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古蜀國健身法門的演變之路,一身正氣!

  • 由 貼吧資訊帝 發表于 武術
  • 2022-12-14
簡介通臂拳在民間長期流傳中,逐漸形成了以形體特徵為主的“通臂猿猴”、“白猿通臂”、“六合通臂”、“猴拳”等流派和以內息意勁為主的“無極通背”、“通背纏拳”、“火龍掌”、“心意拳”等流派,現今成都、重慶、攀枝花、廣安、榮昌、鎮雄、大足、敘永、江津

通背纏拳作者是誰

峨眉武術——有記載於春秋戰國

古蜀國健身法門的演變之路,一身正氣!

可以說,有人類活動,就有了人與動物、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與鬥爭。有爭鬥就自然有技術技法的經驗總結和習慣養成,包括中華民族始祖炎帝黃帝之間也是從部落鬥爭中逐漸求得和諧統一的。可以肯定,他們之間的矛盾衝突絕不僅僅是紙上談兵口頭過招就能解決問題的,中華武術那時必然就已經有了。

古蜀國健身法門的演變之路,一身正氣!

在我國武術界,峨眉系列與少林派、武當派鼎立而三始於明代,而他們的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得更為久遠。可是由於歷史資料的匱乏,能夠找到這三派起源的記載寥若晨星,1985年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武術史》彙總各方面資料和眾多專家學者調研成果,基本歸納出了三派的起源和發展演變過程。目前關於這三派的起源,史上最早有記載的:少林派相傳是南北潮時期來華的古印度高僧中國禪宗始祖達摩傳授的,武當派相傳是明初著名道士張三丰初創的,而峨眉派則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司徒玄空創編的通臂拳。

古蜀國健身法門的演變之路,一身正氣!

春秋戰國時期,不少文人方士隱居峨眉山。有位武士司徒玄空,號動靈子,耕食于山中,在與峨眉靈猴朝夕相處中,模仿猿猴動作,創編了一套攻守靈活的“峨眉通臂拳”,學徒甚多。因為司徒玄空常著白衣,徒眾尊稱為“白猿祖師”或“白猿道人”。《中國武術史》記作“戰國白猿,始白名士口,字衣三,號動靈子”。1989年四川科技出版社《四川武術大全》稱為“春秋戰國白猿公,字衣三,即峨眉山的司徒玄空”。2001年版《樂山志》載為“白衣三,相傳戰國時仿山猿動作創編峨眉通臂拳,攻防靈活,在峨眉山授徒甚眾”。而東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列傳第九》中記載,女俠越女應越王勾踐之召赴朝廷途中,持劍與“自稱袁公”的老翁以竹過招,“袁公飛身上樹,變為白猿”。按這種說法,“白猿公”的傳說春秋時期就有了。趙曄是東漢文士,那麼白猿公的形象至遲在東漢出現。具體時間就難以考訂了。

古蜀國健身法門的演變之路,一身正氣!

北宋前後主張透過呼吸吐納運動臟腑胸膈增大肺活量的內丹流派逐漸興起,這與符合現代科學規律的健身氣功已經日益接軌。南宋時期主張修煉武學內丹積極出世為民請命的全真龍門派系便是當時持這類新觀念的佼佼者,並因為與元朝統治階層的友好關係而在隨後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逐步兼併了包括峨眉道派在內的各大教系。古老的峨眉通臂拳因而受龍門道內丹功法的影響逐漸分流為以修煉丹田經絡內功為主的通背拳系列(經脈學說認為背部督脈等諸陽經主要擔負禦侮防身功效,故內家武學領域亦稱疏通諸陽經脈增進武術功力的大周天功法為通背法門或通背之道,現代內家武學的源流)和之前以修煉胳膊腿腳筋骨為主的通臂拳系列。後來,通臂拳技擊思想被少林系列武術吸納,極大地豐富了少林武術;通背拳武學理念因明代抗倭寇名將唐順之(1507-1560年,江蘇武進人)先生名著《荊川先生文集》中《峨眉道人拳歌》的廣泛宣傳,逐漸衍生或充實了近現代各內家拳流派。其中“道人更自出新奇,乃是山中白猿授”,這與“白猿祖師”的說法一脈相承。 其千古絕句“百折連腰盡無骨,一撒通身皆是手”言其技法大要,民間亦稱通背纏拳。

古蜀國健身法門的演變之路,一身正氣!

通臂拳在民間長期流傳中,逐漸形成了以形體特徵為主的“通臂猿猴”、“白猿通臂”、“六合通臂”、“猴拳”等流派和以內息意勁為主的“無極通背”、“通背纏拳”、“火龍掌”、“心意拳”等流派,現今成都、重慶、攀枝花、廣安、榮昌、鎮雄、大足、敘永、江津、內江、合川等地以纏絲拳為名廣泛流傳的峨眉化門(纏閉門)功夫即是相對最原生態的通背纏拳;明朝唐順之之後百餘年間由峨眉道人傳到焦作一帶的無極通背纏拳又經李春茂、博公道長、董秉乾、蔣發等教導或影響陳王廷而衍生出陳氏太極拳,並直接影響現代武術格局。

古蜀國健身法門的演變之路,一身正氣!

如今以形為主的通臂拳中,雖然還有“猿猴出洞”、“猢猻撩陰”、“醉猿探臂”、“白猿獻果”等動作,但已逐漸捨去猿猴特徵造拳,發力時“渾圓”、“通背”、“順肩”、“甩臂”,於閃、展、騰、挪、拍、起伏轉折中,表現胸背吞吐、縮頸夾腋、甩膀抖腕、雙臂交換雲舞、丁步蹲身、勾手、擰腰切胯等特點的動作逐漸變少,所以它跟猴拳既有血緣脈絡也有明顯的差異。通背之道除拳術外,還有通背內功、應手拆手、通背掌、白猿奇勢大小連環,以及白猿刀、無極單刀、雙刀、通背連環棍、五行子午棍、通臂連環刀、白猿劍、纏閉槍、雙劍、單劍、短劍等練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