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學歷史:亂成一鍋粥的春秋(四百零三)

  • 由 貼心的丘丘 發表于 武術
  • 2022-12-18
簡介夫差急於率兵返回吳國,但是又怕被其他諸侯窺探出端倪,於是採納王孫雒的建議,用炫耀武功的方式逼迫晉國人服軟,同意由吳王擔任盟主

中國有多少姓司馬的人

吳王夫差圖霸(8)

公元前482年的

黃池會盟被認為是吳國霸業的巔峰,然而同時也是吳國由盛而衰的轉折點。當吳王夫差與晉定公爭奪盟主之位時,越國的軍隊攻破了吳國都城姑蘇的外城,還俘虜了吳國太子。夫差急於率兵返回吳國,但是又怕被其他諸侯窺探出端倪,於是採納王孫雒的建議,用炫耀武功的方式逼迫晉國人服軟,同意由吳王擔任盟主。會盟結束後,夫差回到吳國,付出了金錢和財貨的代價,與越國議和。

以上是《國語·吳語》中的記載。然而《史記·吳太伯世家》的記載卻正好相反,認為黃池會盟的盟主是晉定公:“七月辛丑,吳王與晉定公爭長。吳王曰:‘於周室我為長。’晉定公曰:‘於姬姓我為伯。’趙鞅怒,將伐吳,乃長晉定公。”

按照《史記》的說法,晉國不但沒有畏懼吳師之眾,而且宣告要討伐對方。雙方較量的結果,是吳國屈服於晉國。

學歷史:亂成一鍋粥的春秋(四百零三)

《史記》中不同篇章對同一件事情的記述有時會出現相互矛盾的情況,黃池會盟就是一個例子。在《秦本紀》中,太史公稱:“九年,晉定公與吳王夫差盟,爭長於黃池,卒先吳。吳強,陵中國。”也就是說,吳國稱霸。但是在《晉世家》和《趙世家》中,又都記為“卒長吳”,就是晉定公排在吳王前面。

再來看看《左傳》是怎麼記載的。《左傳·哀公十三年》的原文:“秋七月辛丑,盟,吳、晉爭先。吳人曰:‘於周室,我為長。’晉人曰:‘於姬姓,我為伯。’趙鞅呼司馬寅曰:‘日旰矣,大事未成,二臣之罪也。建鼓整列,二臣死之,長幼必可知也。’對曰:‘請姑視之。’反,曰:‘肉食者無墨。今吳王有墨,國勝乎?大子死乎?且夷德輕,不忍久,請少待之。’乃先晉人。”

也就是說,在歃血的環節,夫差退讓一步,讓晉定公居先。

但是《左傳》繼續寫道,會盟結束後,夫差要帶領魯哀公去面見晉定公。魯國大夫子服景伯反對道:“天子會合諸侯,諸侯之長就率領諸侯進見天子;諸侯之長會合諸侯,那麼侯就率領子、男進見諸侯領袖。從天子以下,朝聘時所用的玉帛也不相同。敝邑進貢給吳國的,要比晉國豐厚,而沒有不如的,因為把吳國作為諸侯的領袖。而現在君王準備帶領寡君進見晉君,那麼晉國就成為諸侯的領袖了,敝邑將會改變進貢的數量:魯國進貢按八百輛戰車給貴國,如果變成子、男,那麼將會按邾國戰車的一半作為貢品,而按邾國戰車的數來事奉晉國。而且執事以諸侯之長的身分召集諸侯,而以一般諸侯的身分結束,這有什麼好處呢?”於是夫差就打消了原先的念頭,沒有帶魯哀公去見晉定公。

從子服景伯的這段話來看,似乎晉吳兩國究竟誰為盟主,並沒有一個明確的結論。

看來黃池會盟的盟主究竟是誰,算是個未解之謎吧。

紀連海講歷史:春秋戰國篇

家長必讀

購買專欄

《國語》和《吳越春秋》都記載,夫差和越國議和之後,讓疲憊不堪計程車兵休息整頓,沒有加強邊境地區的戒備。此時吳國的形勢很不樂觀,南面的越國、西面的楚國、北面的齊國和晉國都是它的敵人,夫差作為一個很有軍事才能的君主,按理說不應該放鬆警戒。很有可能是連年的對外用兵,以及開鑿運河的浩大工程,掏空了吳國的國庫,使吳國處於一種外強中乾的劣勢中。

越國並沒有因為取得了伐吳的勝利而滿足,勾踐君臣心裡都很清楚,這次能夠取勝只是因為吳軍的主力都去了北方,留守姑蘇的兵力非常有限,而且都是老弱病殘,因此才被越國鑽了空子。若是論起實力,越國還是和吳國又不小的差距。因此,勾踐繼續大力發展生產,同時積極地練兵備戰。

關於越國是如何增強軍隊戰鬥力的,《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中有兩個很有意思的故事。

勾踐問范蠡:“咱們攻打吳國,如果是水戰,就需要戰船;如果是陸戰,就需要戰車。然而車、船的便利與兵器弓弩相比,還是略遜一籌。您有沒有什麼想法啊?”

范蠡回答說:“古代聖明的君主都熟悉攻戰,善於用兵,但是軍隊的行列隊形、組織編制等具體的事情,還需要專門的人才。我聽說南方的山林中有一位武藝高超的少女,大王何不將她請來,向她請教使用劍戟的方法呢?”

少女接到越王的傳喚,動身前往國都。她在路上遇到一個老頭,自稱袁公,老頭對少女說:“我聽說你善於舞劍,希望能看一下。”

少女說:“小女不敢有所隱瞞,請老公公試一試吧。”

於是袁公就從旁邊的竹林中拔起一支竹子,截成兩段,少女用竹梢,袁公用竹竿。少女先讓袁公刺了三下,自己左右躲閃,然後才開始攻擊,袁公立即飛身上樹,變成了一隻白色的猿。

少女來到會稽拜見越王,勾踐向她詢問擊劍之術。少女回答道:“小女出生在深山密林之中,成長與荒無人煙的野外,沒有地方可以學習,也不與人有什麼來往。我的擊劍之術並非從別人那裡習得,而是在突然之間自己獲得的。我一直不停地念誦練習,所以有了現在的效果“

勾踐又細問擊劍的方法,少女講述了作戰時必須要遵守的法則,最後說:“我這種劍術,可以使一個人抵擋一百個人,一百個人抵擋一萬個人。大王如果想要嘗試一下,那效果立即會顯現出來。”

學歷史:亂成一鍋粥的春秋(四百零三)

勾踐大喜,當即賜給少女名號,稱她為“越女”,命令各支部隊的隊長以及能力較強的人都去向越女學習劍術,然後把它教給其他士兵。很快,越國上下都知道了越女劍的威力。

范蠡又向勾踐推薦了善於射箭的楚國人陳音。楚國曆史上出過很多著名的弓箭手,比如大將養由基、鬥越椒、潘黨等,陳音則是出身楚國鄉下的神射手。

勾踐好奇地詢問關於弓弩的事情,陳音給他講解了弓和弩的由來:“傳說是古時的一位孝子發明了彈弓,後來黃帝把弓弦繃在木材上製成木弓,又砍削木材製成箭。楚國的弧父擅長射箭,他把自己的射箭技術傳授給后羿,后羿傳授給逄蒙,逄蒙傳授給楚國的琴氏。當時天下諸侯紛爭,各國互相攻打,琴氏認為弓箭的威力不足以威懾天下,於是他把弓橫過來附在木臂上,加上發箭的機關,設定望山來瞄準,使原有的弓箭威力大增。琴氏把弩傳給大魏,大魏又傳給楚三侯(楚王熊渠的三個兒子,長子康為句亶王,紅為鄂王,少子執疵為越章王。後來他們去掉王號稱侯,就是麋侯、翼侯和魏侯)。從三侯到楚靈王,楚國曆代都用桃木做成弓、棘樹做成箭來防備鄰國。楚靈王之後,射箭的技術分成了各個流派,各派都人才輩出。我的祖先在楚國學習這種技術,到我已經是第五代了。”

陳音向勾踐解釋弓弩的設計。他把弩郭比作方形的外城,用來守衛臣子;把扳機比作君主,是命令產生的地方;弩牙好像是執行法令的;牛筋好像是中軍將領;關是制動的裝置,控制箭的去留;錡架

好像是聽命於君主的侍從;弩臂是道路;弩弓是將軍;弓弦好像是軍師;箭好比是飛奔向前的俠客。

越王又詢問射箭的方法,陳音毫無保留地做了介紹。於是勾踐請他北郊之外教士兵練習射箭。三個月後,越國計程車兵們都掌握了使用弓弩的技巧。

陳音在越國呆了一段時間之後突然身染重病,很快就去世了。勾踐很難過,為了表示哀悼,他命人將陳音安葬在國都西邊的山上,並把那座山改名為陳音山(今浙江省紹興市西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