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大清帝國最後的掙扎和翻天覆地的新力量——倒敘歷史之1911年

  • 由 地理史觀 發表于 武術
  • 2021-10-02
簡介但是其實問題的核心在於,只要權力依舊掌握在一個人一個家族的手中,即便有一個開明的君主,我們也沒辦法保證下一個君主是開明的,你不能把一個國家寄希望在永遠遇到對的人這個事兒上

什麼時候用倒代法

時間進入20世紀之後,大清王朝越來越感受到了壓力,他們開始意識到,愛新覺羅的天下已經不是鐵板一塊,隨時都有大廈傾覆的危險,古人云,覆巢之下豈有完卵?滅頂之災迫近的壓力,讓古老的王朝不得不做出改變,這是帝國最後的掙扎!

不得已的皇族內閣,是加速大清崩潰的毒藥!

自1905年五大臣出洋前後,清廷就逐漸在醞釀憲政,為什麼要醞釀憲政?因為大清的江山快守不住了。

一面是外國勢力虎視眈眈,一面是內部矛盾重重,滿族政治集團和漢族政治集團的鬥爭更加尖銳,革命派的勢力也逐漸興起,龐大的大清帝國,正遭受著二百多年來最嚴峻的危機。

大清帝國最後的掙扎和翻天覆地的新力量——倒敘歷史之1911年

其實擊倒巨人,從來都不是一錘子買賣,一定是從裡到外都打爛才能真的打倒。

這一點,慈禧是心知肚明的,她感受到了局面失控的危機,在中國人傳統的觀念裡,死後是要去見祖宗的,大清亡在她的手裡,她是沒辦法去見老祖宗的。

因此,慈禧幾乎是一夜之間就對立憲變得更熱衷了。

只不過,權力在慈禧的手裡把持了一輩子,真的要交出來,那是很痛苦的。

事情要做,但卻很不情願,所以,這場預備立憲的大戲,註定就是雷聲大雨點小。

就像是守財奴抓著的錢袋子馬上要被搶走一樣,放手是不甘心的,拿又拿不住,那就只能打嘴炮了,我會給你,你再等等嘛!

不過,慈禧畢竟年邁,嘴炮都沒打完,人就不在了,丟下一個千瘡百孔的江山給了啥都不懂得溥儀。

國貧國弱,又是一個少主天下,大清還能延續國祚麼?不論是滿族親貴,還是漢族士紳,對於這樣的朝局,內心都是彷徨和猶疑地,而稍微有點見識的人都清楚,大清已經禁不起折騰了。

所以,慈禧死後沒多久,加速立憲的呼聲就漸漸的變高了,原因無他,國家不能指望一個乳臭未乾的孩童來匡扶,社稷延續不下去,權力,錢財都是過眼雲煙。

可是面對繁雜的立憲事宜,誰來做,怎麼做,這是一個大工程,不單單是把日本,德國的變法的章程拿來照搬就能搞定的事情,畢竟立憲就意味著權柄轉移,誰的權力要拿出來,拿多少,什麼時候拿,這是需要政治智慧和政治魄力的。

毫無疑問,後慈禧時代,大清朝沒有任何一個人有這麼大的能力去重新分配權力,因此,召集一個議會,把各方代表請進來商議是最可行的辦法,更何況,所謂的立憲本就是開議會。

於是,成立一個內閣,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各方勢力的不二選擇。

但是,還是回到之前的話題,權力原本是掌握在愛新覺羅家族和滿族親貴的手裡,放手權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迫於形式,內閣是不得不設立了,那怎麼辦呢?

滿族權貴們想到了一個掩耳盜鈴的方法,那就是宣佈成立內閣,來堵住悠悠之口,可誰入內閣呢?結果還是滿族親貴。

1911年5月8日,歷史上著名的皇族內閣成立了,這個內閣有13個人,9個是滿族,7個是皇族。

大清帝國最後的掙扎和翻天覆地的新力量——倒敘歷史之1911年

事情發展到這裡,就很明朗了,各方勢力敦促成立內閣的目的很簡單,就是分權,可是清廷自以為聰明地把皇族都塞進了內閣,這實際上跟歷史上的八個顧命大臣輔佐同治有什麼區別呢?

人心就此離散,原本對清廷還抱有希望的諸多勢力,失望至極,不管是立憲派,還是從中央到地方的漢族臣僚,一瞬間都看不到希望了。

所以,這個責任內閣,對於清廷而言是帝國最後的掙扎,他們原本想用一個內閣,再換一些時日,給大清續命,但聰明反被聰明誤,捨不得手中的權力,自然也換不來人心。

放到現在來看,這就是典型的格局問題了,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雖然即便清廷願意放權,也未必能改變歷史的程序,但毫無疑問,皇族內閣的成立直接導致了人心盡失,各方勢力在那一刻明白了一個道理,清廷是靠不住的,只有幹掉他。

辛亥年的新力量,成為了改變歷史程序的終極推力!

1911年的特別之處,就在於這一年,誕生了一場最偉大的革命,辛亥革命。

大清帝國最後的掙扎和翻天覆地的新力量——倒敘歷史之1911年

鴉片戰爭之後,中國的歷史走向可謂撲朔迷離,因為你沒辦法想象,一個領先世界上千年的古老國度,在一夜之間就成了任人宰割的羔羊,實際上,落後並不是一個突發事件,只是在鴉片戰爭的時候被證明了罷了。

鴉片戰爭之後,中國人一直在思考,到底哪裡做錯了?我們要往什麼地方去?

幾十年的時間裡,有過農民起義,如果清王朝不能做到保家衛國,那就推翻他重新建立一個王朝,然而,太平天國儘管佔據了半壁江山,不過是過眼雲煙。

幾十年的時間裡,有過師夷長技以制夷的雄心,但是歸根結底,長技不過是用,中國的體在哪裡?洋務派說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中國人第一次意識到了我們得有我們的體,這個體在現代人看來,是國體,是體制,但在古人來說,卻是一個相當寬泛的概念而已。

幾十年的時間裡,有過變法維新,但充其量,戊戌變法,預備立憲這一類求變,也不過是師夷長技的另一種表現形式罷了,要麼學英國,要麼學日本德國,但不論結局怎樣,中國人第一次認識到,我們與西方世界的差距是體制的差距,是社會組織形態的差距,是經濟體系的差距。

可以說,1911年之前的幾十年間,中國人的諸多努力,都是建立在封建王朝的基礎上,做出的修改和思考,但從未真正的觸及最根本的問題,那就是封建王朝才是阻礙這一切變革能夠推行下去的根本障礙。

就好像,我們總惋惜甲午海戰,假若慈禧太后不修園子,能把銀子拿給北洋海軍充實國防,是不是甲午海戰的結果就是另外一種局面?

但是其實問題的核心在於,只要權力依舊掌握在一個人一個家族的手中,即便有一個開明的君主,我們也沒辦法保證下一個君主是開明的,你不能把一個國家寄希望在永遠遇到對的人這個事兒上。

為什麼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總會更替,就是因為人本身就是靠不住的。

辛亥革命的意義就在於此,它終結了家天下的封建君主制度,第一次把權力關在籠子裡,把統治放在體系中,權力是要互相制衡的,統治是唯能唯賢的,雖然,剛剛誕生的民國並沒有真正實現這個理想,但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這才是鴉片戰爭後的幾十年近代史的最大實踐成果。

歷史發展到這個時間,中國人才不用寄希望於一代明君來保證國家昌盛,因為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嘛!

倒敘歷史,今天講的是1911年,這是鉅變的一年,這一年,古老的封建帝國在做最後的掙扎,但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在新力量的面前,任何掙扎不過都是螳臂當車,不堪一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