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你知道嗎丨古時海州為何稱“朐”

  • 由 鬱林小篆 發表于 武術
  • 2021-05-21
簡介朐縣因山而名,縣應該和朐山有關

正馬耳什麼字

連雲港市區秦代在此首設朐縣,分屬薛郡,後為郯郡。這是連雲港有正式地區建置之始。朐縣故城設在何處?《水經注》:游水“逕朐山西,山側有朐縣故城。”今日錦屏山系秦漢時統稱朐山。其城址目前史學界大多認為在今海州故城鼓樓以東, 但至今尚未發現秦代城址,證明朐城的確切位置。一方面因為秦代立國很短,二世而亡,也只有15年的時間,有可能還未來得及築城。二是就目前海州尚存城牆進行考古調查,未發現有超過漢代的城牆遺址。80年代,我曾和已故的丁義珍先生對今海州區法院後的一段城牆遺蹟進行考古發掘,發現在城牆的基部有漢代的陶井圈和漢代的陶片,證明此城牆是漢代或漢以後的歷史遺存。

朐縣因山而名,縣應該和朐山有關。因而朐縣的地望應該圍繞朐山做文章。它初始的治所, 不會離開朐山這一週邊地理環境。

你知道嗎丨古時海州為何稱“朐”

古海州地圖

我們今天一說朐山,往往想到了“朐山頭”——錦屏山最東端的小山崗, 今天的朐山大隊。而歷史上的朐山卻是指整個錦屏山,包括今天的孔望山。《辭海》就是這樣解釋的:“朐古山名,即今江蘇連雲港市南的錦屏山。雙峰如削,形似馬耳,故又名馬耳峰。秦于山側置朐縣,北周改為朐山縣。”在北魏酈道元所寫的《水經注》中,說得更為具體:“淮水於縣(淮浦)枝分,北為游水, 歷朐縣與沭合。又逕朐山西,山側有朐縣故城。秦始皇三十五年, 於朐縣立石海上,以為秦東門……東北海中有大洲,謂之鬱洲(今雲臺山)。”

從以上記載,對朐縣故城的地望應該說是很明確的。它確切的方位應該在今天的二澗水庫一線,由錦屏山東山根到陶灣。能夠支援這個觀點的,二澗歷史上曾稱作“後城”,今屬崗嘴大隊後城村。“後城”應該是古城。《淮安府志》曾記載,海州於北齊年間由龍苴遷至“朐山之陽”,即今後城。

蔣人民先生在其發表的文章《也說朐縣》中提供了一個地層學的旁證, 他在從孔望山向南沿錦屏山東面的一溜山根到陶灣, 約1。5平方公里的地表下發現有一層1米多厚的海淤,海淤以下又有1米多厚的瓦礫層,曾出土大量的陶片以及未爛的木料。如果經考古發掘證明蔣先生提供的這一地層學的材料屬實,秦代古城可能就在“後城”一帶。後因西漢時一次大的海浸,古城盡成澤國,才搬遷至今日海州城。今日海州城應該始築於西漢。

朐城另一個地理優勢就是環山。西有朐山(今稱錦屏山) ,東遙看雲臺山,北有孔望山,用陰陽學家的眼光來看,這正是左青龍(木)、右白虎(金)、前朱雀(火)、後玄武(水)。而朐城則為中央后土,環抱在朐山的懷抱。形成一個五行、四獸、方位、四時色彩之和諧關係。我們不能不佩服古人對地理環境的刻意追求。

朐城,山環水繞,得天獨厚。但為什麼以“朐”名縣呢? 這和朐山有關。以山名縣,這是表層的文化,更為深刻的一個“朐”字卻埋藏著一段厚重的人文歷史。

朐山應該讀勾山。古代句和勾同音相假。朐山一名它和一段部落的遷徙和融合有關。古史傳說中的太昊時期,他有一個佐臣,名叫勾芒(句芒) ,是少昊的叔叔。太昊是創造中國最早太陽曆的部族。勾芒被分派到東方主持觀測木星,東方屬木,因而勾芒又稱木官。勾芒氏族來到東方和世居此地的常義族通婚,而結成血緣部落——朐部落。左面的月象徵太陰,海潮和月亮轉動有關。月代表常羲,因為常義族是太陰曆的發明者。太陰曆每年12 個月,每月30天。右面的句就是勾芒, 朐山是勾芒和常義部落曾經生活過的地方。錦屏山將軍崖巖畫中就有一個方面的人像:這就是勾芒。和《山海經》等文獻記載十分吻合:“方面人身”。 以“朐”名山,這是朐部落對自己祖先勾芒的紀念。而秦代以“朐”名縣,則是對古代部落歷史的傳承。我們今天重新發掘和認識朐縣得名之由來, 也正是展現海州悠久歷史的風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