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靖難之役後建文帝去了哪裡?面對萬曆帝詢問,張居正回答發人深思

  • 由 花開無田 發表于 武術
  • 2023-02-01
簡介由於經過一場大火,遺體自然是面目全非難以辨認,再加上現場朱棣的將領和軍隊、宮中的太監,在這種情況下朱棣如果要指鹿為馬可以說非常容易,而且朱棣如果想要坐上皇位就必須要將建文皇帝牢牢地抓在自己手裡,絕對不能說建文帝失蹤了,因為失蹤就得找,皇位就

別人發餘教你怎麼回覆

前言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鮮有以皇太孫身份繼承皇位的皇帝,但明王朝的第二位皇帝建文帝卻是其中的一位。

建文帝朱允炆乃是朱元璋之孫,懿文太子朱標之子。在洪武二十五年朱標去世後,朱元璋敕封他為皇太孫,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龍御歸天之後,他承位大統。只不過這位被朱元璋寄予了厚望的皇帝,在位的時間卻只有短短的四年,而後便被燕王朱棣篡位成功。而在朱棣攻破南京之後,建文帝更是不知所蹤。

建文帝到底是生是死,到底去了哪裡?這也成為了一個歷史謎團。而這件事情就連明朝的萬曆皇帝都曾向內閣首輔張居正提起。那麼歷史上的建文皇帝到底是生是死,去向何處呢?對於萬曆皇帝的詢問,張居正又是如何回答萬曆帝的呢?

靖難之役後建文帝去了哪裡?面對萬曆帝詢問,張居正回答發人深思

削藩靖難

由於朱元璋在世的時候,早已經將長子朱標立為太子,而李善長、常遇春、徐達等開國功勳更是被安排充任其幕僚;並且在建立大明王朝之後朱元璋也逐步將權利下放,甚至一度讓其監國,這也讓朱標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有實權的太子之一。

另一方面,朱標太子仁慈寬厚,也深度人心。但是天不假年,就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朱標太子卻因風寒英年早逝。面對自己最喜愛的兒子的離世,朱元璋既是愛屋及烏,又是秉持宗法制原則,隨即冊立了嫡孫朱允炆為皇太孫。朱允炆也在朱元璋去世之後成功登上皇位。

靖難之役後建文帝去了哪裡?面對萬曆帝詢問,張居正回答發人深思

但是,相較於朱標的仁慈寬厚、威望之高,爺爺朱元璋的雷霆手段,朱允炆卻只能算是一個未經世事的皇帝。

朱允炆在登基之後,迅速將朱元璋時期的弊政進行修改,並且十分依賴文官集團,還有一點那就是在齊泰、黃子澄的建議下削藩。

本就年少,根基不穩;又兼缺乏必要的雷霆手段,也埋下了建文帝失敗的根源。而在明王朝宗室內部,在削藩的主旨之下,各地藩王噤若寒蟬。周王朱橚、湘王朱柏、齊王等人相繼被廢。可是對於實力最為強勁的朱棣,朱允炆卻優柔寡斷,錯失良機。而眼見局勢危殆,朱棣裹挾著寧王朱權最終選擇了造反。利用《皇明祖訓》中的祖訓,一場所謂的“清君側”靖難之役打響。

靖難之役後建文帝去了哪裡?面對萬曆帝詢問,張居正回答發人深思

而後無論是用人還是指揮上,建文帝與朱棣高下立判。朱棣也在經過了三年的時間後從北平攻打到南京,最後1402年南京守將李景隆開啟金川門納降。

建文帝生死之謎

由於軍事上的勝負已分,建文帝朱允炆自然也知道等待他的命運。而就在朱棣以勝利之師開入南京之後,南京城內的皇宮卻燃起了大火。這也就造就了明朝歷史上最大的懸案——建文帝下落之謎,為什麼說它是懸案呢?就是因為他每一個版本都不同,同樣一件事情,描繪的卻完全不一樣。

靖難之役後建文帝去了哪裡?面對萬曆帝詢問,張居正回答發人深思

第一個版本

在朱棣統治時期,他手下的史官是這樣記載的。據說在南京城破之後的夜晚,朱允炆放火自焚,死於大火。當朱棣得知這個訊息之後大哭不已,並且邊哭邊說“我是給你剷除奸臣的,你怎麼就去世了呢?你可是太祖皇帝欽定的啊!”言之鑿鑿,言語懇切,讓人不得不信,最終以天下無主,朱棣登基。

第二個版本

在《明史紀事本末》這本書中描寫得就比較像小說。

當燕軍圍困皇宮的時候,突然有一個太監告訴朱允炆說:“之前太祖皇帝曾經留下一個箱子,說是一旦後代皇帝有難就開啟箱子。”結果朱允炆開啟箱子一看裡面是和尚用的僧袍、剃刀、度牒以及白銀,還指明瞭逃亡路線,於是建文帝朱允炆就打扮成和尚,最終逃出生天。這個故事細節描述得過於詳細,而且這本書是成於清朝,就是因為太詳細所以才是假的。

靖難之役後建文帝去了哪裡?面對萬曆帝詢問,張居正回答發人深思

第三個版本

相對於比較客觀的一版應該是清朝撰寫的《明史》。

在《明史》中記載大火燒起來的時候,建文帝就不知所蹤了,燕王朱棣就派遣太監將建文帝和皇后的屍首找出來,過幾天埋葬了。

這樣一看似乎有點前後矛盾,前面說“下落不明”,後面就說“埋葬”,其實這前後一點都不矛盾,因為需要將他們分開看,這前後兩件事都是正常的,但是最關鍵的一點是朱棣讓人在火場中尋找建文帝的遺體,那麼這個遺體是否就是建文帝的,這個才是這個命題的關鍵。由於經過一場大火,遺體自然是面目全非難以辨認,再加上現場朱棣的將領和軍隊、宮中的太監,在這種情況下朱棣如果要指鹿為馬可以說非常容易,而且朱棣如果想要坐上皇位就必須要將建文皇帝牢牢地抓在自己手裡,絕對不能說建文帝失蹤了,因為失蹤就得找,皇位就得空缺,朱棣一旦坐上皇位永遠都不名正言順,所以咬死建文帝死於大火,並且已經下葬是當時最現實也是最符合他訴求的選擇。

靖難之役後建文帝去了哪裡?面對萬曆帝詢問,張居正回答發人深思

那麼建文帝是否真的死於火場已經不重要了,在官方的說法中建文帝已經去世就已經足夠了。

但是,我們說看一個人要觀其行,察其言,對一段歷史亦當如此。而此後,朱棣在登基之後,卻又有為了尋找建文帝朱棣讓鄭和下西洋、統計全國的僧道、設定東廠嚴密查詢等行徑,也自然讓人懷疑建文帝並未死於大火,而是逃出生天了。

張居正的回答

而關於建文帝的生死,其實即便是明王朝後代的皇帝都是將信將疑的。萬曆帝朱翊鈞甚至還曾親自問詢時任內閣首輔張居正。

萬曆帝朱翊鈞乃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隆慶六年(1572)明穆宗駕崩後,十歲的朱翊鈞承位。由於年齡幼小,高拱、張居正、高儀也被敕封為輔政大臣;而後張居正成為內閣首輔,對於萬曆帝的學業他也是十分嚴謹,時時敦促教誨。而在十三歲這年,在課堂之餘萬曆皇帝便詢問過建文皇帝的下落。

靖難之役後建文帝去了哪裡?面對萬曆帝詢問,張居正回答發人深思

那麼張居正又是如何作答呢?

面對小皇帝的提問張居正眉頭緊皺,他不知道皇帝為什麼會問出這樣的一個問題來,他也不知道要怎樣回答這個問題才能夠讓皇帝明白,而且身為臣子的他更要避諱一二。

在《明實錄》中是這樣記載張居正的答覆的。張居正說:此事國史中沒有記載,但是同時張居正還提及了根據老一輩人說法建文帝在靖難之役後當是出家雲遊四海去了,而在田州他甚至還留下了“流落江湖四十秋”的語句。萬曆皇帝在聽過之後嘆息不已,並且下令將這首詩抄錄下來,但是張居正卻以這首詩是亡國之詩為由搪塞了過去。

由此可見,即便是在明朝中後期,建文帝在靖難之役後出家這一說法還是最為流傳的,頗有代表性的。

靖難之役後建文帝去了哪裡?面對萬曆帝詢問,張居正回答發人深思

總結

建文帝作為一代帝王,過於倚重文臣,在削藩的時候更是沒有把主要矛頭對準燕王、寧王這類手握實權的封王;在靖難之役爆發後,又更是用人不當,失察,也最終讓他自食其果。

而歷史的有趣的一面是,朱棣在登基後創造了永樂之治,塑造了大明王朝的威儀。反觀建文帝朱允炆則在歷史的殘酷沖刷下,只為我們留下了一個去哪裡的歷史謎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