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洛陽洛寧王嘉飛:講好洛寧故事之飲食文化篇——洛寧雜菜湯

  • 由 洛寧城事 發表于 武術
  • 2021-09-10
簡介黃姓人看到這一主一僕裝束打扮的不是常人,就連忙拉著媳婦到灶火(廚房)備飯,可沒想到家裡早已沒有米麵,只有年關買的半袋粉條和集日買回的一點豆腐

雜菜湯需要勾鑲嗎

洛陽洛寧王嘉飛:講好洛寧故事之飲食文化篇——洛寧雜菜湯

洛寧地處豫西山區,“七山二塬一分川”,傳統上屬旱塬區。無江南水鄉之豐饒,無天府之國之佳餚,豐年或可稍有餘裕,平收則僅能勉強自給,早年更無菜系或名吃之傳。明朝萬曆年間,中國“甘薯之父” 陳振龍冒死從海外帶回一根藤,因此解決了上億人的溫飽,在清朝時,甘薯(紅薯)已經在全國各地推廣種植,甘薯的引進改善了我國農作物的結構和食譜。甘薯耐旱,環境適應能力非常強,東宋、楊坡、河底、王村等鄉是洛寧甘薯的主產區,該地農民既有種植、加工習慣,也有加工技藝,粉條、粉面年產量在100萬公斤以上。每年冬季僅王範集日上市約百餘家,排一華里之長。正是粉條的出現,洛寧人就地取材才形成了蒸肉和雜菜湯,兩種洛寧獨創與眾不同風味的地方名吃。

洛陽洛寧王嘉飛:講好洛寧故事之飲食文化篇——洛寧雜菜湯

相傳,清雍正年間,河南知府張漢在任期間,對洛陽的歷史文化情有獨鍾,他曾著力對這裡的文物古蹟進行考證和保護。一次,張漢到永寧(今洛寧)微服私訪,探尋“洛出書處”,考察崤函古道的臨泉驛,當他來到官莊塬時,已是晌午時分,飢渴難耐,只好到一戶黃姓人家用飯。黃姓人看到這一主一僕裝束打扮的不是常人,就連忙拉著媳婦到灶火(廚房)備飯,可沒想到家裡早已沒有米麵,只有年關買的半袋粉條和集日買回的一點豆腐。光憑這點東西能做啥飯?黃氏夫婦急得撓頭抓腮,出了一身急汗。後來,還是黃家媳婦靈機一動,強做無米之炊。她先把鍋燒熱,再用家裡僅有的一點脂油在鍋底抹了幾下,放進一點蔥花,熗了一下,加水燒開,再從包單裡拽出幾嘬粉條、切了幾片豆腐放進去翻動了幾下,捫了一會兒,出鍋時放了點鹽、芫荽和花椒麵。不大一會,兩碗稠乎乎的粉條湯已做好端了上來。張知府二人飢不擇食,吃完後問是啥菜,黃姓男子一時也搭不上話;黃姓媳婦耳聾,只聽問“咋”?聾子會編曲,竟順口胡答,說“雜菜!”。黃姓男子氣得瞪了媳婦一眼。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張知府答謝了黃姓人,起身離開。

洛陽洛寧王嘉飛:講好洛寧故事之飲食文化篇——洛寧雜菜湯

過了一段時間,永寧縣令沈育到河南府(府治洛陽)述職,同張知府聊天。張知府說起永寧官莊雜菜之事,沈縣令也不知是什麼名堂。回永寧後立即帶上廚師到官莊塬尋訪“雜菜”。最後尋到黃家,黃姓人談了當天的情景。廚師回縣衙後,按照官莊黃姓的說法做起了雜菜。不過,縣衙大廚改用大骨熬湯,同時多放了點豬血及佐料蔥薑蒜,縣令吃後覺得味道不錯。以後縣令的廚師去幫縣佐、城內紳士家過紅白喜事做起了“雜菜湯”,普遍感覺粉條柔軟,湯鮮可口。因取材方便,製作簡單,一時民間廚師競相效仿,尤其是遇上婚喪嫁娶紅白大事,各個鄉村總愛做一大鍋雜菜湯來招待客人。

洛陽洛寧王嘉飛:講好洛寧故事之飲食文化篇——洛寧雜菜湯

洛陽洛寧王嘉飛:講好洛寧故事之飲食文化篇——洛寧雜菜湯

如今洛寧老城老鄭雜菜湯、王範張三成、趙海濤大鍋雜菜湯,塢東張少輝的單鍋雜菜湯每天都是顧客盈門,生意興隆。洛寧雜菜湯成為洛寧傳統飲食不可缺少的一個品種,也越來越被外地客人所喜愛。

洛陽洛寧王嘉飛:講好洛寧故事之飲食文化篇——洛寧雜菜湯

作者簡介:王嘉飛,王範人,祖籍城郊王協村,黃埔抗戰老兵後裔。洛寧縣衛健委職工,愛好文學書法,曾有作品在《新洛寧》、《縣域經濟》、《書城》、《牡丹》雜誌上發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