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杜牧、蘇軾、朱熹為何都在牛山沾衣?

  • 由 世博詩叔 發表于 武術
  • 2021-11-03
簡介其實,在朱熹之前,蘇軾已經“檃栝”過杜牧的《九日齊山登高》了,而且幾乎是全篇照抄,題目是《定風波·重陽》:與客攜壺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飛

檃括怎麼讀音

詩叔看朱熹詩詞時,忽然看到一首《水調歌頭·檃栝杜牧之齊山詩》:

江水侵雲影,鴻雁欲南飛。攜壺結客,何處空翠渺煙霏。塵世難逢一笑,況有紫萸黃菊,堪插滿頭歸。風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節,須酩酊,莫相違。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暉。無盡今來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機。與問牛山客,何必獨沾衣。

一看題目,覺得“檃栝”二字很生僻。透過查《漢語大詞典》得知:讀音:yǐnkuò,其意有三:1、矯正竹木邪曲的工具。揉曲叫檃,正方稱括。2、泛指矯正。3、就原有的文章、著作加以剪裁、改寫。檃,亦作“櫽”、“檼”、“隱”;栝,亦作“括”。

《檃栝杜牧之齊山詩》即對《九日齊山登高》“加以剪裁、改寫”。杜牧原詩為: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其實,在朱熹之前,蘇軾已經“檃栝”過杜牧的《九日齊山登高》了,而且幾乎是全篇照抄,題目是《定風波·重陽》:

與客攜壺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飛。塵世難逢開口笑,年少,菊花須插滿頭歸。 酩酊但酬佳節了,雲嶠,登臨不用怨斜暉。古往今來誰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據說,詞曲中“就原有的文章、著作加以剪裁、改寫”的創作體式是“檃栝體”,由蘇軾首創。曾任香港大學、北京大學、南京大學等校名譽教授的饒宗頤就說過:“論者多謂此體始於東坡檃栝《歸去來辭》。”

不為五斗米折腰、棄官歸隱、“歸去來”的陶淵明為歷代失意文人所欣賞,在仕途中屢屢受挫、傷痕累累的蘇軾也是如此。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後,十分需要解脫,而逃避現實最能撫慰其心靈的,是寫賦、吟詩、填詞,還有“檃括”。在“東坡”期間,蘇軾以一篇《哨遍》,“檃括”了陶淵明《歸去來辭》。

哨遍·為米折腰

序:陶淵明賦《歸去來》,有其詞而無其聲。餘治東坡,築雪堂於上。人俱笑其陋,獨鄱陽董毅夫過而悅之,有卜鄰之意。乃取《歸去來》詞,稍加檃括,使就聲律,以遺毅夫。使家童歌之,時相從於東坡,釋耒而和之,扣牛角而為之節,不亦樂乎?

為米折腰,因酒棄家,口體交相累。歸去來,誰不遣君歸。覺從前皆非今是。露未晞。征夫指予歸路,門前笑語喧童稚。嗟舊菊都荒,新松暗老,吾年今已如此。但小窗容膝閉柴扉。策杖看孤雲暮鴻飛。雲出無心,鳥倦知還,本非有意。 噫!歸去來兮。我今忘我兼忘世。親戚無浪語,琴書中有真味。步翠麓崎嶇,泛溪窈窕,涓涓暗谷流春水。觀草木欣榮,幽人自感,吾生行且休矣。念寓形宇內復幾時。不自覺皇皇欲何之?委吾心、去留誰計。神仙知在何處?富貴非吾志。但知臨水登山嘯詠,自引壺觴自醉。此生天命更何疑。且乘流、遇坎還止。

此詞微改《歸去來辭》語句,但不改其意,為的是使其符合聲律。

回頭再說說蘇軾“檃栝”杜牧《九日齊山登高》後的《定風波·重陽》。

杜牧《九日齊山登高》是唐武宗會昌五年(845)杜牧任池州刺史時的作品。當時,故友張祜從丹陽來到池州,與杜牧相會。二人皆是懷才不遇,一生未得其志。杜牧空有抱負而在晚唐的政治環境中難以得到施展。張祜有“海內名士”之譽,令狐楚很賞識他的詩才,長慶年間曾上表推薦,但由於受到元稹的排斥,未能見用。這次,二人池州聚會,重陽登高,對酒談心,杜牧因之寫下這首七律,勸慰故友,也勸慰自己。

蘇軾這首《定風波·重陽》,也是寫與“客”重陽攜酒登山,凌頂四望:初秋的秋山秋水秋雁的姿影,都映在碧波之中。面對此情此景,不由得流露出了重陽登高的愉悅,他覺得唯有折菊插滿頭而歸,方不辜負這一場登高。於是,勸“客”也勸自己:來啊,喝酒,不酩酊大醉無以酬答這良辰佳節啊!最後二句,大意也是即使夕陽西下、人生遲暮,我們也不必感慨、怨恨。但杜牧詩中的“只如此”三字,似乎是是偶爾開心一笑後的無奈抉擇,含有一絲苦澀。而蘇軾把“只如此”改為“誰不老”後,卻體現出他已經勘破人生的智慧,加之詞中新增“年少”、“雲橋”等詞,從而一掃頹然之氣,不僅使其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躍然紙上,更多了幾分通達。

杜牧、蘇軾、朱熹為何都在牛山沾衣?

詩詞中“牛山沾衣”,出自《晏子春秋·諫上》:春秋時齊景公遊於牛山,北望國都臨淄,感嘆齊國的壯美。忽又擔心自己也會死去,會失去這壯美的江山,從而淚溼衣裳。後因以“牛山沾衣”、“景公齊山”、“泣牛山”、“牛山淚”、“牛山悲”、“牛山涕”等為典,借指對時光流逝、人生易老的感嘆,或借指興發感傷之地,或謂不知厭足,為人生短暫而悲嘆、哀傷,或感傷世代更迭,人世滄桑,或指對事物迭代感到悲哀,或謂登臨憑弔,悲嘆人生無常。

如:

景公齊山:南朝·梁·江淹《泣賦》:“若夫景公齊山、荊卿燕市、孟嘗聞琴、馬遷廢史。”

傷牛山:南朝·宋·謝靈運《順東西門行》:“閔九九,傷牛山,宿心載違徒昔言。”

牛山淚:唐·李白《古風》:“景公一何愚?牛山淚相續。物苦不知足,得隴又望蜀。”

牛山悲:唐·李白《君子有所思行》:“無作牛山悲,惻愴淚沾臆。”

牛山涕:金·段成己《鷓鴣天·手段慚非五鳳樓》:“身外事,付悠悠。牛山何必涕空流。”

泣牛山:明·李東陽《息庵》:“頗似王樵為繭室,不勞齊景泣牛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