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猿猴淒涼、悲慘的叫聲在李白耳中為什麼變得歡快、悅耳

  • 由 都梁閒人 發表于 武術
  • 2021-07-02
簡介小學生最先讀到的李白的詩除了《靜夜思》應該就是《早發白帝城》

猿猴怎樣叫

小學生最先讀到的李白的詩除了《靜夜思》應該就是《早發白帝城》。《靜夜思》是思鄉的詩,無需多言,而《早發白帝城》卻不像我們平時所想的那麼簡單。

猿猴淒涼、悲慘的叫聲在李白耳中為什麼變得歡快、悅耳

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猿猴淒涼、悲慘的叫聲在李白耳中為什麼變得歡快、悅耳

首句寫出發的時間、地點,清晨時分作者在彩雲環繞之間從白帝城出發,前往江陵。江陵既不是作者的家鄉,也不是作者到白帝城之前的出發地,為什麼要用一個還字呢?安史之亂時,李白陷入永王李璘的謀反,本來要被流放至夜郎。當年王昌齡貶職去夜郎的時候,李白贈詩:“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但此時的李白可沒有人贈詩,況且他已近六旬,路途遙遠、兇險,恐一去難回。慶幸的是,在前往途中遇到天下大赦,這才躲過一劫。因此,李白才會用一個“還”字來表達內心的僥倖與激動之情。

次句寫船速之快。酈道元在《三峽》一文中寫道:“

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 ”(有時皇帝的命令要緊急傳達,這時只要早晨從白帝城出發,傍晚就到了江陵,期間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騎上飛奔的快馬,駕著疾風,也不如船快。)三峽水流本就湍急,更何況現在李白的心情十分激動,更加感覺船速超過平時。

猿猴淒涼、悲慘的叫聲在李白耳中為什麼變得歡快、悅耳

佛語有云:“

境隨心轉

。”我們從第三句能夠明顯的體會到這句話的含義。在古人的心中,猿猴的聲音代表著淒涼、悲傷。同樣是酈道元在《三峽》裡的記載:“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悽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在秋天,每到天剛放晴的時候或下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顯出一片清涼和寂靜,經常有猿猴在高處拉長聲音鳴叫,聲音持續不斷,顯得非常悲慘淒涼,在空蕩的山谷裡傳來猿叫的回聲,聲音悲哀婉轉,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峽中漁民的歌謠唱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杜甫在《秋興八首》中寫道:“

聽猿實下三聲淚,奉使虛隨八月槎

。”

猿猴淒涼、悲慘的叫聲在李白耳中為什麼變得歡快、悅耳

而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又作何描述呢:“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

猿猴淒涼、悲慘的叫聲在李白耳中為什麼變得歡快、悅耳

與上述人截然不同的是此時李白聽到的猿猴聲音卻是歡快、悅耳。心情一好,所有的事物都變得美好起來。

作者還在慶幸上天的好生之德,還在欣賞眼前的風景,還在傾聽傳來的聲音,不知不覺之間輕舟已過萬重山。

感到慶幸的不僅是作者,還有我們這些讀者。我們慶幸李白能夠逃過一劫,我們感謝李白又給我們留下一首不可多得的詩。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