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明朝第一重步兵?竟然只是源自網路的歷史發明

  • 由 冷炮歷史 發表于 武術
  • 2021-08-25
簡介白桿兵的武器就不符合長槍方陣需要最後,白桿兵也並非沒有類似的武裝可供參考

白杆槍長什麼樣

明朝第一重步兵?竟然只是源自網路的歷史發明

長期以來,東西方軍事發展的差距讓許多讀者產生感官不適。因此就需要從浩瀚的史海中挖掘亮點,強行套上西化的近代軍隊外衣。例如曇花一現的四川土司白桿兵,就被21世紀的歷史發明家們描繪為長槍方陣。但只要細細看過其源頭與武器風格,就知道這種說辭根本站不住腳。

要理解什麼是真正的長槍方陣,我們就必須有經得起推敲的參照物件。

例如古典時代的馬其頓王國和近代早期的西班牙帝國,都以此類強化兵種而聞名於世。儘管兩者因相差千年而有許多不同,但大體上都符合軍事愛好者所需要的參考標準。既為單個分隊中的大部分士兵配備統一武器,並依靠嚴格的訓練維持縝密隊形。無論靜態防禦或集團衝鋒,都要求成員儘可能的保持步調協同。至於騎兵和使用遠射武器的輕裝友軍,則以數個單獨方陣為依託來配合作戰,但絕不影響單個分隊內部的組織協調。

明朝第一重步兵?竟然只是源自網路的歷史發明

明朝第一重步兵?竟然只是源自網路的歷史發明

馬其頓與西班牙 堪稱兩個時代的長槍方陣典範

當然,放眼3000年的全球軍事史,能達到這些要求的軍隊可謂少之又少。因為至少4米長度的武器,本身就非常考驗士兵體能和指揮官的排程水準。所在國為培養類似武裝,往往都會耗費超過普通步兵的資源佔比。

古典時代的馬其頓方陣士兵,往往就是來自本國的小地主階層。不僅握有一定面積的軍事份地,還有家庭奴隸幫助耕作收成。一旦強勢的國家力量區域瓦解,就無法繼續維持方陣部隊體系。至於後世的西班牙士兵,則得益於文藝復興時代的職業僱傭軍制度。依靠更為成熟的金融體系維持運作,同樣需要帝國執掌者花重金培育和維護。用這種苛刻的社會保障體系為參考,我們就不難理解明朝的白桿兵根本不具備類似體制。

其次,武器的形制本身也能反應一支軍隊的真實作戰面貌。

馬其頓與西班牙士兵的長槍結構有所不同,但都不會在頂端的矛頭以外再安置其他輔助武器。這是因為方陣需要以非常密集的佇列作戰,不能讓彼此的武器在狹小空間內互相干擾。整齊劃一的刺擊動作,才是保持正面殺傷力的根本。但四川土司兵手裡的白杆槍卻並非如此,經常在槍頭的側翼加裝帶刃的鐵鉤。這意味著士兵在密集方陣中操作武器,很容易出現前後左右的勾結,非常不利於集團作戰。

明朝第一重步兵?竟然只是源自網路的歷史發明

白桿兵的武器就不符合長槍方陣需要

最後,白桿兵也並非沒有類似的武裝可供參考。

事實上,在當時的西南各地都存在著大量土司領地。無論是分佈在湖廣居多的苗人,還是廣西各地的壯人,都有著類似社會結構和作戰風格。其中最為後人熟知的狼兵,就裝備著大量的長杆武器。由於這些地區的民風較為彪悍,經常被軍力孱弱的明朝調動到各地擔任救火隊員。其足跡從東南沿海一直滿布到北方前沿,幾乎同明朝中後期的所有對手有過交戰記錄。彼此間也偶有火拼,並對南方的官軍部隊有很大影響。

但我們從未在這些白桿兵的同僚身上,發現任何施展長槍方陣的證據。

相反,他們更樂於將各種武器直接混編,組成規模有限的分隊應付幾乎所有問題。除了較長的槍矛、鉤鐮,也包括刀盾、弓弩、火器乃至標槍。這顯然與真正的長槍方陣思維是背道而馳。

明朝第一重步兵?竟然只是源自網路的歷史發明

明朝第一重步兵?竟然只是源自網路的歷史發明

類似白桿兵的土司武裝 在西南地區普遍存在

1598年,在四川很有勢力的播州土司叛變,讓白桿兵首次在歷史記載中留下大名。

作為明朝官方的平叛先鋒,不僅負責引路開道,還要突襲那些敵人佔據的山頭陣地。由於本身就生活在類似地域,這些白桿兵非常適應多山環境,並因此受到明朝當局重視。但我們依然不能從點滴記錄中,發現其以方陣仰攻山頭的蛛絲馬跡。

1621年,遼東局勢迫使明軍與後金之間爆發渾河之戰。包括白桿兵在內的大量四川土司部隊,被抽調去東北前線充當主力。他們在遭遇八旗馬隊的衝鋒時,選擇結陣抵擋鐵蹄,並在此後的數小時內與對方保持纏鬥。然而,即便後金部隊因進攻不利而後退重組,這些所謂的長槍方陣也沒有嘗試向前發起決定性反撲。以至讓對手從容調整,不斷派步騎兵前來進行牽制消耗。反觀前文舉例的馬其頓與西班牙方陣,都不可能在如此險境中留在原地忍受。

唯一的解釋,就是白桿兵實質上沒有嚴密的集團衝鋒能力。大量使用刀盾和鉤鐮槍計程車兵混雜,也沒有什麼事先的足夠的經驗。只能依靠聚集佇列,進行最低效的靜態死守。最後免不了在八旗軍的多兵種圍攻下慘敗。因此,很難判定其具有長槍方陣的執行能力。

明朝第一重步兵?竟然只是源自網路的歷史發明

明朝第一重步兵?竟然只是源自網路的歷史發明

東西方的步兵戰術理解 存在本質性差別

此後,受到重創的四川土司部隊,基本上就沒有被繼續抽調去北方戰場。

但即便在南方各地,其表現也沒有值得稱道之處。雖有在張獻忠入川時拱衛領地,卻也拿不出其他更具說服力的表現了。顯然,要將這樣一支能被輕易摧垮的武裝無限拔高,只能反映出當時明軍的普遍水準是更加不堪。

或許有人會問,作為西班牙方陣原型的瑞士步兵,難道不是大量裝備戟和其他武器的混雜方陣?難道他們不是源自中歐的阿爾卑斯山區,還缺乏有效的帝國金融體系供養?

事實上,他們還真和四川的白桿兵有許多結構性差異。

明朝第一重步兵?竟然只是源自網路的歷史發明

明朝第一重步兵?竟然只是源自網路的歷史發明

15-16世紀的歐洲方陣 將非長槍武器比例不斷縮減

雖然在14-15世紀之交,瑞士方陣步兵的主要武器是戟,但他們卻也為此付出過血代價。在遭遇米蘭大公的僱傭騎士部隊後,雙方都以步兵密集陣展開廝殺。結果,前後密集交錯的戟讓瑞士人的方陣出現紊亂,險些被手持騎槍的義大利人打崩。戰後,聯邦的各軍團都開始增加4米長槍比例,並相應的減少了戟的準備數量。

到15-16世紀

之交

,已經有3/4的瑞士方陣步兵改用長槍而放棄長戟,

只由

軍官和少數敢死隊繼續保留舊式武備。他們的任務則更多是進行散陣搏擊,不充當方陣的主體力量。

至於瑞士士兵的日常供養問題,同樣依靠發達的金融體系與僱傭軍傳統得到解決。

大部分成員本來就是聯邦之下的各州市民,又常年為歐洲各國君主所重金聘用。足以有充沛的社會資源維繫日常訓練,也能讓同為山民的四川土司們相形見拙。頂著大量槍炮火力發動的忘我衝鋒,更是白桿兵所從不具備的作戰能力。因為後者僅僅面對以弓弩為主的後金八旗,就因壓力過大而出現崩潰。

明朝第一重步兵?竟然只是源自網路的歷史發明

明朝第一重步兵?竟然只是源自網路的歷史發明

白桿兵的戰術思路 恰恰類似於早期的中世紀民兵

不過,歐洲歷史上也並非沒有模式類似白桿兵的步戰武裝。如果將時間線往前挪動到11-12世紀,你就可以在許多義大利和弗蘭德斯的城市找到相似人群。

這些自治城市的民兵,經常以各種武器混編組成防禦隊形,卻無法進行有效的集團衝鋒。即便能在防禦中暫時頂住騎士衝擊,也會因對方改變主攻方向而瞬間崩盤。所以,除了在特定陣地進行守衛,很難發揮更多戰場價值。如果白桿兵能被算為合格的長槍方陣,那麼這些丟下手頭工作的臨時工們也同樣有資格入列。

事實上,白桿兵只是明清戰爭史中的短暫插曲。若非21世紀的網路發明家們渲染,都很難被廣大網民所獲悉。但全過程中的鶴立雞群現象,恰恰只能是矮子裡拔高個的無奈之舉。依靠先開槍後畫靶的思維方式,營造出讓當事人都很那理解的歷史神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