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蘇洵《六國論》中的觀點難道都經得起推敲?是他本人搞錯了嗎?

  • 由 犀利文史 發表于 武術
  • 2021-06-19
簡介然而這裡的表述說“能守其土,義不賂秦”就顯得過於美化不賂秦的國家,所以從天下大勢來看,蘇洵這段話描述並不準確

賂秦而力虧的而是什麼意思

千古名篇《六國論》存在什麼漏洞?

是蘇洵不知道這個漏洞還是另有苦心?

我們如何看待這篇文章?

一:從“三蘇”說起

喜歡文學和書法的人都熟知“唐宋八大家”,這八位人物對於中國文化的貢獻可謂十分重大,尤其在古散文這一個板塊,他們既時開闢者同樣也是集大成者。在唐朝宋朝長達600多年的散文歷史中,就只有這八位才稱之為“唐宋八大家”,可見個個都是跨越幾百年散文界的翹楚。稱他們是百年一遇的大才一點也不為過。

然而最為耀眼的便是“三蘇”,蘇門一家出了三個人在“唐宋八大家”之中,真是羨煞了所有文人騷客。今天我們不談蘇軾和蘇轍,我們來談談他們的父親蘇洵及其作品《六國論》,以用來消遣冬日的時光。

蘇洵《六國論》中的觀點難道都經得起推敲?是他本人搞錯了嗎?

蘇洵也是一個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屬於老來成才的作家。蘇洵擅長於散文,尤其擅長政論,議論明暢,筆勢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諡法》三卷,均與《宋史本傳》並傳於世。那麼這一篇《六國論》為何值得我們去討論呢?因為這一篇寫的實在太好了,堪稱政論文的典範之作。

二:論文到底寫了什麼?

首先文章開頭提出論點: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簡潔明瞭,一語中的。說六國之所以為秦國所滅,原因就是割地求和。然後反問也有不割地求和的國家啊,他們是為何滅亡的?設問之後回答道“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所以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割地求和才使得六國為秦國所吞併啊。由此作者將複雜的戰國情形分為簡單的兩派:賂秦國和非賂秦國。刪繁就簡,一目瞭然。

蘇洵《六國論》中的觀點難道都經得起推敲?是他本人搞錯了嗎?

然後後面的部分就一直在論證前面這個論點。魏國韓國楚國就是割地求和的代表國家,他們不思與秦作戰,每次秦大舉進攻的時候,他們都選擇割地求和而求一時苟安;而不賂秦的國家又分為兩種。第一種就是齊國。齊國因為遠離秦國,但是他們採取的是綏靖政策,他們縱容秦國侵略其他國家,並沒有去制衡和援助,所以當五國滅亡以後,孤立無援所以也迅速滅亡。第二種是燕國和趙國,這兩個國家積極用兵抵抗,沒有賂秦。但是趙國君臣有隙,被秦國成功離間以後,便也滅亡。燕國孤立無援,遂使荊軻刺秦,結果加速滅亡,於是六國全部被滅。那麼歸根結底是因為什麼加速了六國的滅亡呢,就是因為賂秦。全篇論證嚴謹而有力,充分論證了論點: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唐德宜《古文翼》卷七:“以賂秦作主,而又補出不賂者以賂若喪,是非利害,瞭然如指諸掌。至其氣雄筆健,段落緊密,尤自出人頭地。篇末一結,若預燭南宋之主和,而深為寄慨,識更遠到。”唐德宜對此文作出極高的評價,也算中肯。

三:蘇洵為何要寫出這篇文章?

北宋建國以後,鑑於唐末藩鎮割據,五代軍人亂政,因而實行中央集權制度,解除節度使的權力,派遣文臣做地方官,派官員到地方管理財政,由皇帝直接控制禁軍,將地方的政權、財權、軍權都收歸中央。因為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就是武將反叛後周朝廷自立門戶,所以宋朝統治者對於武將亂政這一現象十分敏感和提防。為了防範武將軍權過重,嚴令將帥不得專兵,甚至外出作戰,也必須按皇帝頒發的陣圖行事。將官經常輪換,兵不識將,將不識兵,致使軍隊沒有戰鬥力。這樣的措施雖然杜絕了軍閥擁兵作亂,但是也造成軍事上的衰頹。

蘇洵《六國論》中的觀點難道都經得起推敲?是他本人搞錯了嗎?

北宋建國後一百年間,北宋軍隊與契丹、西夏軍隊大小六十餘戰,敗多勝少。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導致官僚機構膨脹和軍隊不斷擴充。到北宋中期,官俸和軍費開支浩大,政府財政入不敷出。北宋政府實不限制兼併的政策,土地集中現象嚴重,貴族佔有大量土地,社會矛盾尖銳。政治上的專制腐敗,軍事上的驕惰無能,帶來外交上的極端軟弱。到蘇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和西夏上貢大量銀兩以及商品。這樣賄賂的結果,助長了契丹、西夏的氣焰,加重了人民的負擔,極大地損傷了國力,帶來了無窮的禍患。也就是說當時的北宋四周環伺,政策上求和,積貧積弱,而蘇洵正是針對這樣的現實撰寫《六國論》的。

蘇洵《六國論》中的觀點難道都經得起推敲?是他本人搞錯了嗎?

由這個層面來看,蘇洵這一篇文章充滿了愛國主義的精神。具有以古諷今,針砭時弊的目的,從而希望引起宋朝統治者的注意,希望宋朝效仿漢武帝以武力保衛家國。

四:這篇文章從內容上來看,有何漏洞?

事實上,這篇文章在論證“賂秦”這一論點上是有漏洞的。漏洞在哪呢?很少有人發現。

在第三段,有一段話是這樣說的:“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而國後亡。”那麼這一段話其實是為了對比那些賂秦的國家,來肯定燕國和趙國的不賂秦。

但是仔細看戰國後期的地圖不難發現,賂秦的國家都是和秦國有很長的邊境線,面對秦國強大的軍力,割地實屬無奈。因為都是同樣的文化習慣和氛圍,不存在民族衝突,妥協實際上是對民眾的一種保護。這也是為什麼諸多歷史專家說中國走向大一統是必然的趨勢。而趙國雖然和秦國也接壤,但是趙國有強大的軍事實力做保障,並且上黨地區是一道天然的屏障,秦國一時半會很難對他們做到威脅。而齊國和燕國為什麼不割地呢?不是說他們骨頭有多硬,而是他們中間隔了廣闊的領土,秦國威脅不上他啊。如果隔著國家割讓領土,那就是:“亡鄭以陪鄰”,所以就沒有賂秦。然而這裡的表述說“能守其土,義不賂秦”就顯得過於美化不賂秦的國家,所以從天下大勢來看,蘇洵這段話描述並不準確。

蘇洵《六國論》中的觀點難道都經得起推敲?是他本人搞錯了嗎?

五:是蘇洵不知道這個漏洞嗎?

蘇洵以學富五車為人稱讚,他是不可能不知道的,但是他為何還要這樣寫?無非還是良苦用心,為了引起統治者注意,不能再割讓土地了,要用武力來保衛國家。因為這個小漏洞很多時候大家都應該可以忽略,瑕不掩瑜。

本文屬於史論,但並不是進行史學的分析,也不是就歷史談歷史,而是借史立論,以古鑑今,選擇一個角度,抓住一個問題,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地確立自己的論點,進行深入論證,以闡明自己對現實政治的主張。因此我們分析這篇文章,不是看它是否準確、全面地評價了歷史事實,而應著眼於其強烈的現實針對性。本文從歷史與現實結合的角度,依據史實,抓住六國破滅“弊在賂秦”這一點來立論,針砭時弊,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明達而深湛的政治見解。文末巧妙地聯絡北宋現實,點出全文的主旨,語意深切,發人深省。

參考資料《六國論》《古文翼》《宋史本傳》

作者:蘇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