之禮蕩然無存,皇帝可以直呼臣下之名,而直到明朝,皇帝稱臣下“字”而不呼“名”。臣下的自稱,無論親王還是將軍一律為“奴才”,張嘴稱“嗻”,舉止則是“三跪九叩”……果真是“君之視臣如土芥”,而清朝在滅亡之際“則臣視君如寇仇”,無人為之殉國。

漢王朝喊“喏”,清朝說“喳”或者“嗻”,兩者有什麼區別嗎?

三跪九叩

“喏”,是漢族王朝君臣之禮的一種體現。“喳”或者“嗻”,則是清朝君至高無上,臣下只配當奴僕、奴才的一種表現。

也許,透過應答之禮的變化,我們可以得到很多啟示。如同辜鴻銘當年所說:“我頭上的辮子是有形的,而你們心中的辮子是無形的。”

“喳”或者“嗻”可以徹底休矣!

指動濟南原創,轉載請註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