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圖片侵權?你有可能被“版權釣魚”了

  • 由 淼一銷燬 發表于 武術
  • 2021-12-16
簡介這類照片的使用範圍非常廣泛,包括商業廣告、網站、個人部落格、課堂展示等新聞圖片:這類照片包含了真實人物、地點和事件,通常是不應作為商業用途的擴充許可照片:對於這類照片,使用者可以對其二次創作並進行售賣,iStock也自帶編輯器幫助使用者來修

海報設計用素材算侵權嗎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全媒派(ID:quanmeipai) ,作者:騰訊傳媒,題圖來自:《分手大師》劇照截圖

2019年,一張黑洞照片引發的爭議,曾將圖片版權問題帶入大眾視野。原本是公共領域的照片,卻被圖片公司“佔為己有”以營利。一時間,很多內容創作者用“不敢配圖”來表達不滿。

圖片侵權?你有可能被“版權釣魚”了

派派也不敢配圖。jpg

其實,黑洞圖片事件只掀開了一些相簿商業運營黑幕的一角。

如今,許多內容創作者即使是在免費圖片網站上下載圖片,也可能會被版權方自動識別並儲存證據,被要求高價購買圖片庫,或者支付高額的侵權賠償。與因此發財的圖片機構相對的是,許多圖片真正的作者眼看著自己的作品在網上被濫用,卻無處維權。

這種雙向困境的深層原因在於,

目前國內圖片版權的保護規制還不成熟,使用者自身在對待版權問題上也缺乏專業的方法論指導。

於是,一些圖片機構利用漏洞,開展釣魚式維權。

因此,本期全媒派旨在探討外國內容生產者是否也面臨類似困境,而內容生產者又應該如何合理合法地使用圖片,在控制成本的同時也規避侵權。

禍害全球的“版權釣魚”套路

配圖一著不慎,就可能跌入深坑——這也許是內容創作者的“世界性難題”。

內容工廠(The Content Factory)是美國的一家專注於社交媒體營銷的公關機構。在一次圖片糾紛事件之後,其CEO和Kari DePhillips在網站上分享了自己的團隊花數千美元買來的教訓。

她創立的媒體團隊中的一名內容創作者在撰寫的文章中配了一張普通的城市風景圖。照片並沒有特殊的藝術欣賞價值,用DePhillips的話來說,像是“一個喝醉的學生十幾年前用老式的手機隨意拍下的,沒有人會因為看到這張照片而來這裡旅遊”。

文章釋出三個月後,他們突然收到了律師函,聲稱這張圖片侵犯了某圖片機構的版權,使用者需要賠付8000美元。

DePhillips和同事們對此很是震驚。他們發現該圖片機構成立時間很短,相簿網站訪問量甚至不足100,卻敢於獅子大開口,為一張再普通不過的照片漫天要價。DePhillips最開始以為刪除配圖並道歉就可以了結此事,然而對方堅持索賠,後來DePhillips聘請了律師來解決糾紛,終於把賠償從8000美元降到了3000美元。

DePhillips的遭遇並非個例。類似索賠行為通常被稱為“版權釣魚(copyright trolling)”,它們往往不是由作品真正的作者提出賠償,而是批次進行版權索賠的機構主動聯絡侵權方進行索賠。這些圖片機構會利用爬蟲系統,結合圖片自動識別對比技術,日夜不間斷地追蹤自家圖片的使用狀況。當確定圖片被他人利用後,這些機構會儲存好證據,向使用者所屬公司的法務部發送律師函,索要大額賠償。

圖片侵權?你有可能被“版權釣魚”了

劃重點。jpg

個別圖片機構和攝影師把圖片版權維權做成了一門生意。他們把無水印的高畫質照片上傳至圖片網站,使用者可以透過搜尋引擎找到這些圖片並且免費下載。而一旦有人“上鉤”,版權使用者找上門來,以“版權釣魚”的方式獲得比出售圖片庫豐厚數倍的利潤。

比如從攝影家轉型為律師的Richard Liebowitz,一度因版權維權而臭名昭著。

Liebowitz以圖片侵權為由起訴了幾乎包括CBS,Vice,Yahoo等大量媒體,要求媒體為侵犯照片版權的行為支付賠償。據統計,Richard Liebowitz的律師事務所索取的單次侵權費用可能高達30000美元,即使這些圖片的使用費可能只有幾十美元價值。Liebowitz在與對方和解後最終獲得的賠償可能會低於索賠額,但通常也是遠遠高於使用費的。法律對於版權的保護給了這種碰瓷式生意廣闊的生存空間。

在陷阱圖片網站和版權釣魚律師的夾擊之下,很多內容創作者在配圖時可謂膽戰心驚——面對圖片搜尋引擎抓取的圖片,帶水印和版權宣告的圖片不敢輕易用,沒有水印的免費高畫質圖又怕是精心設計的陷阱。在這樣的創作環境中,配圖這件看似簡單的事情中其實大有學問。

國外創作者們如何實現配圖自由

圖片版權勒索固然讓人無奈,但在一些國家,也有很多有效的途徑能夠讓創作者們在圖片的天地中自由翱翔,安全自由地配上圖片。

免費圖片的安全來源

內容創作者們如果想要在不付費的情況下免費使用圖片,最常見的選擇是使用公共領域的圖片。這類圖片通常因為本身沒有版權、版權已經到期或者是擁有版權的機構或個人放棄對版權進行控制等原因而在公共領域流通。

WikiMedia公共圖片是創作者尋找免費圖片的好去處之一。WikiMedia將超過六千萬份作品按照型別分類,使用者可以自主下載使用。

圖片侵權?你有可能被“版權釣魚”了

WikiMedia“歷史”類別下的部分圖片,圖片來源:WikiMedia網頁截圖。

另一個典型的公共領域圖片來源是全球很多博物館、圖書館等文化機構都參與其中的Flickr的公共相片計劃。這些文化機構展示出的圖片大多屬於“未知存在限制”的狀態——也就是說,除非未來有人提出異議,文化機構通常沒有這些圖片適用版權限制的證據,或者文化機構擁有版權卻決定允許社會公開使用。因此,使用者一般可以自由使用這些文化機構珍貴的館藏圖片。但值得一提的是,參與該計劃的諸多文化機構分別擁有不盡相同的版權宣告,使用者最好提前進行了解。

圖片侵權?你有可能被“版權釣魚”了

蘇格蘭國家圖書館參與Flickr公共相片計劃的部分圖片,圖片來源:Flickr網頁截圖。

除了公共領域的圖片,還有一類圖片存在於知識共享(Creative Commons)平臺上。

圖片侵權?你有可能被“版權釣魚”了

圖片來源:Creative Commons搜尋頁面截圖。

知識共享平臺裡圖片的作者可以選擇在保留作品版權的情況下,將其作品向公眾公開,但可能附帶一定的條件,比如不允許對方進行商業用途、需要對方註明原作者或是不允許對方對作品進行修改。在這個平臺上,創作者們需要根據原作者的要求使用圖片。這種存在於公共領域與絕對的版權保護中間地帶的圖片使用形式,旨在推動現有版權制度保護框架的改革。

除了以上這些來源之外,目前也有一些優質的免費圖片社群,例如Pixabay。Pixabay上面的圖片可以免費用於一般的非商業和商業用途。創作者無需逐一獲得原作者同意,即可放心使用Pixabay上的圖片,就算不想標註圖片來源或者需要對圖片進行修改也是沒有版權風險的。

圖片侵權?你有可能被“版權釣魚”了

Pixabay使用者條款節選,圖片來源:Pixabay網頁截圖。

儘管這些圖片網站收錄的都是無版權的免費圖片,但並不代表可以隨意使用。由於部分圖片中包含著可以識別的人物、商標等元素,它們可能會侵犯肖像權、商標權和隱私權等。因此作者在使用免費圖片時不僅要考慮圖片本身的版權,也需要警惕其他的法律風險,在必要的時候需要徵得圖片內容所涉及的第三方的同意。

圖片侵權?你有可能被“版權釣魚”了

特別值得國內創作者注意的是,這些國外機構的圖片有些可能會被中國的版權方買下,因此,能否在中國大陸範圍內免費使用這些圖片還需要進一步的具體考察。

付費購買優質圖片

當然,如果預算充足的話,創作者也可以選擇從一些圖片網站進行購買。這些網站通常擁有龐大優質的圖片庫,為創作者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例如,iStock就是一個素材資源強大的圖片網站,根據付費檔次的不同,會員可以購買不同數量和種類的。在其官網上我們可以看到,網站上所提供的照片分為三個類別:

標準使用許可照片:使用者只需在第一次圖片下載付費,之後再使用這些照片都不需要重複地向創作者或者是網站付費了。這類照片的使用範圍非常廣泛,包括商業廣告、網站、個人部落格、課堂展示等

新聞圖片:這類照片包含了真實人物、地點和事件,通常是不應作為商業用途的

擴充許可照片:對於這類照片,使用者可以對其二次創作並進行售賣,iStock也自帶編輯器幫助使用者來修改圖片

圖片侵權?你有可能被“版權釣魚”了

圖片來源:iStock頁面截圖

對於版權被嚴格保護的圖片,內容創作者想要使用它們最好的方法是付費購買。如果從各種渠道蒐集無水印圖片並自行下載利用,很可能遭遇前文中Kari DePhillips所經歷的窘境。

自建圖片庫

除了使用第三方提供的圖片之外,另一種免受版權困擾的配圖方法就是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自建圖片庫。

如果團隊資源充足,自行繪圖或者聘請專業攝像師和設計師是非常好的選擇。這樣配圖便再也沒有配圖的後顧之憂,而且量身定做的圖片能夠更好地適應內容需求,同時有利於打造自己的風格。比如《紐約客》幾十年來自行打造具有鮮明特色的插畫封面,為其品牌建設作出了非常大的貢獻。

內容創作者自建圖片庫不一定必須依賴攝影師或插畫師的幫助,還可以利用自己的美工技術,在PS、AI這類軟體的加持下,自制出滿意的圖片。當然,如果只是對受版權保護的圖片進行區域性修改,依然構成侵權。在圖片加工中一定要注意素材本身是否可以安全使用,並且確保自己是在進行二次創作而非抄襲。

此外,還有很多工具可以幫助內容創作者們科學分類、快速檢索並且在團隊中共享圖片。比如Lychee和Piwigo都可以高效實現存圖+管理+共享,為自建圖片庫的內容創作者提供有力的支援。

圖片侵權?你有可能被“版權釣魚”了

圖片來源:Piwigo網站頁面截圖。

普通人日常網路社交也可能圖片侵權

很多人以為,圖片侵權是一件離自己很遙遠的事情。但事實卻是,每個人在生活中都可能面臨圖片版權訴訟的風險。

19世紀制定的《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簡稱《伯爾尼公約》)確立了版權的自動保護原則,也就是作者不需要經過手續就可以自動獲得公約所規定的各項權利。目前,包括我國在內的世界大部分國家都是《伯爾尼公約》的成員國。

因而在社交媒體中,圖片在使用者編輯完成之時,就已獲得了獲得版權保護,哪怕作者並沒有標註版權宣告。

因而,在這個人人都在社交媒體上生產內容的時代,不經意間的儲存、分享圖片行為可能就侵犯了他人圖片的版權,引發法律風險。

現實中,我們在沒有他人許可的情況下轉發真人表情包、盜圖並進行自我創作這類行為都是對版權的不尊重。只是因為大多數情況下作品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很小,不會有人找上門來要求刪除圖片或索要侵權費用。但為了一個更良性、更友好的內容生產環境,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應該樹立嚴謹的行為模式。

例如,我們想要在自己的社交平臺使用他人釋出的照片時,需要首先知曉圖片的原作者,如果圖片已經被轉發了很多次,無法判斷來源,那麼最好不要使用這類照片;如果能判斷圖片的出處,那麼就應該聯絡原作者,說明自己的身份和使用用途,獲得允許後再使用。

圖片侵權?你有可能被“版權釣魚”了

在這個需要搶佔首發優勢的時代,逐一核實來源並獲得允許可能會影響效率,於是一些人選擇了抱著僥倖心理,在明知別人擁有版權的情況下進行盜圖。然而,不經授權使用圖片都是高風險行為,被發現並質疑之後,只會得不償失。

今年年初,就有明星在微博上釋出了一張好看的風景圖並配文稱是自己父親拍攝的。網友很快發現這其實是一張外國攝影師享有版權的照片,該明星最終發微博解釋是自己誤解了父親的意思,沒有核實好照片來源。可以看出,如今大家對圖片版權的保護意識越來越高。

隨手找圖、隨意使用看似會節省一定的內容創造成本,但這樣的廉價其實意味著更高的代價:

一方面,創作者很可能一不留神就落入版權釣魚者佈下的陷阱,支付高額賠償,或遭受輿論或良心的譴責;另一方面,在一個普遍不尊重版權的內容生態系統中,每個圖片生產者的勞動都可能被他人無償利用卻求告無門。因此,更加規範的日常操作和更加審慎的素材利用才能構建共贏的局面,也不再給四處碰瓷的“版權釣魚”行為留下可乘之機。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全媒派(ID:quanmeipai) ,作者:騰訊傳媒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