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

  • 由 檳榔路 發表于 武術
  • 2021-12-01
簡介人們應該用什麼方法或態度對待歷史和現實的關係

以史為證後面是什麼

中國歷史悠久,史籍浩如煙海,歷史內容豐富多彩,歷史人物風姿萬千,我們中華民族有一部令子子孫孫為之驕傲、為之神往的歷史。當然,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面對悠久而豐富的歷史。究竟怎樣去了解它,認識它並從中獲得教益,受到啟迪與鼓舞?這就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了。看來,怎樣讀史,的確值得認真思考,認真研究。

“以銅為鑑,可正衣冠;以古為鑑,可知興替;以人為鑑,可明得失。”這段話出自唐太宗李世民與大臣魏徽的故事。

唐太宗時,大臣魏徽能直率地向唐太宗提意見,經常在朝廷上直抒己見,唐太宗也能聽取正確意見,所以在他統治期間,政治清明、社會安定,唐朝出現了經濟繁榮、國力強盛的局面。魏徽病死後,唐太宗失聲大哭,非常悲傷,下令為魏徽立碑,親自撰寫碑文並親筆書寫。唐太宗時常想念魏徽,於是就有了上面那段著名的感慨。

人們為什麼要學歷史?人們應該用什麼方法或態度對待歷史和現實的關係?這是有關社會公眾同歷史學之關係的問題,直至今天,還不斷有人提出類似的問題來。其實,關於這個問題,太史早就做了精闢的回答。他寫到:“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鏡也,未必盡同。帝王者各殊禮而異務,要以成功為統紀,豈可緄乎。”他指出了現實中的人們之所以要了解歷史、認識歷史,是把歷史作為現實的一面鏡子來看待,加以對照,作為借鑑。既不是把歷史與現實等同起來,也不是現實去模仿歷史,二者是不應當混同的。這明確地指出了古今的聯絡和區別;因有聯絡,故可“自鏡”,因有區別,故“未必盡同”。以往帝王“各殊禮而異務”,他們的制度,政策往往不同的,但都是要達到治理國家的根本目的。可見“自鏡”絕不是混同古今。這兩點,很辯證地闡明瞭,“居今之世”何以要“志古之道”。

以史為鑑,是一種態度,這種態度表明我們面臨著一個開放的歷史。歷史不只是記錄在泛黃的書頁上的陳年舊事,而更多是一種經驗,一種教訓,一種傳承。在這個意義上,任何歷史都具有現代性的意義。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