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網友曬各版語文書找證據,沒法承認自己錯了

  • 由 淑的寶麻麻 發表于 武術
  • 2023-01-26
簡介“真”字,從屬於288部首,讀[huà],表示變化,由倒著的人來表示,“真”這個漢字,上部分從[huà],中間部分從目,下部分從[yǐn],說文中解釋為仙人變形而登天也

荔浦字怎麼讀

李白有一首《送友人》的詩很有名,其中有兩句“揮手自茲去,蕭蕭斑馬鳴。”

我一直記得是黑白條紋的斑馬,可是《中國詩詞大會》一期節目中,康震老師解釋說

“班馬鳴”不是斑馬,而是離群之馬。

這是我第一次對自己中學時代學過的知識點產生懷疑。

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網友曬各版語文書找證據,沒法承認自己錯了

同樣讓我產生懷疑的還有《木蘭辭》中的這句:“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

誰承想,在陪孩子讀這首詩的時候我發現,原來這兩句末尾是“雄雌”。

不可能吧?難道我又一次記錯了。

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網友曬各版語文書找證據,沒法承認自己錯了

當然,這極有可能是我知識點掌握得不紮實,也可能是時間久遠,記憶產生了混亂。

但是,一則有關於

初中語文課本中“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的爭論火上熱搜,

我的記憶一下子又凌亂了。

看到很多網友留言說記憶中學過的是“斯人”,絕不可能搞錯,我有點心虛。

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網友曬各版語文書找證據,沒法承認自己錯了

我確實也記得是“斯人”,但是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編輯部

迴應,《孟子》這篇課文自收錄以來,

歷套教材文章一直都是“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從未有過“斯人”,不過“斯”和“是”兩個字,都表示“這”的意思。

為了證實自己的記憶沒有錯,網友紛紛開啟了求證模式,很多人

曬出了各種版本的語文書,力圖證明自己學的是“斯人。”

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網友曬各版語文書找證據,沒法承認自己錯了

一位山西的網友說,不是記錯了,而是我們小時候統一用的蘇教版語文課本。

那全國其他地方沒有用蘇教版教材的地區,究竟讀的是什麼呢?這種群體產生記憶混亂的情形到底應該怎麼解釋呢?

心理學上有個

曼德拉效應

,指大眾對歷史的集體記憶與史實不符。

比如有人一直記得都是“兩隻黃鸝鳴翠柳”,但原詩卻是“兩個黃鸝鳴翠柳”。

再比如”直、真、具”,我們一直寫的都是“二橫”,其實是“三橫”。

看來,大眾出於大腦偏好的慣性,真的會產生與事實不符的記憶,那麼,這個“這個天將降大任與是人也”的說法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我查閱了一下手頭兩本繁體印刷的古籍,確實是“是人”。

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網友曬各版語文書找證據,沒法承認自己錯了

有網友說:

“真沒法承認自己記錯了,太難了,可是面對白紙黑字,又不得不再一次臣服在經典面前。”

慶幸的是,不管是“是人”還是“斯人”都是表示確定的意思,因為記憶中一直記得是“斯人”,所以大家覺得“斯人”念起來更順口而已。

這種由於“勘誤”引發的爭論,比起古今讀音還較為能接受,教材中“斜”的發音,一直都是網路上爭論的焦點,漢語在發展過程中經歷的這些變化,是每一個讀書人都會遇到的難題。

下面就自己多年所學,針對文章中提到的兩處予以解答。

文章開頭提到究竟的“斑馬鳴”還是“班馬鳴”?這個原文中的“班”到底應該怎麼理解呢?難道不是錯別字?

帶著這樣的疑惑,直到我學了《說文解字》,才捋清了。

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網友曬各版語文書找證據,沒法承認自己錯了

上圖中有三個字,有人會把中間這個字讀作“王”,其實大錯特錯。

在《說文解字》540部首當中,這三個字分別是部首005、006和007。

005是現在的“王”字,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白話文的意思就是三橫畫代表天、地、人,頭頂天,腳踏地,中間是人。能夠貫通這三者的人,就是王,所以,“王”字中間表示“人”的這一橫居中上位置。

而006則是現在的“玉”字,007是表示二玉相合,讀

[jué]。

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網友曬各版語文書找證據,沒法承認自己錯了

而“班”字,意思是“分瑞玉”,從珏從刀,所以“班馬”表示離群之馬。

所以大家以後學到這首詩,千萬不要想當然地寫成了“斑馬”,就跟我當初一樣,記錯了考試可要扣分的。

另外,關於“”直、真、具”這三個漢字,也簡單解釋一下。

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網友曬各版語文書找證據,沒法承認自己錯了

在《說文解字》中,“直”這個漢字的部首第456個部首,讀

[yǐn],匿也,表示隱藏。

“直”這個漢字中上部分從十從目,正見也,十目所視,無微不見。

“真”字,從屬於288部首,讀

[huà],表示變化,由倒著的人來表示,“真”

這個漢字,上部分從

[huà],

中間部分從目,下部分從

[yǐn]

,說文中解釋為仙人變形而登天也。

“具”字,從屬於部首062,讀

[gǒng],竦手也,表示左右兩隻手相拱,“具”表示

共置也,“具”的上半部分是繁體“貝”省略其下半部分構成。《千字文》“具膳餐飯”是也。

現代人書寫的時候,“直、真、具”中間都寫作是“二橫”,但是根據上面簡單的分析,應該是“三橫”才對。

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網友曬各版語文書找證據,沒法承認自己錯了

上面聊了這麼多,只說明一點,人的大腦有識讀偏好,會根據自己的記憶慣性選擇自己認為正確的部分,但是事實情況,可能有時候跟你掌握的情並不一樣。

究竟是“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還是“故天將降大任於

人也”?或許沒有答案,但是,關於經典的熱烈討論,卻給了我們再一次走進經典的機會,這是讀書人的幸事。

傳承華夏文明,從識讀文字開始,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有所收穫。

更多傳統文化與大語文連結,歡迎關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