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優雅嬌豔霓裳風——1921:女人流行穿旗袍

  • 由 齊魯壹點 發表于 武術
  • 2021-08-02
簡介以致十里洋場的大街上,“來來往往的婦女,都穿著五光十色的旗袍”(《解放畫報》1921年1月第7期),當時,這一體現女性曲線美的特色服飾成了上海灘的一大風景

倒大袖和旗袍有什麼區別

文 | 張繼平

“1921年,女人穿上了長袍。”

張愛玲在散文《更衣記》(1943年12月《古今》半月刊第34期)一文裡如此寫道。張愛玲筆下的“長袍”,說的就是旗袍。

1921年1月,上海的天氣依然是冷颼颼的,可這終究沒有擋住上海女性搶購新式旗袍的熱情。在一家服裝公司打折優惠酬賓的現場,上海的少婦、中年女性竟然趨之若鶩。以致十里洋場的大街上,“來來往往的婦女,都穿著五光十色的旗袍”(《解放畫報》1921年1月第7期),當時,這一體現女性曲線美的特色服飾成了上海灘的一大風景。

旗袍,是一道十里洋場風景,但不是洋貨,它的起因與發展卻是正統的國粹。

優雅嬌豔霓裳風——1921:女人流行穿旗袍

旗袍作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員,其發源可追溯到戰國時期的深衣。深衣上下分裁,把上衣和下裳連為一體,而後來的袍服則不分上下。袍服自漢代起被用於朝服,雖然歷代樣式幾有變制,但始終為上層人士和文人墨客所青睞,寬衫大袍、褒衣博帶成為中原文明中衣飾文化的一種象徵。

旗袍,近端源於與中原文明有著血緣關係的少數民族袍服,具體說,就是滿族婦女袍裝。學界一般認為與清兵入關後實行的“薙(tì,同剃)發易服”浪潮有關,其得名即與旗人有關。順治元年(1644),清王朝定都北京,滿漢婦女服飾悄然融合,相沿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飾形制只被保留在漢族女子居家時的著裝中。有清一代。在慶典場合,不分男女都要穿著袍裝。那時候,大清旗人的男男女女都穿旗袍,它還不是女人的單一專利:男人的旗袍四開衩,便於騎馬征戰;女人的旗袍上下寬幅一致,顯不出腰身之美。

《解放畫報》是於“五四”新文化運動一週年(1920年)之際在上海出版的月刊,它是一份旨在提倡“婦女解放”的畫報,也是目前已知的我國婦女報刊史上的第一份婦女畫報。這份畫報在1921年第7期上專門刊發了有關介紹旗袍的繪畫作品。在介紹文字《旗袍的來歷和時髦》一文中也認為旗袍發源於滿族婦女的袍服:“滿清入關以後,他們婦女的衣服,寬袍大袖,雙鑲闊滾,只有貴族可穿。民間若要仿造,便犯大罪。庚子年聯軍入京,光緒逃難,宮中寶貴物品,流散在外,細毛皮貨,到處拍賣,衣裝店裡才敢收買,現在還有掛在門前的。那時戲子和妓女都效他們的服飾,以為可以出風頭。辛亥革命排滿很烈,滿洲婦女因為性命關係,大都改穿漢服,此種廢物,久已無人過問。”20世紀初,中國政治風雲跌宕。辛亥革命廢除帝制,剪辮髮,易服色,使旗人袍服在一夜之間走向沉寂。1912年10月3日,臨時大總統袁世凱向全國公佈參議院決議透過的《民國服制》,女子禮服的服制仍為上衫下裙:“女子禮服一款:上用長與膝齊的對襟長衫,下用長裙;衫裙均加繡飾。”可見,民初時節,上衫下裙依然是女性的主流服飾。

優雅嬌豔霓裳風——1921:女人流行穿旗袍

清朝塌了,時代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也隨之急劇地變化。觀念之變得一個突出標誌是服飾的變化。

1920年前後,新文化運動的春潮喚醒了人們對美的渴望,伴隨革命而來的思想解放與女權運動風起雲湧。“天足運動”“天乳運動”時興時起。女子裝飾也不囿成規,各行其是,上海乃至全國勃興新式旗袍。此時流行的旗袍,一改清時舊式,各個部位隨人體線條起伏而定,胸、腰、臀、腿,均波浪有形,凸顯女性之體態之美。“旗袍麗人”張愛玲說:“五族共和之後,全國婦女突然一致採用旗袍,倒不是為了效忠滿清,提倡復辟運動,而是因為女子蓄意要模仿男子。”(《更衣記》)《解放畫報》那篇文章也說:“不料上海婦女,現在大制旗袍,什麼用意,實在解釋不出。有人說‘他們看遊戲場內唱大鼓書的披在身上既美觀,到冬天又可以禦寒,故而愛穿。’又有人說:‘不是這個道理,愛穿旗袍的婦女,都是滿清遺老的眷屬。’”當然,文章作者似乎並不滿意“穿旗袍都是滿清遺老的眷屬”這種說法,他進而質問道:“近日某某二公司減價期內,來來往往的婦女,都穿著五光十色的旗袍。後說若確,我又不懂上海哪來這些遺老眷屬呢?”

1919年五四運動後,女界追求“男女平等”的呼聲日漸高漲,服飾改革也大膽拋棄了傳統服裝寬袍大袖的舊貌,吸取了西方的審美情趣,大膽地體現了女性體態的曲線美。它利用傳統袍服樣式,融合中西美學標準,進行了成功的嘗試,反映了五四運動之後,中國民眾審美觀念在服裝方面的變化。張愛玲是出了名的愛用衣著來炫耀自己的文壇奇女子,她非常喜歡逛街,“尤其是在巨大的櫥窗前駐足而流連忘返”。在《更衣記》中,張愛玲更是巧妙地把握住了新時代女性的心理脈動,她相信一個知性女人的直覺:“在政治混亂期間,人們沒有能力改良他們的生活情形。他們只能夠創造他們貼身的環境——那就是衣服。我們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裡。”

優雅嬌豔霓裳風——1921:女人流行穿旗袍

1921這一年,旗袍一時風靡全國各大中城市,旗袍樣式和品種,幾乎呈一種百花齊放的局面,。受歐美短裙流行潮流的影響,新式旗袍開始剪短長度,收緊腰身,縮小袖口,滾邊也不如以前那樣寬闊。一時間,倒大袖式旗袍、馬甲式旗袍、滾花邊旗袍、披肩式旗袍、長衫式旗袍、高領旗袍、低領旗袍、高開式旗袍、低開式旗袍、直筒式旗袍、緊身式旗袍、長袖式旗袍、短袖式旗袍、荷花袖旗袍、蓋膝式旗袍、曳地式旗袍,可謂應有盡有,光怪陸離,不一而足。時有竹枝詞詠贊女性穿著旗袍參加廟會的情形,曰:“翩躚裙屐寺中來,日暖風和廟會開。女子旗裝增嫵媚,斜陽反映到紅埃。”(上海《申報》1921年7月13日)民國蝴蝶鴛鴦派小說家張恨水則在1921年後三年的1924年,在《世界晚報》上發表86回小說《春明外史》,記錄了有關旗袍的一個橋段:“餘瑞香新做了一件白紡綢旗袍,很是得意,因為這件旗袍周身滾邊,有兩三寸寬。又不是絲辮,乃是請湘繡店裡,用清水絲線,繡了一百隻青蝴蝶。”(見1930年上海世界書局版)

由於旗袍系由滿族女士服裝衍變而來,在當時也引起了一些民族主義人士的不滿。上海《時報》1920年1月18日公開發表《暖袍》一文,呼籲將“旗袍”一名改為“暖袍”,文章指出:“近來上海女界旗袍盛行,閨秀勾欄,各競其豔。夫人之裝飾原無一定,惟旗袍一名,若有宗社黨之臭味。”“故我以為袍可著,惟不可以旗名,無已,其改稱為‘暖袍’乎!”可能當時由於人微言輕,“暖袍”一詞未能成為流行語,反倒是“旗袍”一詞此後一叫就是100多年。

優雅嬌豔霓裳風——1921:女人流行穿旗袍

旗袍雖系國粹,但到了20世紀30年代,它已走出國門,為西國女性所鍾愛,並有了一個全世界家喻戶曉的名字:Chinese dress。以至於後來,就連享譽世界的服裝設計大師皮爾·卡丹也不由不歎服道:“在我的時裝作品中,有很大一部分作品的靈感是來自於中國的旗袍。”

一襲旗袍,東方靈感,神州創造。

一襲旗袍,風行百年,盡顯風情萬種。

(圖片選自網路,來源:別說學堂)

壹點號山東創作中心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