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志願者眼中的無名英雄

  • 由 人民融媒體 發表于 武術
  • 2022-12-02
簡介一名剛剛搭人下山的摩托車騎手,中暑暈倒在1號物資站,2名一直待命的護士搶身上前

油鋸油門太大怎麼調小

本文轉自:齊魯晚報

重慶山火救援眾生相:

志願者眼中的無名英雄

志願者眼中的無名英雄

摩托車騎手志願者“龍麻子”龍傑在運送救援物資。新華社發

一座山,一場火,一群人,一座城。8月28日凌晨,重慶北碚縉雲山山下的朝陽中學旁,志願者口中的1號物資站依舊人頭攢動。80後的張姐和90後的陳弟再次相遇(兩人相互稱呼對方“張姐”和“陳弟”),他們一起清點現場的物資,準備全部移交給當地政府。

“我們的使命就要完成了。”回想起這些天的經歷,兩人感慨萬千。張姐姓張,陳弟姓陳。他們的姓很普通,故事很普通,就如同源源不斷湧往山火現場的志願者,除了影像,絕大多數人連姓名都沒留下。

堅守4號物資點

她見證了太多面孔

始建於1962年的重慶朝陽中學南校區,位於縉雲山腳下,旁邊有一條蜿蜒曲折的上山公路,通往新民村。順著公路往上1。5公里,有一個早已關閉的舊磚廠。8月22日,這裡成為2號物資站。再往上走,公路變土路,交通愈發不便,3號物資站更像一箇中轉站,大量的人員和物資需要在這裡透過摩托車運送到4號物資站。

作為指揮部的4號物資點,堆積了大量的消防醫療器材,同時還是汽柴油補給點,摩托車、油鋸檢修點,無人機起降平臺……22日之後,張姐一直待在4號物資站,開展組織協調,她身上的那件822救援背心,讓她在現場暢通無阻。

不斷上山的志願者,從她手裡接過滅火器、油鋸、冰水,義無反顧地朝400米開外的5號物資點前進。超過60度的斜坡,只能靠人力搬運,且更靠近火線……看著一張張模糊的面孔,張姐眼裡噙滿淚水。

大爺謊報年齡

帶手鋸上山砍隔離帶

23日晚11時,決戰前48小時。第一支砍伐隔離帶的志願者隊伍上山。按照招募要求,年齡在18—40歲之間,身強體壯,會使用油鋸。陳弟也在這支30人的隊伍中,儘管他此前只用過一次油鋸。

24日凌晨,到達4號物資點的30名志願者,分成3人一組,1人是鋸手,1人是副手,1人是觀察員。他們陸續從張姐手中接過油鋸,開始前往主戰場。這是陳弟第一次見到張姐,記住了那張疲憊卻亢奮的臉。

分發油鋸過程中,一名志願者拿出了隨身帶的手鋸,現場原本緊張的氣氛一下子變輕鬆。“你這個鋸子肯定不得行,鋸不動!”張姐操著嘶啞的嗓音朝志願者喊道,現場一陣鬨笑。

志願者摘下口罩,也跟著笑起來。“我發現不對勁,一問他,果然謊報年齡,都60歲了。”張姐把這名志願者留在4號物資站,“他說自己是老北碚人,打小在山上耍,幾代人的記憶都在山上。捨不得!”

陳弟戴著頭燈跟著隊伍上山了,砍伐隔離帶的區域熱鬧起來,伴隨著刺耳的電鋸聲、嘈雜的吶喊聲……凌晨5時,志願者們拖著耗盡燃料的電鋸,一路滑回4號物資點。

護士救醒中暑騎手

搭摩托上山救援

25日上午10時,決戰前13小時。一名剛剛搭人下山的摩托車騎手,中暑暈倒在1號物資站,2名一直待命的護士搶身上前。

騎手很快暈暈乎乎甦醒過來,護士簡單問了一下山上的情況,要求騎手送她們上山。騎手馬上招呼自己的同伴,兩輛摩托疾馳上山。

4號物資站的張姐見到騎手帶了2名護士上來,高興壞了。“天氣太熱,中暑和燙傷的人不少。”兩名護士二話不說,熟練上手。

她們把藿香正氣液全部插上吸管,要求上山的人必須喝,預防中暑。從山上下來的人,她們一手遞冰水,一手遞溼毛巾。

很快,兩名護士就處理了兩起意外擦傷和燙傷,十多位中暑的志願者很快重新投入戰鬥。

緊急運送滅火器

累癱籃球小夥

27日上午8時,決戰後33小時。山上急需一批滅火器,此時山下待命的志願者不夠,張姐趕緊拿起電話喊人支援,“他們經常在一起打籃球,都是20歲左右的小夥子,體力好”。30分鐘後,17名小夥子聚到山腳,個個身高接近1。8米,身體壯碩。他們的任務是將21個5斤重的滅火器運送到5號物資站,時間緊、任務重。

“他們輕敵了!”張姐說,小夥子們一開始覺得17個人運送21個滅火器,太容易了。等他們拎著滅火器搭乘摩托車輕鬆到達4號物資站的時候,全都傻眼了。

近400米全是鬆軟泥土的山路,60度的斜坡,不少地方甚至得四肢著地才能透過。5斤的滅火器一下子變得沉重無比。一個小時後,疲憊不堪的小夥們回到2號物資站,看著張姐沒有一個人說話。但張姐還是給了他們極大的鼓勵,“5—7斤,是一名志願者運送物資的極限。你們還是很厲害,比普通人快了半個小時。”

衝向重慶山火的騎手:

“沒必要知道我的名字”

“縉雲山著火了,作為重慶人,我們怎麼可以袖手旁觀?況且山路難走,現在正是需要摩托車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去現場。”這句話概括了所有摩托車騎手的心聲。

頂著40攝氏度的高溫,顛簸在崎嶇的山林小路上,一個又一個摩托車騎手,把油門擰到底,不顧自身安危,第一時間趕到現場。

來到現場,沒人問他們“你是誰”“你來幹什麼”。他們摩托車不斷的轟鳴聲,回答了一切。他們說:“沒必要知道我的名字。”

只要工作人員拿著喇叭一喊,“誰可以運盒飯”“哪裡有空車”“沙灘車來幾臺”,騎手們便會不約而同地發動車輛,按一聲喇叭,扯開嗓子吼上一聲,“這裡!”不管火勢有多兇猛,摩托車騎手們載著物資就往山上衝,碾過碎石子,開上陡山坡,揚起厚塵土。在北碚的山火現場,摩托車轟鳴聲幾乎從未間斷。

“我是歇馬人,我不來誰來?!”“我是‘重慶崽兒’,我不來誰來?!”這些騎手有的是專業路試員,有的是摩托車愛好者,有的是外賣員,有的是剛成年的學生。他們雖然來自四面八方,素不相識,卻都覺得自己比任何人更有理由站出來。

他們用行動展現了重慶是“摩都”,更是一座不會被困難打倒的英雄之城。雖說英雄不問出處,但是這次山火讓大家看到了,英雄也有出處。這些英雄不分男女,不分老少,不分地域,都聚集在一個叫“重慶”的地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