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喝一口就能判斷樹齡的茶人,是透過什麼方法判斷樹齡的?

  • 由 puer半文 發表于 武術
  • 2022-12-15
簡介但到目前為止,樹齡帶來的品飲體驗差異還沒有出現權威的結論令茶人信服,業內玩古樹茶比較深的茶友普遍認為有兩點原因:1.古樹茶(樹高樹大的茶樹)根部較小樹臺地茶而言,能獲取更深層土壤的營養物質

熟普洱茶什麼味道

我很感恩,在我的從業生涯裡,遇到一群很喜歡專研山頭古樹茶,又相對理性客觀面對山頭茶的茶友。

他們普遍具備這樣的觀點:

茶必須喝古樹的,但山未必都要選名山。

從品飲的角度講,我認為這樣的觀點是沒毛病的,而且我也一以貫之

堅持:

名山一定有好茶,但好茶未必全都在名山。

事實也是如此,

真正能被消費者記住的名山可能只佔山頭總數的5%

;在剩餘的95%裡,同樣有品飲體驗不輸名山的茶葉存在,他們放棄了樹木,卻得到了森林,這就是行業的進步。

茶必須喝古樹的,這句話也沒毛病。品質優異的古樹茶帶來的品飲體驗在有樹齡差異的情況下,確實是非常大的,

古樹茶品飲體驗更豐富、細膩、純淨、耐人尋味。

喝古樹沒毛病,但判斷是否是古樹就成了非常大的問題!

不僅每個人的判斷方法不一樣,而且大家的參考依據也是五花八門。

即便是源頭製茶十來年的我,在判斷是否是古樹時,自己看著收鮮葉依然是目前最穩妥的方法。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那些判斷樹齡的奇怪方法!

喝一口就能判斷樹齡的茶人,是透過什麼方法判斷樹齡的?

一、喝一口就能判斷樹齡的茶人真的存在嗎?

經常會遇到一些令人哭笑不得的茶友,也就是所謂的一口定樹齡,喝一口就告訴你這茶的樹齡是多少年。這確實很詭異。

為此,我還去查閱了目前檢測茶樹樹齡的方法。不查不知道,一查才發現這事兒更詭異了。

從我入茶行的第一天起,我就知道了古樹茶的劃分方法:

首先古樹的時間節點是:

100年,言外之意就是,樹齡超過一百年,就可以稱作古樹了。

這個時間參考的是古董,一個物件放了100年以上,就可以稱為古董了。

但事實上,在普洱茶圈子內有更仔細的劃分!

古樹單株:500年以上;

一類古樹:300~500年之間;

二類古樹(也稱作大樹茶):100~300年之間

老樹茶:80~100年之間

小樹茶:50年以內的

喝一口就能判斷樹齡的茶人,是透過什麼方法判斷樹齡的?

好的,這裡要特別說明一下,年份的劃分可能略有差異,但請忽略這個細節,因為接下來這句話,可能會顛覆你對古樹茶的認知:

業內還沒有一套公認的準確的測算活著的古樹茶樹齡的方法。

大部分商家宣傳古樹茶樹齡的方式只有一個:

預估!遇到任何一片茶園,看樹的粗細,高度。特別粗的800~1000年,非常粗的500年;較粗的300年,粗的100年!

可能古茶樹自己都忘記自己活了多久,但人們一口卻能判斷樹齡,這難道不詭異嗎?

不過有一說一,

能喝出樹大樹小,對於常飲山頭古茶的人而言,還是有一定規律可尋的

但注意,只是有規律,並不是一定準確。因為

大家引以為傲的古樹茶鑑定經驗都是有侷限性的。

喝一口就能判斷樹齡的茶人,是透過什麼方法判斷樹齡的?

原因很簡單:

第一,山頭實在太多了,而且每個小微產區因為不同的生態、樹種和工藝,又呈現了不同的風格、特點以及品飲體驗。迄今為止,沒有人可以做到精通所有山頭和地塊。

弄懂了一個點或者幾個點,可能對於這個產區很適用,對於其他產區就未必,甚至在自己所擅長的產區,也未必見得適用;

第二,

沒有人的品飲體驗可以做到絕對的完善。

包括我在內的大部分茶友都一樣。在無數次的品飲過程中總結出自己的一套品飲體系,並在一些茶葉上檢驗成功後,就會過分依仗這套體系,這其實要吃大虧。

喝一口就能判斷樹齡的茶人,是透過什麼方法判斷樹齡的?

二、如果你還透過這些點判斷樹齡,那你買不到真古樹!

先說結論:

大部分大家以為是樹齡帶來的差異,比如香氣滋味的豐富,其實主要不是樹齡帶來的。

而是樹種,生態,茶園管理方面帶來的。但是因為除了古樹茶園,其他茶園一般也不具備這樣的樹種、生態和茶園的特徵性優勢,所以給大家形成是古樹樹齡帶來的這樣一種印象。

喝一口就能判斷樹齡的茶人,是透過什麼方法判斷樹齡的?

最常容易出現問題的點:

湯香、水路和喉韻、耐泡度。

關於湯香,在普洱茶的品鑑裡被細分出了三種:水飄香、水含香和水生香。

對普洱茶的品鑑稍有了解的茶友都清楚,水生香比水含香高階,水含香又比水飄香高階。從品飲體驗的角度講,這當然無可厚非,不過有好事者會將湯香和樹齡聯絡到一起。

認為水生香是古樹、水含香是大樹、水飄香是小樹。

個人認為,這個觀點對於某個小產區或者某幾個山頭適用,但並不能成為品鑑公理,即並不是適用於所有山頭的。

勐庫產區的懂過,部分地塊,即便是小樹茶也會產生湯香,即水含香;

曼松的古樹少得可憐,老一些的茶樹可能也就是80~120年,但無論是背陰山還是王子山的茶樹,即便樹齡只有30來年,也會產生水含香和水生香;

喝一口就能判斷樹齡的茶人,是透過什麼方法判斷樹齡的?

關於水路,是普洱茶品鑑裡比較玄乎的一個點。

懂喝水路的茶友在品鑑時似乎能無往而不利,不懂喝的茶友認為水路就是玄學。

有些老茶友認為古樹茶的水路更細膩,而中小樹茶的水路會更粗糙。

其實個人感覺這與產區的環境、樹種關係更大。比如即便是易武名微產區的喬木茶,其水路也優秀於臨滄大多數山頭古茶的水路。

所以,以水路粗細來判定茶樹的樹齡,也是不靠譜;

喝一口就能判斷樹齡的茶人,是透過什麼方法判斷樹齡的?

還有喉韻,這一點即便是我也交過學費。喝勐庫山頭的古茶几乎都有喉韻,但中小樹的喉韻幾乎感受不到,許多時候茶湯過喉無感,這一點百試百靈,以至於我以為喉韻是與樹齡掛鉤的,直到我接觸到易武方向的許多山頭 ,才知道喉韻可以和樹齡完全沒關係。

比如蟒蛇箐的喬木、麻黑的秋茶喬木;只是喉韻來

晚一些,但依舊能明顯

感受到喉韻。

最後一個是為人津津樂道的“耐泡度”,就是一泡茶沖泡十幾二十開任然不淡。其實耐泡度是可以作假的,這一點我們之前再談昔歸的時候也有說道:經過倉儲的茶葉其內含物質釋出速度會比新茶的釋出速度慢,而次年的秋茶剛好經過半年多的倉儲,所以當春秋比例協調時,可以適當增加茶品的耐泡度,而如果是年份相差很大的原料拼配在一起時,因為內含物質釋出的速度不一樣,可以增加耐泡度。

……

可能還會有更多的點,比如湯感的厚薄、茶氣的濃強等等。

只要你的品飲體系足夠完善,當別人說因為xx,所以是古樹時,你可以隨隨便便舉出一堆例子。

喝一口就能判斷樹齡的茶人,是透過什麼方法判斷樹齡的?

三、執著於樹齡,不如執著於品飲體驗本身!

那問題來了,喝古樹茶有意義嗎?

當然,古樹茶的品飲價值是毋庸置疑的。據我身邊的同行和茶友交流

下來的反饋情況看,

只要長期品飲古茶的經驗,都能喝出樹齡大小的差異。

但到目前為止,樹齡帶來的品飲體驗差異還沒有出現權威的結論令茶人信服,業內玩古樹茶比較深的茶友普遍認為有兩點原因:

1.古樹茶(樹高樹大的茶樹)根部較小樹臺地茶而言,能獲取更深層土壤的營養物質;

2.古樹茶的代謝路徑比小樹茶更長,也因為此,需要耗費更大的能量才能將營養物質輸送到芽葉;

這導致古樹茶內含物質層次更豐富(或更純淨),這也很好地解釋了樹齡相差不大的古樹茶,經過修剪或矮化後為什麼品飲體驗會受到影響,當然這也很好的解釋了為什麼山頭茶的高階玩家為什麼對易武高杆趨之若鶩。

但是,如果將某些點用來判斷是樹齡帶來的,我認為這是個偽命題。

喝一口就能判斷樹齡的茶人,是透過什麼方法判斷樹齡的?

我認為執著於樹齡不如執著於茶湯本身,執著於品飲體驗,而對於一款茶的品飲體驗,又與“點”是分不開的。

譬如個人品鑑山頭茶,在基礎的品飲體驗之上,只喝五個點, 總結成幾句話:

一曰香入湯;二曰韻入喉;三曰湯糰水細;四曰湯穩韻久;五曰澀來晚。

香入湯,就是茶湯裡一定要有香氣,俗稱湯香;

韻入喉,就是喉嚨要能感知到茶湯的韻味,或溫熱,或清涼,或有綿綿回甘,不一而足;

湯糰水細;說的是兩點,一是湯糰;二是湯糰且水細。

湯糰,就是茶湯的成團感,茶湯的水路較粗,但依然有成團感;

湯糰水細,就是茶湯在成團的同時,水路是細膩的;

湯穩韻久,說的是茶湯的耐泡度和穩定性,韻久即韻味能留存的時間;

澀來晚,說的是澀感出現的時間。

原本可以加上第六點:體感強。鑑於本人對於茶氣的感受頗為遲鈍,故不將此作為參考依據。

喝一口就能判斷樹齡的茶人,是透過什麼方法判斷樹齡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