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與錢文忠商榷:“耕”與“讀”是不是一回事?

  • 由 林之原 發表于 武術
  • 2021-09-11
簡介所以,“耕讀”之“耕”,是古代優秀知識分子透過謀食的體力勞動而進行的人格自我完善和道德修為,只有在“耕”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體驗生活,不為形役,不為物累,更好地讀書謀道

耕織的耕的部首是什麼

與錢文忠商榷:“耕”與“讀”是不是一回事?

文/林之原

偶然看到楊闌主持的《家風中華》節目。其中有一期講的是“耕讀傳家”,復旦大學教授錢文忠的解讀讓我大吃一驚。

與錢文忠商榷:“耕”與“讀”是不是一回事?

關於“耕讀”,按錢文忠的解讀,“耕”就是“讀”,“讀”就是“耕”,兩者是一回事。他引用“筆耕”、“舌耕”、“硯耕”來說明“耕”就是“讀”。由於對“耕讀”的理解及其關係的認識,直接影響到對古代知識分子人生價值觀的判斷和獨立人格的確立,不能不說。

與錢文忠商榷:“耕”與“讀”是不是一回事?

關於“耕讀”的文化源流,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孔子把學稼學圃當作小人的事,說“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但與孔子同時的依杖荷條的“丈人”則諷刺孔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孟子主張勞心勞力分開,“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被孟子批判的農家學派許行則主張“賢者與民並耕而食”。後世形成兩種傳統,一種標榜“書香門第”,“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看不起農業勞動,;另一種則提倡“耕讀傳家”,以耕讀為榮,敢於衝破儒家的侷限。南北朝以後出現的家教一類書多數都有耕讀結合的勸導。《顏氏家訓》提出“要當穡而食,桑麻而衣”。張履祥在《訓子語》裡說“讀而廢耕,飢寒交至;耕而廢讀,禮儀遂亡”。

與錢文忠商榷:“耕”與“讀”是不是一回事?

從某種意義上,“耕讀傳家”,寄寓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生活理想和獨立人格追求。東晉大詩人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毅然辭官掛印,歸隱躬耕田園,“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在自給自足農業勞動中,保持了心靈的自由和人格的尊嚴。所以,“耕讀”之“耕”,是古代優秀知識分子透過謀食的體力勞動而進行的人格自我完善和道德修為,只有在“耕”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體驗生活,不為形役,不為物累,更好地讀書謀道。這正是“耕讀”相輔相成的兩面和真正的精髓。

錢文忠引證的“筆耕”、“舌耕”之類的“耕”,明明就是一種比喻,豈可和“耕”的本意混為一談。“耕”“讀”不分,勢必會導致“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讀書人評價,這是尋求人格修養自我完善的讀書人所不願看到的。

與錢文忠商榷:“耕”與“讀”是不是一回事?

復旦教授錢文忠被尊為國學大家,如此信口開河,誤解“耕讀”關係,多少有點讓人失望,希望這是錢文忠的口誤吧。

網紅時代,我們更需要一份平淡、一份慎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