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乳腺導管原位癌分子分類和臨床預後標誌物

  • 由 BioArt生物藝術 發表于 武術
  • 2023-01-12
簡介原文連結:https:doi.org10.1016j.ccell.2022.10.021.參考文獻1

間歇性耳聾是什麼情況

乳腺導管原位癌分子分類和臨床預後標誌物

撰文 | 亦

導管原位癌

(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DCIS

)是

侵襲性乳腺癌

IBC

)最普遍的前體形式。流行病學的癌症進展模型顯示,病人診斷時的年齡、腫瘤等級、荷爾蒙受體表達都有一定預後價值,但在識別DCIS進展到IBC的生物學環境上能力有限。之前人們對於DCIS的分子分析聚焦在兩個方面:對已知預後的純DCIS群體進行分析;對有臨近IBC的部分DCIS群體進行剖面分析

【1-4】

,前者用於檢驗IBC是源於DCIS移除後殘留的癌細胞或完全是獨立發展的,後者表明臨近IBC的DCIS是可能是侵襲細胞的來源,從其同步的損傷中可推斷進展。此外,少數基因組異常可以區分DCIS和IBC

【5,6】

,微環境過程如膠原組織,肌上皮改變和免疫抑制也可能促進IBC發展

【7】

。但以上這些如何促進DCIS進化依然不明晰。

2022年11月17日,來自杜克大學醫學院的

E. Shelley Hwang

和來自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的

Robert B. West

合作,共同在

Cancer Cell

上發表了題為

Molecular classification and biomarkers of clinical outcome in breast 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Analysis of TBCRC 038 and RAHBT cohorts

的文章,

繪製了乳腺癌前的空間解析度圖譜,提供了癌前復發和侵襲進展的預後分類,以作為乳腺癌前治療的參考。

乳腺導管原位癌分子分類和臨床預後標誌物

文章涉及到了兩個DCIS群體,分別來自轉化乳腺癌研究聯盟(TBCRC)038號研究和乳腺組織檔案資源(RAHBT)。作者首先建立了兩個回顧性對照群體,分別是最初診斷為純DCIS帶有/沒有同側乳腺事件(ipsilateral breast event, iBE,包括DCIS或IBC)的病人。用於預後分析的RAHBT群體有97位在診斷時年齡中位數為53,復發時間中位數為40個月,其中66。0%接受過乳腺腫瘤切除術和放療。TBCRC群體中包括216個病人,中位診斷年齡為52歲,復發時間中位數為48個月,其中55。5%接受過乳腺腫瘤切除術和放療。

乳腺導管原位癌分子分類和臨床預後標誌物

圖1 研究群體和方法概覽

為了探究復發的生物決定因素,作者將有繼發的iBE的病人與長期隨訪無任何異常的病人匹配,透過對TBCRC樣本中RNA資料的分析,作者發現了812個差異表達的基因,透過TBCRC和RAHBT群體中FFPE樣本的全基因測序,作者鑑定出29個重複出現的CNAs,但它們都不具有顯著性。於是作者使用812個基因對TBCRC進行隨機森林分類器的訓練,並在RAHBT中加以驗證。這一分類器不僅能夠準確預測兩群體中繼發性的iBE,還能準確預測整個隨訪期內侵襲性iBEs,說明它能特異性地識別進展為IBC的DCIS。進一步的分析發現這一分類器可獨立與臨床指徵,對於DCIS非常特異,優於市場上其他預後檢測。

基因集富集分析顯示增殖、代謝等11條標誌性的途徑與早期復發相關,基因集差異分析也驗證了相關途徑的活化狀態。那麼這些途徑是否由主要的DCIS表型驅動呢?作者對兩群體的RNA-seq資料進行無監督聚類,對所有蛋白編碼基因進行非負矩陣分解,發現了3個類群與生物學亞組對應得很好。基於三群的基因表達特徵,作者分別將其命名為ERlow, quiescent, 和ERhigh,進一步地,作者發現這三群中相關途徑的表達差異很大,與復發有關。作者利用PAM50分類對兩群體中上皮DCIS樣本進行分析並評估其與被指派亞型的相似性,將這一相似性與TCGA資料庫中IBCs比較,發現儘管IBC亞型能夠在DCIS中被識別,但不完全符合DCIS且不具有預後價值。相反,三類群的表型更能說明問題,如ERlow損傷中富集大量的復發相關途徑,這與ER+ DCIS腫瘤復發相關。

隨後,作者評估了DCIS中CNAs對復發相關途徑的促進作用。在29個重複出現的CNAs中(13個獲得,16個缺失),出現最頻繁的異常是染色體1q和17q的獲得,染色體17p, 16q和11q的缺失,基因組複製數異常的比例分佈則與iBEs沒有顯著相關性。對兩群體CNA片段的無監督聚類得到8個類群,有趣的是,儘管這8個亞群都與復發不相關,其中一些卻在IBC分類器——整合群體亞型的CNAs特徵中起作用。後續分析發現在8個類群中富集的途徑是不一樣的,與CNA的狀態相關,如第六群(chr11q13擴增)和第7群(chr8q24擴增)富集復發相關途徑。

腫瘤微環境(TME)對於癌症的發生發展很重要。作者取了DCIS邊緣的基質組織消化,獲得了RAHBT的基質樣本進行TME分析,發現之前鑑定的812個分類器基因,有20%主要在TME細胞中表達。作者對基質的RNA資料進行聚類,鑑定了4群DCIS相關的群體和差異表達的基因。結合途徑分析、蛋白表達、細胞型別分佈等,作者刻畫出每一類群的主要特徵,分別為“免疫緻密”、“促結締組織”、“膠原豐富”和“正常樣”,其中,免疫基質類群是最顯著的。相比於對照組,作者在實驗組中發現更高水平的CD4+ T細胞、骨髓和漿細胞樣樹突狀細胞(mDCs/pDCs)等,它們可以作為治療5年後任何iBE的顯著預後因子。以上說明,

個體免疫細胞的分佈影響高風險預後,但基

質和上皮隔室

(compartments)

的貢獻是複雜且差異性巨大的。

乳腺導管原位癌分子分類和臨床預後標誌物

總的來說,

文章對於臨床註釋的樣本群體進行了全面的整合分析,繪製了其分子圖譜,推動了我們對於DCIS中分子改變的理解,鑑定了一系列繼發性事件的腫瘤和基質預後因子,重構了DCIS和IBC間的關係。

原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ccell.2022.10.021.

參考文獻

1。 Gil Del Alcazar, C。R。, Huh, S。J。, Ekram, M。B。, Trinh, A。, Liu, L。L。, Beca, F。, Zi, X。, Kwak, M。, Bergholtz, H。, Su, Y。, et al。 (2017)。 Immune escape in breast cancer during in situ to invasive carcinoma transition。

Cancer Discov.

7, 1098–1115。 https://doi。org/10。1158/2159-8290。Cd-17-0222。

2。 Casasent, A。K。, Schalck, A。, Gao, R。, Sei, E。, Long, A。, Pangburn, W。, Casasent, T。, Meric-Bernstam, F。, Edgerton, M。E。, and Navin, N。E。 (2018)。 Multiclonal invasion in breast tumors identified by Topographic single cell sequencing。

Cell

172, 205–217。e12。 https://doi。org/10。1016/j。cell。 2017。12。007。

3。 Allinen, M。, Beroukhim, R。, Cai, L。, Brennan, C。, Lahti-Domenici, J。, Huang, H。, Porter, D。, Hu, M。, Chin, L。, Richardson, A。, et al。 (2004)。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tumor microenvironment in breast cancer。

Cancer Cell

6, 17–32。 https://doi。org/10。1016/j。ccr。2004。06。010。

4。 Vincent-Salomon, A。, Bidard, F。C。, and Pierga, J。Y。 (2008)。 Bone marrow micrometastasis in breast cancer: review of detection methods, prognostic impact and biological issues。

J. Clin. Pathol.

61, 570–576。 https://doi。org/10。1136/jcp。2007。046649。

5。 Pareja, F。, Brown, D。N。, Lee, J。Y。, Da Cruz Paula, A。, Selenica, P。, Bi, R。, Geyer, F。C。, Gazzo, A。, da Silva, E。M。, Vahdatinia, M。, et al。 (2020)。 Whole-exome sequencing analysis of the progression from non-lowgrade 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to 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Clin. Cancer Res.

26, 3682–3693。 https://doi。org/10。1158/1078-0432。Ccr-19-2563。

6。 Johnson, C。E。, Gorringe, K。L。, Thompson, E。R。, Opeskin, K。, Boyle, S。E。, Wang, Y。, Hill, P。, Mann, G。B。, and Campbell, I。G。 (2012)。 Identification of copy number alterations associated with the progression of DCIS to 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Breast Cancer Res. Treat.

133, 889–898。 https://doi。org/10。1007/s10549-011-1835-1。

7。 Lesurf, R。, Aure, M。R。, Mrk, H。H。, Vitelli, V。, Lundgren, S。, Brresen-Dale, A。L。, Kristensen, V。, Warnberg, F。, Hallett, M。, and Srlie, T。; Oslo Breast Cancer Research Consortium OSBREAC (2016)。 Molecular features of subtype-specific progression from 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to invasive breast cancer。

Cell Rep.

16, 1166–1179。 https://doi。org/10。1016/j。celrep。 2016。06。051。

乳腺導管原位癌分子分類和臨床預後標誌物

乳腺導管原位癌分子分類和臨床預後標誌物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BioArt生物藝術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