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禮記·樂記》初讀及筆記

  • 由 豐年穰穰 發表于 武術
  • 2021-08-11
簡介《樂記》由“音”之起於“人心”“感於物而動”,論及“聲音之道與政通”,終篇於“禮樂”互補,以“樂達”促成“禮行”,彰顯了《禮記·樂記》的致用取向

禮記分為哪幾章講的什麼內容

《禮記·樂記》初讀及筆記

“廣博易良,《樂》教也。”(《禮記·經解》)《樂》,為“六藝”之一。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樂》及“樂教”,是先秦儒家教育的重要內容。

樂,是先秦國家政治活動的重要部分。如《禮記·祭義》言:“君子合諸天道,春禘,秋嘗。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悽愴之心,非其寒之謂也。春雨露既濡,君子履之,必有怵惕之心,如將見之。樂以迎來,哀以送往,故禘有樂而嘗無樂。 ”

《樂記》首述“樂”(“音”)之生成的原因與過程:

“物”使>“人心”動>形於“聲”>聲相應而生“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謂之“樂”

其次,重複總結“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於物也”。由此,述及“哀、樂、喜、怒、敬、愛”,“六者非性也”。因為,此六者,“感於物而後動”。

由此,作者推導其於政治上的措意處,所謂“先王慎所以感之者”,“聲音之道與政通矣”。

同時,作者再論“音”生於人心之機理時,亦言“情動於中,故形於聲”。對比前文可知,此“情”,亦為人心感於物所生。故,“情”與“音”,皆為“人心”感於“物”而生。

《禮記·樂記》初讀及筆記

《樂記》由“音”之起於“人心”“感於物而動”,論及“聲音之道與政通”,終篇於“禮樂”互補,以“樂達”促成“禮行”,彰顯了《禮記·樂記》的致用取向。

“樂”與“禮”的互補與共同發揮作用,在於二者存在的不同特徵。“樂由中出,禮自外作。樂由中出故靜;禮自外作故文。”

《禮記·樂記》指出“哀、樂、喜、怒、敬、愛”“六者非性”

。但,“樂由中出”,是外物感動人心所生,亦是人心感於物所生。這,標示出人心與外物的互動、交感、感應。

人心與外物之相感,亦可以推知人與外物,或“人與物”之相感。人,無時不在;物,無時不有。故,人與之相感,無時無處不有

而從《樂記》行文的基本論述到用世取向,可以見出其理論闡釋的政治考量。從此逆推,或亦可明瞭《禮記》其他篇章如《大學》《中庸》的理解途徑。或至少,使我們謹記的是,《禮記》文字所具有的深刻的社會治理意圖。

《禮記·樂記》初讀及筆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