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空城計最大疑點,不是諸葛亮而是身後兩童子?難怪司馬懿見後撤兵

  • 由 暖日大視野俊佑 發表于 武術
  • 2021-12-11
簡介故事裡的司馬懿率領數十萬大軍追擊至西城城下,卻見到諸葛亮大開城門,於城頭撫琴,旁邊侍立兩小童,城門口有掃地的百姓,一副大開城門請君入甕的姿態,最終將生性多疑的司馬懿嚇退

全國姓計的有多少人口

有人說戰爭不僅僅是武力上的較量,更多的是智力和心理的比拼。有勇無謀或者紙上談兵在戰場中是無法擔任可以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的指揮官角色。早在《孫子兵法·謀攻》中就已經指出,戰爭的最高境界在於謀略,在於不戰而屈人之兵。“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而這一道理也在古往今來無數場戰役中被闡釋著,同時也是一位出色的指揮官所遵循的準則。

東漢末年,群雄紛爭。而往往英雄人物和曠世奇才都是在這亂世中嶄露頭角叱吒風雲。大多數人說起三國肯定離不開《三國演義》,可是《三國演義》是屬於小說並非正史,所以裡面的事件和人物關係是無法在歷史事實中一一對應的。就拿諸葛亮來說,《三國演義》裡諸葛亮的形象被擴大,其足智多謀,運籌帷幄的形象被魯迅稱為近似妖,可見其多智的形象被過度誇大了。由此可見,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形象與歷史中的真實模樣還是相差懸殊的。如果我們研究歷史中諸葛亮的形象就需要依據《三國志》中的記載。

空城計最大疑點,不是諸葛亮而是身後兩童子?難怪司馬懿見後撤兵

那《三國志》中所記載的諸葛亮是怎樣的形象呢?書中記載,“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歷史中的諸葛亮確實是賢達之人,淡泊明志,隱居鄉野卻心懷天下。當地的有志之士都稱讚諸葛亮為臥龍,可見其才能為眾人所公認。而且據《三國志》諸葛亮傳中記載,諸葛亮出生於官宦之後,從小學習儒家經典。後來父親早亡,諸葛亮和弟弟就追隨了叔父。這段經歷也讓諸葛亮的成長經歷與常人不同。

《三國演義》為何流傳千年依舊受到廣大人民的喜愛這是有其原因的,《三國演義》中人物形象的塑造鮮明立體,故事情節跌宕起伏。書中描述的很多故事,令人至今耳熟能詳。許多曲折的劇情讓人讀後如痴如醉,唇齒留香。例如,三顧茅廬、火燒赤壁、空城計、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七星燈續命等等,這些膾炙人口的故事情節讓人拍案叫絕。

空城計最大疑點,不是諸葛亮而是身後兩童子?難怪司馬懿見後撤兵

《三國演義》中空城計一出頗為精彩,所以無論在如今的戲劇還是影視作品中都頻頻出現。空城計的故事是羅貫中根據《三國志》裡的故事改編而來,其故事情節緊湊承接了上文的“馬謖大意失街亭”,算是文中的小高潮。故事裡的司馬懿率領數十萬大軍追擊至西城城下,卻見到諸葛亮大開城門,於城頭撫琴,旁邊侍立兩小童,城門口有掃地的百姓,一副大開城門請君入甕的姿態,最終將生性多疑的司馬懿嚇退。這一幕讓無數的讀者驚歎之餘又生出無限的遐想。為何區區幾人就能嚇退數十萬的軍隊呢?有人認為回憶空城計最大疑點,不是諸葛亮而是身後兩童子?所以難怪司馬懿見後撤兵。我們來看看關於空城計疑點的分析吧。

空城計最大疑點,不是諸葛亮而是身後兩童子?難怪司馬懿見後撤兵

首先是鎮定自若的諸葛亮,面對撫琴的諸葛亮,同樣老奸巨猾的司馬懿難道會被輕易糊弄住嗎?即使諸葛亮可以在城門口故作鎮靜,甚至可以彈奏華麗動聽的曲子,但司馬懿絕對可以明白這是諸葛亮的表演,不足為信。但是作為孩子的兩個侍童為何如今處變不驚,這才是司馬懿擔心的問題,也是讓司馬懿真正害怕的一點。一般的孩童在面對軍臨城下的場景,面對如此性命攸關的危機,肯定無法裝作平靜的。

空城計最大疑點,不是諸葛亮而是身後兩童子?難怪司馬懿見後撤兵

此外還有人提出了這樣的觀點,司馬懿其實當初已經看破諸葛亮的詭計,之所以不去追擊是有著自己的打算。自古以來,開國的君主無一不會將開國的功臣慢慢卸除兵權,甚至殘忍迫害。而手握兵權的司馬懿一旦一舉將蜀國消滅,那司馬家族的滅亡也就不久了。所以老謀深算的司馬懿故意藉此機會退軍,這樣也就保全了自己。

透過以上兩點的分析,我們會發現《三國演義》的魅力就在於不同的讀者可以揣摩出不同的含義。同一個故事結合讀者自己的經歷得出不一樣的感悟。雖然《三國演義》中的很多故事情節都是作者編造的,但情節跌宕起伏耐人尋味。歷經千年已經被封為我們四大經典名著,其藝術價值不言而喻。

參考資料:

《三國志》

《孫子兵法·謀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