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君子儒”“小人儒”有何不同

  • 由 國學解說 發表于 武術
  • 2021-06-24
簡介“君子儒”和“小人儒”

儒人是什麼意思

《論語·雍也》裡有以下一句話:

子謂子夏曰:“女(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北大教授湯一介說:“儒”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不同於其他詞的含義。所以,對“儒”本身的解讀也比較複雜。其中,有兩個概念需要我們進行一下區分。“君子儒”和“小人儒”。而所謂的“君子儒和“小人儒”又分別是什麼含義呢?

能稱得上“儒”的人,應該是具備了一定道德修養的,為何還會涉及“小人”。而這“儒“是指受教於孔子而從事《詩》《書》《禮》《樂》之學的術士,即墨子所謂“儒士”。君子儒是真儒學,小人儒是假儒學。真儒學是指他們真正相信並大體實行儒家的倫理道德思想,假儒學、假道學則是借儒學之名以炫耀自己,販賣私貨。

“君子儒”“小人儒”有何不同

其實,關於“君子”與“小人”之辨,孔子曾留下許多名言,諸如: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儒”而有君子小人之分,古今皆然。“君子儒”當然是極少數,不過不管是真成了“君子儒“,還是裝作自己是“君子儒”,最起碼這是讀書人應有的追求方向。我們具體來看看君子儒與小人儒的區別。

從利益觀點來看,君子儒更多重視的是利、義分開,而小人儒更傾向於利這一方。正所謂“君子義以為上”,同時也有“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的說法。這就是說,在孔子看來,“君子儒”的本質特徵在於其“喻於義”行為方式。而孟子所謂“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義所在”,可以被看作是對“君子儒”行為方式的經典定義。

“君子儒”“小人儒”有何不同

從知行實踐來說,君子儒能夠知行合一,“言必行,行必果”,君子儒把學問放在心上。而小人儒則是隻把話掛在嘴邊而不去實踐他,或者說他言行不一,說的和做的完全不統一。所以,孔子要求學生做“君子儒”不做“小人儒”。

其實,早期儒家學派的一位代表人物——荀況就曾在著作中也總結出了君子儒和小人儒的最大不同。在《荀子·非十二子》篇中,荀子認為:“弟佗其冠,神禪其辭,禹行而舜趨,是子張氏之賤儒也。正其衣冠,齊其顏色,賺然而終日不言,是子夏氏之賤儒也。偷儒憚事,無廉恥而耆飲食,必曰君子固不用力,是子游氏之賤儒也。”

荀子在文中所說的“賤情”,其實就是《論語》中的“小人儒”。荀子的大意是說:把帽子戴得歪歪斜斜的,說起話來卻平淡無味,還要故意學著聖人禹、舜的樣子,這是像子張這樣的賤儒所為;衣冠穿得很整齊,神情很莊重,卻裝出謙虛的樣子整日不說話,這是像子夏這樣的賤儒所為;懶惰而又膽小怕事,沒有廉恥之感卻又貪吃貪喝,並且藉口說君子本來就不用勞動,這是像子游這樣的賤儒所為。雖然荀子所說的這三種小人儒在當今這個時代來看並非多嚴重,但也足以作為品行

不端的證據了。

“君子儒”“小人儒”有何不同

荀子說,“好榮惡辱”是人類的共性,君子與小人都有這種願望,無可非議。但問題在於,兩者對此的態度是不同的。小人儒更多的就是我們常說的“偽君子”,空有滿腹的儒學經綸,但是,在為人處世上,卻充滿了空談、詐利等負面行為。其想要極力讓別人高看自己,其所學並不是為了自身品行的提升,而是為了更加功利和外物的欲求。他們博取的只是一個名利,而不是真實的德行。所以,哪怕行為上學得再像,骨子裡卻還是個賤儒。而君子儒則不同,君子是從心而發,不再於讓別人是否高看自己,不再於自己是否有名聲得利,而是想讓自己更有聖人氣象,真正做到心有仁善。

所謂“一物不和,深以為恥”,反映的正是一位真正儒者的心態,不知倦怠地去研究問題,以此來獲得功名與榮耀,是非常值得稱頌的。但如果急功近利,沒有讀過什麼書,卻會耍小聰明,沒有羞恥心,即使獲得成功那也是不知羞恥的成功。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認知的本體,從根本上來說,人一生的追求,都是為了提高自身的境界。如何提高?要靠學習,包括對真知的親身實踐。離開了實踐,功夫就是不完整的,或者是假的,因為知和行必須是合一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