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張縉教授針刺單式手法精要

  • 由 徐小麗LittleLily 發表于 武術
  • 2021-12-21
簡介張老從文獻的正本清源到臨床實踐,用20年的時間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並總結出6句口訣,背誦時可以朗朗上口,分組時可以配對比較,即:揣、爪、循、攝(穴上、經上),搖、盤、捻、搓(左右動作),進、退、提、插(上下動作),刮、彈、飛、摩(在針柄上),

左右盤算什麼意思

新朋友點選關注↑↑↑,

老朋友請點贊轉發(*´゚∀゚`)ノ

張縉教授針刺單式手法精要

任何一個動作都要有目的而不能盲目;任何一個術式都要有所依而又有所變;任何一個手法都要組合有方,搭配得法;具體操作則應“意隨針入、力伴針行、意力合一、以意領氣”,動作要“小而有力、巧而圓通、精而不亂”。在臨床治療疾病的過程中,應緊緊抓住“氣”的變化使用各種針刺手法,使“得氣”“飛經走氣”“氣至病所”一氣呵成。

針灸學是一門知識與技術相結合的學科,而針灸的操作技術,尤其是針刺手法,是針灸技術的靈魂,因此實際操作技能就顯得格外重要。張縉教授是國內外著名的針灸學家、知名學者,從20世紀50年代起致力於針刺手法的研究,他的研究至今已經到了相當精準的程度。張老在針刺手法的研究中涉及了7個大的方面:

①練手法基本功的研究;②行針刺手法時進針法的研究;③二十四式單式手法的研究;④以燒山火、透天涼與龍虎龜鳳四法為核心的複式手法的研究;⑤針刺補瀉的研究;⑥針刺得氣的研究;⑦針感的研究。這些研究覆蓋了針刺手法的全部。

針刺手法中最基本的是單式手法,單式手法的組合應用就是複式手法。關於單式手法早在《內經》中就有記載,至元代竇漢卿,在其所著《針經指南》中記有14種手法,明初泉石心(是其號不是其姓名)在《金針賦》裡也是講十四式單式手法。高武的《針灸聚英》、汪機的《針灸問對》記述的都是十四法。楊繼洲把單式手法簡化為下手八法,近人陸瘦燕提出十六法。

張老認為單式手法已夠繁多,不宜再創新項,進行古法整理,釐定術式,制定標準,才是當務之急。張老從文獻的正本清源到臨床實踐,用20年的時間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並總結出6句口訣,背誦時可以朗朗上口,分組時可以配對比較,即:揣、爪、循、攝(穴上、經上),搖、盤、捻、搓(左右動作),進、退、提、插(上下動作),刮、彈、飛、摩(在針柄上),動、推、顫、弩(在針身上),按、捫、搜、撥(在穴與針尖上)。

“揣、爪、循、攝”為第1句,前兩式是用在穴上的手法,揣的目的是為了找準穴位,用爪切,既可激發經氣,又便於從爪痕之處認穴;後兩式是用指頭循所擬刺之經,用爪甲攝所擬刺之經。此兩者宜並用,這是一組連動激發經氣的手法。

“搖、盤、捻、搓”為第2句,是一組環形的左右向的運針手法,皆系針體沿橫軸的左右動作。其動作之特點各有不同,速度與幅度、部位與目的亦各有異,但動作方向皆為左右。

“進、退、提、插”為第3句,是一組上下縱向的運針手法,按天、人、地三才針法,其幅度在一部或一部以上者向內為進,向外為退;其幅度在一部之內者向上為提,而向下為插。

“刮、彈、飛、摩”為第4句,凡此諸式皆為針柄上之操作,各有具體之術式。

“動、推、顫、弩”為第5句,凡此四式,皆為在針身上之操作,整個針身皆參與之,方能完成此四式中之每一式。

“按、捫、搜、撥”為第6句,前兩式是進針後在經上的運作,後兩式則是體現在針尖上來做手法。

張老的二十四式單式手法,無一為張氏杜撰,皆系古典醫籍中所載之常用方法,張氏取其多用、且義界清楚、術式易於釐定者,進行歸類整理,反覆推敲而成。二十四式單式手法是針灸技術的高、精、尖部

分,是提高針灸臨床療效的關鍵,也是針灸醫生技術水平的主要標誌之一。筆者有幸拜於張老師門下,聽其教誨,耳聞目睹,略有所悟,現將張老師單式手法中的重點部分介紹如下。

1、循攝

“循而攝之,行氣之法。”根據《金針賦》“循而攝之”,張老將循、攝並用。循攝在臨床上同時應用的方法是以指頭與指甲同時在經穴上叩擊,由腕踝關節,向上直至肩、髖關節,叩擊速度要快,要有一定的力度,要把叩擊力量向內“震”。叩時以醫者腕關節為軸,三指要並列齊叩,與經呈平行狀,以其中一指(多用中指)叩擊在大穴上,如此1~ 2次,每次約2~3 s,在針入穴後,得氣欠佳時用此法。力度要視病人體質與經氣情況而定,一般用於肢體上。循攝同時應用,可激發經氣,進而使氣至病所。要注意循攝後必須立即運針,兩者銜接要緊密,兩者脫節或速度慢時多無效。

張老的二十四式單式手法中,“揣爪循攝”為第一序列,“揣”為找穴,“爪”為宣散氣血,使進針無痛。針刺得氣後使用的循、攝與進針前的揣、爪用的是同一指法,即揣與循同用指腹,爪與攝同用指甲,所不同的是“揣爪”是用在穴上,是在進針前,“循攝”是用在經上,是在進針後,其目的是激發經氣。

從整體程式上看,先有揣爪來激發,繼之有進針來激發,隨後又有循攝來激發,這樣一而再、再而三從不同側面來激發經氣,才能使經氣充盈於穴,進而充盈於經,隨之用針來整合將經氣送至病所。這套程式既有經絡理論依據,又是具體的手法所連成的一個激發系統,與歷史上的手法敘述和詮釋相比,與經絡理論的應用相比,確實達到了精微的程度。

這是一個系列操作,其中有手法組合程式,有力的作用部位,為了使這個程式能很好地實現,又要有速度的要求,還要有醫患間親密無間的合作與心理的溝通。漢代名醫郭玉曾說:“腠理至微,隨氣用巧,針石之間,毫芒即乖,神存心手之際,(心)可得解而(口)不得言也。”這是說明經氣之變化至微,因而控制的手段就必須至巧。張老循攝手法的運用為針灸臨床提供了提高氣至病所率的有效手段。

2、盤法

“盤法”是將針刺入腹部腧穴得氣後,按倒針柄,手持針尾,將針向一個方向盤轉(每盤360°)的手法。本法適用於腹部柔軟處的腧穴。盤時用拇、示、中三指捏住針尾,以腕為軸進行左右盤針,盤時要扳倒針身,針體須彎,然後才能盤。向左或右盤,每盤3~5次,有時左右交替,進針的深度必須達25 mm以上,否則不能盤。盤針時必須掌握好分寸,盤法是在腹部行針時唯一可以加強得氣的手段。

明代汪機在《針灸問對》中說:“如針腹部,軟肉去處,只用盤法。其盤法如迴圈之狀,每次盤時,各須運轉五次,左盤按針為補,右盤提針為瀉,故曰盤以和氣。”

盤法是腹部用針治療胃腸病、婦科病、泌尿科疾病有效的手法。

3、搓法

“搓法”是一個最重要、最關健的單式手法,是涼熱手法的根基。將針刺入後,向一個方向連續360°的轉針,如搓線之狀,故名搓針。張老主張在行手法特別是行搓針手法時必須速刺進針,力貫針中,力在針尖,針伴力入。

“搓,下針之後,將針或內或外,如搓線之狀。勿轉太緊,令人肥肉纏針,難以進退。左轉插之為熱,右轉提之為寒,各停五息故曰搓以使氣。”古代理論雖明示不可肌肉纏針,但沒有提出具體方法。臨床的實際情況是針連續向一個方向搓,往往在得氣後有一二個或幾個360°就必然導致肌肉纏針。為解決這一難點,張老提出了“實搓”與“虛搓”兩個概念。

實搓是針轉360°,虛搓是指搓摩針柄而針體不轉,但是此時仍有一種搓摩針柄所致之環形力量沿針體傳入到腧穴中。張老說實搓好比顯微鏡上的大螺旋調節;虛搓則好比顯微鏡上的小螺旋調節。實搓與虛搓交替,能實搓則實搓,不能實搓則虛搓。搓針成功的標誌是張老在搓針手法方面的又一個貢獻。

“捻之不轉,提之不出,插之不入,氣滿自搖。”一次成功的搓針,搓後腧穴內經氣充盈,可將針體緊緊吸引住。針不是一絲不動,而是可動一絲,絕不可以肌肉纏針。針出現“自搖”,穴內又有麻感,這

是涼感出現前的最佳狀態,此時用飛針手法多可使透天涼手法成功。

4、飛法

《金針賦》:“上下左右,四圍飛旋。”術式操作:用右手拇、示兩指,拇指與示指呈互動狀,要拇指向前,示指向後,將兩指彎曲;由針根部輕貼針柄向上飛旋;兩指一捏一放,如飛鳥展翅之象(故名曰飛),用拇指肚及示指第一節橈側由下而上沿針柄之金屬螺旋摩,力度要均勻一致,使指感有如轉針,但針體不能上提。力呈螺旋式,向上,向外;指法呈漏斗式下緊上松。此螺旋式的“力”含向上提的成分,但要提之不出;含針向右轉的成分,但要轉之不動。“飛”後要迅速進行再次飛針動作,手向穴位時要帶掌風。

《金針賦》上的“赤鳳迎源”實即飛法取涼。張老認為針刺臨床療效與手法選擇密切相關。針刺取效的關鍵之一在於選擇最佳針刺手法,掌握適度的刺激量,這就要求針刺醫生必須做到因人而異和隨變調氣,而不是固守某一種術式。

他強調:任何一個動作都要有目的而不能盲目;任何一個術式都要有所依而又有所變;任何一個手法都要組合有方,搭配得法;具體操作則應“意隨針入、力伴針行、意力合一、以意領氣”,動作要“小而有力、巧而圓通、精而不亂”。在臨床治療疾病的過程中,應緊緊抓住“氣”的變化使用各種針刺手法,使“得氣”“飛經走氣”“氣至病所”一氣呵成。

綜上,“循攝並用”是張氏手法的操作形式,“力貫針中”是其基本要求,“心手合一”是其顯著特點,“隨氣用巧”是其成功保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