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李氏家族遷徙史,祖宗哪裡來?李氏知多少?

  • 由 李氏李姓 發表于 武術
  • 2021-12-15
簡介到了唐宣宗時,牛派得勢,李派則全遭罷斥,李派首領李德裕被貶為崖州(治所在今海南省海口市瓊山區東南)司戶,於850年病死,其子孫有部分人留居當地,成為最早徙居海南的李姓人

李曇是哪裡人

得姓始祖——李利貞

李氏家族遷徙史,祖宗哪裡來?李氏知多少?

先秦時期

李姓形成時,族人世居今豫東河南鹿邑一帶,春秋時期的李耳是正史中立傳的首個李姓人物。李耳,字伯陽,外字聃,號老子,生於春秋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裡(今河南鹿邑)人,做過周朝的“守藏室之史” (管理藏書的史官),傳說是春秋時的思想家和道家的創始人,傳為《老子》一書的作者。傳說他是周平王時(春秋初期)人,又說春秋末期的孔子曾向他問禮,於是說他活了160多歲或200多歲,是因為修道養壽才活了那麼大歲數。

李氏名祖——李耳

李氏家族遷徙史,祖宗哪裡來?李氏知多少?

《老子》一書又名《道德經》、《老子五千文》是道家主要經籍,用“道”來說明宇宙萬物的演變,包含著某些樸素辯證法因素,對中國後世哲學的發展產生很大影響,後來唯物、唯心兩派都從不同的角度吸收了老子的思想。據《新唐書》記載:李氏出自嬴姓。帝顓頊高陽氏生大業,大業生女華,女華生皐陶,字庭堅,為堯大理。生益,益生恩成,歷虞、夏、商,世為大理,以官命族為理氏。至紂之時,理徵字德靈,為翼隸中吳伯,以直道不容於紂,得罪而死。其妻陳國契和氏與子利貞逃難於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遂改理為李氏。李耳的後代李宗,字尊祖,在魏國做官,被封於段,為幹木大夫。李宗之子李同為趙國大將軍,孫李兌為趙相,曾孫李躋為趙國陽安君。李躋有兩個兒子:李雲、李恪。李恪的兒子李洪,任秦國(在今甘肅、陝西一帶)太子太傅,其孫李興族為秦將軍。李興族之子李曇,字貴遠,在趙國做官,封柏人(今河北唐山)侯,後又入秦,任御史大夫。李曇有4個兒子:崇、辨、昭、璣。他們及其後代因分別在外地任官、定居而分出兩支:長子李崇,任隴西(治所在今甘肅臨洮縣)守,封南鄭公,為隴西房; 四子李璣,戰國末任秦國太傅,李璣的二兒子李牧在趙國做官,定居在趙郡(治所在今河北邯鄲市西南),為趙郡房。後來,隴西房又分為十三房,唐宗室39房,趙郡房又分為東、南、西、遼東、江夏、漢中六房。

李耳以後,李姓人口逐漸增多。春秋時晉文公(都城在今山西翼城東南)的理獄官李離、戰國時魏文侯(都城在今山西夏縣西北)相李悝,都是早期遷入今山西境內的李姓人;戰國時被秦昭王任為蜀郡(治所在今四川成都市)守的李冰,是最早遷入今四川的李姓人;李耳之孫李同,到趙國(都城在今河北邯鄲)做官,是最早遷入今河北的李姓人;李同裔孫李恪的兒子李洪,到秦國(都城在今陝西咸陽東北)做官,是最早遷入今陝西的李姓人;李洪裔孫李曇,在秦國任御史大夫,其長子李崇開創隴西房,四兒子李璣的二兒子李牧開創趙郡房,形成李姓宗族最重要、最根本的兩大支派。

兩漢三國時期

兩漢、三國時期,李姓人又在許多地方開闢出新的聚居點。西漢時,李姓有徙居今山東、江西者,如李耳裔孫李解,因在膠西國做官,留居高密(今山東高密縣西南);更始初任軍師將軍的李淑為豫章 (今江西南昌)人。到東漢、三國時,李姓有更多的人走向四面八方,向東北已發展至今遼寧一帶,如東漢時率鄉勇抗擊海賊的李久為遼東 (今遼寧遼陽)人;向西北已發展至今寧夏一帶,如漢末三國時期涼州軍閥李傕為北地(今寧夏、甘肅一帶)人;向東南又發展至今江蘇,如東漢時善風角占候之術的李南為句容 (今屬江蘇)人;向南已發展至今廣東、湖南、湖北,如東漢時交趾刺史李進為高要 (今屬廣東)人,三國時吳丹陽太守李衡為襄陽(今屬湖北)人;向西南已發展至今雲南,如三國時蜀漢興亭侯李恢為俞元(在今雲南澄江縣境)人。

三國時,魏文帝立“九品官人法”,州設大中正,郡設中正,執掌用人權,從此形成把持政權計程車族制度。東晉、南朝時期,排列士族姓氏等級,把北方山東(指崤山或華山以東地區)在一郡之內的大姓望族稱為郡姓,列王、崔、盧、李、鄭為一流冠族。因為士族門第大抵是由祖先有聲望、代代保持富貴、常有功臣名人、一家男女熟習禮教的形式和表現異於常人的風尚、能談論、有文章等各種因素構成的。十六國時,先後出現了兩個李姓政權--大成國和西涼國。

隋唐時期

李氏望祖——李世民

李氏家族遷徙史,祖宗哪裡來?李氏知多少?

隴西李氏 李唐支自西魏、北周至隋代,世代為皇親國戚,官位顯赫,至隋末,在朝廷內外已具有相當雄厚的實力,因之為唐代李姓的空前大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此外,這一歷史時期,李姓除分佈於上文所述的地區外,又有今內蒙古、浙江、安徽等省區的李姓人載入史冊,但總的來說,李姓仍主要是在北方發展。

天下李氏 郡望隴西

李氏家族遷徙史,祖宗哪裡來?李氏知多少?

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

唐朝初期,朝廷派陳政任嶺南行軍總管,率兵往閩南鎮壓“蠻獠嘯亂”,後其子陳元光繼任,平定了局勢。固始籍將佐李伯瑤隨陳氏父子入閩開發漳州,功績卓著,留居當地,其子孫散處龍溪、漳浦諸縣。

武周時避禍南逃

唐高宗皇后武則天,690年廢唐睿宗李旦,自稱聖神皇帝,改國號周,史稱武周。她任用酷吏,屢興大獄,使宗室、朝臣不少人被牽連冤殺。為了避禍,宗室李姓部分人從長安、洛陽逃到比較安靜的江南定居。

避“安史之亂”南遷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冬,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及其部將史思明,以誅楊國忠為名,起兵叛亂,歷時八年方被平定。這場戰亂,使中原人民遭受了空前浩劫,大批人被迫逃往江南避難,其中有一批李姓人。

李光弼徙居金陵

李氏家族遷徙史,祖宗哪裡來?李氏知多少?

唐朝大將、營州柳城契丹族人李光弼,天寶末年任河東節度使,與郭子儀一同平定“安史之亂”,因功被封為臨淮郡王。762年出鎮徐州,進封臨淮王,徙居金陵(今江蘇南京),從此子孫蕃盛,形成金陵李氏,後分衍於江西、四川、雲南、貴州等地。

李德裕貶死崖州

始於唐穆宗時以牛僧孺、李宗閔為首和以李德裕為首的朋黨之間將近四十年的鬥爭,史稱“牛李黨爭”。唐武宗即位後,任李德裕為相,李宗閔被貶死,牛僧孺亦被黜。到了唐宣宗時,牛派得勢,李派則全遭罷斥,李派首領李德裕被貶為崖州(治所在今海南省海口市瓊山區東南)司戶,於850年病死,其子孫有部分人留居當地,成為最早徙居海南的李姓人。

隨王氏兄弟入閩

唐末至五代年間,因中原地帶長期動亂,河南固始人王潮、王審知兄弟率眾起義,最後在福建建立閩國。河南一些李姓人隨王氏兄弟入閩,定居於莆田、晉江,後又分支寧化、上杭、邵武、清流等地,進而又向西發展,分佈於廣東、廣西的一些地方。

李氏家族遷徙史,祖宗哪裡來?李氏知多少?

福建上杭李氏大宗祠

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統治了將近300年,“李姓”作為國姓,最為顯貴。唐朝李家皇室子孫眾多,另外,凡有功於唐朝的人,均為被賜為李姓,這樣大大擴充了李姓的人口。經過唐朝的大發展以後,李姓開始南遷,共有三次。最後李姓在長安,河南等地直接進入福建,廣東等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