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二十四史之一的《三國志》為何不叫《三國書》呢?或許是個人喜好

  • 由 甜姐說史 發表于 武術
  • 2021-12-05
簡介而後世所熟知的《漢書》、《後漢書》、三國《魏書》、《蜀書》與《吳書》等其實都是屬於第一種體例,包括後來的《晉書》等等,都屬於這一體例之中,然而在中原發生戰亂,國家處於紛爭的時候,這種方式的史書就很不好記載了,比如前五代時期和後五代時期,在這

二十四史屬於什麼史書

在我國古代,各朝都編撰有史書,後世將其中頗有代表性的二十四部史書統稱為二十四史,由於《史記》的寫法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式的歷史寫作手法,故將和《史記》一樣用紀傳體寫作的史書稱“正史”。它上起傳說中的黃帝(約前2550年),止於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有本紀、列傳的紀傳體編寫。雖然在公元1921年時,徐世昌下令將《新元史》列入正史,從而使得這本史書與“二十四史”合稱為“二十五史”,但多數地方並不認可《新元史》,因而不將《新元史》列入其中,並改將《清史稿》列為所謂的“二十五史”之一,如果將兩書都列入正史,則形成了“二十六史”。

二十四史之一的《三國志》為何不叫《三國書》呢?或許是個人喜好

而無論是“二十五史”還是“二十六史”,其中大部分史書都是以“朝代”加“書”字來命名的,比如《漢書》、《後漢書》、《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舊唐書》、《新唐書》與《隋書》,又或者是以“朝代”加“史”來命名的,如《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與《明史》。而在這其中,除了最初的《史記》之外,命名最為奇特的就要數《三國志》了,因為《三國志》既不是以“書”命名的,也不少以“史”來命名的,而是以“志”來命名的。那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陳壽以“志”來命名三國時期的這段歷史呢?

二十四史之一的《三國志》為何不叫《三國書》呢?或許是個人喜好

簡單而言,《三國志》之所以不叫《三國書》,主要是因為它並不是一本書,它是由《魏書》、《吳書》和《蜀書》集合而成的,正因如此,它不能單單以所謂的“書”來命名。如果複雜一點來說,在古代,史書的體例大概分為“書”與“春秋”兩種,所謂“書”講的是一個政治團體內部的事情,比如《夏書》、《商書》、《周書》等等,但是其中大部分都已經缺失,因此這些後來都只剩下了後人總結而成的《尚書》。而“春秋”則是編年記事,這種體例是不限定政治團體的,因此《春秋》雖然是魯國紀年,但是也會記錄其他國家的事。

二十四史之一的《三國志》為何不叫《三國書》呢?或許是個人喜好

而後世所熟知的《漢書》、《後漢書》、三國《魏書》、《蜀書》與《吳書》等其實都是屬於第一種體例,包括後來的《晉書》等等,都屬於這一體例之中,然而在中原發生戰亂,國家處於紛爭的時候,這種方式的史書就很不好記載了,比如前五代時期和後五代時期,在這種時候,就必須要擴大範圍,而《史記》的作用就凸顯出來了。而且把“書”這種單個政治團體,最終擴大成某個時間段所有政治團體的彙編,也就是後世我們熟知的“紀傳體”的記錄方式。

二十四史之一的《三國志》為何不叫《三國書》呢?或許是個人喜好

《漢書》以後的史書基本都參考了“春秋”編年的優點,同時加入了“本紀”編年,而《史書》不僅加入了“本紀”編年,而且還擴大了政治實體,而後世學者也學習此類方法,於是“書”就成為了“史”。而陳壽之所以稱三國這段時間的史書為《三國志》,只能說是陳壽的個人喜好罷了,畢竟陳壽除了寫《三國志》外,還寫了一本《古國志》,可見陳壽對於“志”這個字還是很是喜愛的。

二十四史之一的《三國志》為何不叫《三國書》呢?或許是個人喜好

筆者認為,陳壽沒有將《魏書》、《蜀書》《吳書》合起來稱作《三國書》,本就是個人喜好的一種表現,沒有特別含義,從本質上來說,《三國志》也是史書,自然能列於二十四史之中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