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唐朝盛行“拔河”,就連唐玄宗也痴迷其中,究竟是真,還是假?

  • 由 錢品聚 發表于 武術
  • 2021-07-12
簡介無論如何看待,這種具備多重正面意義的活動,都已經不再是一種簡單的競技比賽,拔河既包含普羅百姓的生活智慧與集體精神,又為增強團隊協作帶來了積極的促進作用,還能讓我們後人改變對古代宮廷與古代百姓的刻板認知,比如很多人一提起古代帝王,就會聯想到宮

怎樣拔河才能勝

有的人喜歡拔河,說拔河很拼力氣,競技性十足,贏起來酣暢淋漓。

我上學時候也喜歡,一到體育課,跟隔壁班三五成群的聚在操場上,吆喝著拔河比賽,聽著同學們的助威吶喊,奮盡全力拉動麻繩,當屬讀書時期為數不多的亢奮和愉悅。

唐朝盛行“拔河”,就連唐玄宗也痴迷其中,究竟是真,還是假?

所以我們認知裡的拔河,是運動,是一種遊戲,但在古代可不僅如此,最早的拔河其實脫胎於“牽鉤”,當屬春秋戰國時期的軍隊訓練專案,更是一種名副其實的技戰術。

說到牽鉤,古人水戰的時候,為防止潰敗的敵船逃跑,獲勝方便會用“鉤拒”上的“鉤”將敵船勾住,再由士兵往反方向用力拉動敵船,便可有效防止敵船逃散。

其實說白了,就是“

你想跑,那我勾住你,不讓你跑。

唐朝盛行“拔河”,就連唐玄宗也痴迷其中,究竟是真,還是假?

鉤拒

再就是從鉤拒的“拒”上做文章,看上圖就能得知,鉤拒其實就是一種武器,當己方陷入劣勢,而佔優勢的敵船向己方展開追擊時,便可用鉤拒進行阻擋。

還有另一種情況,牽鉤也可與繩索相連,用作船與船之間相互牽引的鉤繩,由士兵在船上拉扯鉤繩牽引另一艘船,使彼此始終貼近,便能保持戰船陣型不亂,這種鉤繩往往隨船隊能綿延數公里,還有專人敲鼓助威,著實蔚為壯觀。

《荊楚歲時記》:施鉤之戲,以綆作篾纜,相(系)綿亙數里,鳴鼓牽之。

因此在戰時,這些鉤拒起到決定勝負的關鍵作用,而休戰時,為了能讓士兵熟練掌握牽鉤,指揮官就會安排士兵在陸地上進行“

牽鉤訓練

”,大概就是把一支部隊分成兩方,模擬水戰時的牽鉤,互相拉扯繩索。

由於每次牽拉訓練人數眾多,道具簡易,場地條件要求不高,因此“牽鉤”迅速普及成為一項別具趣味的訓練專案,指揮者也樂於看到士兵透過牽拉鍛煉出強壯的肌肉力量,同時還能提高士兵的團隊協作精神,於是在軍中大力推廣,後來逐漸演變成兼具娛樂性與訓練性的活動,再往後,牽鉤活動突破了軍營的限制,並在民間發展出新的形式,比如百姓們用竹篾(

miè

)搓成長繩,分兩方人互相拉扯,由於各方面條件需求並不複雜,且樂趣十足,因此迅速在民間普及,最終成為人人為之雀躍的團體競技活動。

這就是拔河運動的前身。

唐朝盛行“拔河”,就連唐玄宗也痴迷其中,究竟是真,還是假?

等到唐朝時,牽鉤活動正式迎來發展的高潮,而又因為時代背景,被賦予了新的意義。

如果我們把春秋戰國時的牽鉤認定為軍事技戰術,那麼唐朝時的牽鉤,也就是拔河運動,則徹底演化為兼備娛樂與競技的運動專案,並且還具有一定的宗教意義,同時也是在唐朝,牽鉤被正式更名為“拔河”。

如《封氏聞見錄》中所說:

《封氏聞見記·卷六·拔河》:古用篾纜,今則大麻繩,長四五十丈,兩頭分系小索數百條掛於前。分二朋,兩勾齊挽當大旗之中,立大旗為界。震鼓叫噪,使相牽引,以卻者為輸,名曰拔河。

在此跟大家普及一下篾纜,其實就是用竹篾製成的纜繩,而“竹篾”就是我們在農村很常見的那種,用來編織竹筐或者涼蓆的細長竹條。

唐朝盛行“拔河”,就連唐玄宗也痴迷其中,究竟是真,還是假?

竹篾

也就是說春秋戰國時期的人們,牽鉤所用的繩索,還是這種竹篾,而到了唐朝,各方面科技都更為發達,因此從竹篾換成摩擦力更大的麻繩,不然以竹篾的光滑程度,我們可以想見會出現脫手的情況。

而上文中援引的史料,幾乎描述的就是和現代拔河別無二致的場景,只不過在拔河過程中還要立起一杆大旗,哪一方人被拔過大旗,便被認定為輸者,反之則為勝。

在比賽中,更要講究方位,一般是東西開拔,東則稱為“東朋”,西則稱為“西朋”,發令官在喊出開拔的口號後,雙朋便反方向同時拉動。

《封氏聞見記·卷六·拔河》:分二朋,兩朋齊挽……時宰相、二駙馬為東朋,三宰相、五將軍為西朋。

其次是一件關於唐朝時拔河的趣聞,縱觀唐朝的皇帝,唐玄宗李世民可謂是最會玩兒的皇帝,他不僅多次親臨拔河現場,甚至心癢難耐,親自組織拔河比賽。

唐朝盛行“拔河”,就連唐玄宗也痴迷其中,究竟是真,還是假?

有確切記載的一次為,開元年間,唐玄宗在皇宮內組織拔河比賽,參賽人數達千人之多,時值唐朝廣開國門,海納百川,各國使者也紛紛到場觀摩盛況,而在比賽過程中,拔河雙方的力士威猛異常,盡顯神勇,讓外國使臣連連稱歎。

所以我們從這個角度來看,唐玄宗舉辦拔河,一是興趣使然,二嘛,也是為了宣揚國威,畢竟邀請了眾多外國使臣前來觀摩,這就算是一場友好的外交活動,以此炫耀炫耀大唐力士的威猛。

而那些外國使臣們果然也不負眾望,親眼所見大唐壯士們的神力,當場便“

蕃客士庶觀者,莫不震駭

”,俱是震驚的無以復加。

《封氏聞見記·卷六·拔河》:玄宗數御樓,設此戲,挽者至千餘人,喧呼動地。蕃客士庶觀者,莫不震駭。進士河東薛勝為《拔河賦》。其詞甚美,時人兢傳之。

而當年的進士河東薛,也極為應景的寫了一篇

《拔河賦》

,引時人爭相傳閱。

唐朝時的拔河之盛況,由此便可見一斑,不僅皇帝愛看拔河,民間但凡有節日廟會,也要舉辦拔河,一來能聚集人氣,二來也表達祭祀之意。

唐朝盛行“拔河”,就連唐玄宗也痴迷其中,究竟是真,還是假?

沒錯,在唐朝,拔河不僅是百姓喜聞樂見的群體活動,也不僅是皇帝用來展示大國之風的宣傳手段,更是一種代表美好祝福的祈願活動。

《封氏見聞錄》

中所說:

拔河,古謂之牽鉤。襄漢風俗,常以正旦望日為之。

也就是說,唐朝時對於拔河的認知較為一致,俱是認為拔河起源於襄漢風俗,且是在正月初一當天的正午舉行,再聯想到古人對正月初一的重視,以及歷朝歷代俱在當天舉行盛大的廟會活動,可以想見當時的祈福之意,另外再結合唐玄宗親筆所寫的

《觀拔河俗戲詩》

,其中寫道:

俗傳此戲,以祈豐年。

因此我們就能得出拔河比賽在古代還兼具祭祀的意義,不僅天下百姓借拔河向上天祈福,就連帝王也將拔河視作寓意祈求豐收的活動。

唐朝盛行“拔河”,就連唐玄宗也痴迷其中,究竟是真,還是假?

所以總結來看,唐朝時的拔河比賽,具備如下三種特點:

第一,民間娛樂活動,既是競技運動,也是娛樂專案。

第二,統治者向外國使臣宣揚大國之威的手段。

第三,包含祈福之意的祭祀活動,在正月初一當天舉行,以此祈求來年豐收。

可以說這種賦予多重含義的拔河運動,實際上已經脫離了早期的“牽鉤”形式,而被唐朝人賦予了新的時代精神,延伸來看,這與唐朝時尤為注重

民俗藝術發展

的治國理念密不可分。

而這種治國理念的基礎,正是來自於中原地區延續千年的深厚文化底蘊,有了這部分文化底蘊為依託,唐朝皇帝們便能將此類文化資源合理分配,在豐富人們日常文娛活動的基礎上,使中華文化儘可能傳播到更遠的國家或地區,同時把固有的文化活動形式,做出符合當下審美樂趣的改變,比如將源於春秋時的牽鉤,改變為二朋互拉的拔河,這種順應時代的改變,也為中原傳統文化不斷注入新鮮血液,秉持著開放的態度,更能包容更多型別的不同文化,最終豐富自身,使唐朝本身文化在源源不斷的文化資源注入下,變得生機勃勃,異彩繽紛。

唐朝盛行“拔河”,就連唐玄宗也痴迷其中,究竟是真,還是假?

憑此可以推斷,當時的各國使臣親眼所見拔河時的壯觀場面,且受到強烈震撼,必然會在歸國後將這種活動帶回自己的國家,一來正面意義不必多說,拔河能促進人體力量得到良好鍛鍊,二來促進民眾與民眾之間的團結協作精神,三則是豐富文化生活,自然也就能豐富文化底蘊。

無論如何看待,這種具備多重正面意義的活動,都已經不再是一種簡單的競技比賽,拔河既包含普羅百姓的生活智慧與集體精神,又為增強團隊協作帶來了積極的促進作用,還能讓我們後人改變對古代宮廷與古代百姓的刻板認知,比如很多人一提起古代帝王,就會聯想到宮牆高聳,皇城森嚴,但憑藉唐玄宗時期盛況空前的拔河運動,就能使我們感受到當時異常活躍的社會氣氛,以及輕鬆歡愉的開放思想。

所謂開放,不僅體現在接納多少外國使者,與多少國家進行貿易往來,也體現在文化包容與文化推廣上,既吸納外部的優秀文化為我所用,也不遺餘力的發展推廣本國文化,使文化的土壤愈發豐滿,那麼結出來的文化果實,便能使天下百姓受益,也能使無數後人受益。

唐朝盛行“拔河”,就連唐玄宗也痴迷其中,究竟是真,還是假?

我想透過唐朝時興盛的拔河運動,就能看出一種根植於中華大地上的“傳承”。

千百年來,不管經歷何種戰亂天災,中華文化始終一脈相承,比如本文所述的拔河運動,自春秋戰國時便已出現,然而一直到今天,仍舊以完好無缺的形式所存在,這與古人對於傳統文化保護的重視自然密不可分,我國之所以有資格有底氣對外稱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正是在於這些璀璨傳承的傳統文化,以及無數前人不惜一切的保護。

如果現在我們作為現代人,仍能秉承前人的精神,更加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保護,我相信,中國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必然會在人類文明歷史上走的更遠,走的更加精彩。

無論人類文明歷史發展到何時,會出現怎樣複雜的局面,都必定會有中華文明的一席之地。

對此,我萬分堅信,也萬分期待。

——————

關注作者:錢品聚,瞭解更多歷史與文化趣聞,帶您發現更大的世界~

唐朝盛行“拔河”,就連唐玄宗也痴迷其中,究竟是真,還是假?

——————

參考文獻:

《荊楚歲時記》:施鉤之戲,以綆作篾纜,相(系)綿亙數里,鳴鼓牽之。

《封氏聞見記·卷六·拔河》:古用篾纜,今則大麻繩,長四五十丈,兩頭分系小索數百條掛於前。分二朋,兩勾齊挽當大旗之中,立大旗為界。震鼓叫噪,使相牽引,以卻者為輸,名曰拔河。

《封氏聞見記·卷六·拔河》:分二朋,兩朋齊挽……時宰相、二駙馬為東朋,三宰相、五將軍為西朋。

《封氏聞見記·卷六·拔河》:玄宗數御樓,設此戲,挽者至千餘人,喧呼動地。蕃客士庶觀者,莫不震駭。進士河東薛勝為《拔河賦》。其詞甚美,時人兢傳之。

《封氏聞見記·卷六·拔河》:拔河,古謂之牽鉤。襄漢風俗,常以正旦望日為之。

《觀拔河俗戲詩》

俗傳此戲,以祈豐年。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