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足球

不簡單,不簡單!原來永昌地名是這麼來的

  • 由 澎湃新聞客戶端 發表于 足球
  • 2022-09-20
簡介原來永昌地名是這麼來的》

大圈指的是什麼

原創 永昌縣融媒體中心 盛世永昌

地名是人類在生產、生活和社會交往中逐步產生的,每個地名背後都有他深邃的歷史緣由!

不簡單,不簡單!原來永昌地名是這麼來的

首先我們聊一聊“永昌”這個地名的歷史緣由!永昌,這個地名可是皇帝賜予的!據《元史始祖本紀》記載:元世祖忽必烈建國之初,由於蒙元統治者屬北方少數民族,徙水草而牧,早期不注重經營和修築城池,佔領中原後,模仿漢民族修築管理城池,設立行政建制。至元九年(1272年),奉命闊端王三子只必帖木兒擇地重築“新城”,設定行政建制,統領河西各地。帖木兒來到這裡,看到北海子水草豐茂,且位居金山(武當山)之陽,東抵涼州府,西接山丹州,南通青海藏區,北斥蒙古草原,是營建城池的絕佳之地,於是在這裡修建了“新城”,元世祖忽必烈賜該城名為“永昌府”,在這裡設定了“永昌路”(“路”為元朝的行政區名,相當於現在的“市”);明洪武十五年(1382),變永昌路為永昌衛;清雍正三年(1725),改永昌衛為永昌縣。因此,“永昌”縣名是元世祖忽必烈所賜。

不簡單,不簡單!原來永昌地名是這麼來的

不簡單,不簡單!原來永昌地名是這麼來的

第二,我們聊一聊一個地名的基本構成。一個地名,通常有專名和通名二部分組成。專名指區別於同類地名的專一稱謂,通名指反映一定特徵的類屬稱謂。譬如永昌縣、城關鎮、寧遠堡、韓家峽、金川東等地名中的“永昌、城關、寧遠、韓家、金川”等詞為專名,“縣、鎮、堡、峽、東”為通名。

不簡單,不簡單!原來永昌地名是這麼來的

不簡單,不簡單!原來永昌地名是這麼來的

第三,我們聊一聊永昌地名中通名的幾種型別:

一是以“墩”為通名的地名緣由。永昌地處河西走廊“蜂腰”地帶,歷代為兵家駐防要地,漢、唐、明、清都築有烽墩(烽火臺),後來這些烽墩名便成為了地名,如黑水墩、九條嶺墩、八個墩、腦兒墩等。

不簡單,不簡單!原來永昌地名是這麼來的

不簡單,不簡單!原來永昌地名是這麼來的

二是以“堡”“寨”為通名的地名緣由。明朝初年,元朝殘餘勢力侵擾西北,明王朝一邊在河西築邊牆(長城)修城池鞏固邊疆,一邊發動民間築堡修寨、聯防自衛。明洪武年間,修築了大量的“堡”和“寨”,後來這些“堡”和“寨”大部分成為地名至今。如:河西堡、水泉堡、朱王堡、青山堡和姚家寨、陳家寨、杜家寨等。

不簡單,不簡單!原來永昌地名是這麼來的

不簡單,不簡單!原來永昌地名是這麼來的

三是以“莊”為通名的地名緣由。河西走廊有史以來最普遍的民居便是“莊子”。清末明初,這裡匪盜四起,一些富戶人家為了保護家財,修築莊牆,以防盜賊,這些深莊大院,後來便成了一個村落的地名。譬如在明清時期永昌的四大名“莊”:毛家莊、趙定莊、劉可莊(劉克莊)、趙興莊(現不復存在)便是當時大戶人家的民居,現在除趙興莊外,其他三個以地名繼續延用至今;還有比如後來逐漸發展起來的大戶,根據其建莊園的規模大小和先後順序,演變成後來的曹家大莊、李家小莊、喇嘛莊,陳新莊、董新莊等。“莊”是永昌最多的地名。

不簡單,不簡單!原來永昌地名是這麼來的

不簡單,不簡單!原來永昌地名是這麼來的

四是以“壩”“溝”為通名的地名。永昌的水系灌溉,經過歷代的奮鬥,到明代中期基本趨於穩定。大體分為西大河、東大河、金川河三大流域和清河片區。西大河(原名大河口)流域主要有“五壩一溝”;東大河(原名轉澗河)流域主要有“九壩三溝”;清河片區主要有三壩四溝;金川河流域主要有“五壩”,康熙十二年至乾隆三年,雙灣農民利用金川河水耕種,開始築壩修渠,當時修建的這些水渠大者稱壩,小者稱溝。後來將三大流域及清河區域的壩和溝演變為地名。如:金川河、河南壩、流通壩、頭壩、六壩、九壩,趙家溝、岳家溝、陳家溝、尚家溝、花家溝、新溝、舊溝等。

不簡單,不簡單!原來永昌地名是這麼來的

不簡單,不簡單!原來永昌地名是這麼來的

五是以“磨”為通名的地名。石磨在永昌歷史上,家家戶戶離不開它,直到上世紀70年代才逐漸被鋼磨代替,在漫長的石磨時代,留下了石磨的足跡,後來演變為地名,如:水磨關、雙磨街等。

不簡單,不簡單!原來永昌地名是這麼來的

不簡單,不簡單!原來永昌地名是這麼來的

六是以“井”和“圈”為通名的地名。永昌地區在公元前二十世紀就有了畜牧業,發展牛、羊、馬、駱駝等牲畜,牧民們在草場上修築牧圈,後來把這些牧圈演變成地名,如小井子、上圈、大圈、馬蓮井等。

不簡單,不簡單!原來永昌地名是這麼來的

不簡單,不簡單!原來永昌地名是這麼來的

七是以“寺”和“廟”為通名的地名。永昌的佛教和道教在歷史上比較興盛,唐代興佛、明清興道,幾乎村村有廟宇。永昌歷史上有名的有晉代雲莊寺、北周瑞相寺和唐代金川寺等。至清末明初,宗教開始衰落,留下的寺廟為數不多,這些寺廟後來極少數演變成了地名,如:梅家寺、雲莊寺、聖容寺等。

不簡單,不簡單!原來永昌地名是這麼來的

不簡單,不簡單!原來永昌地名是這麼來的

不簡單,不簡單!原來永昌地名是這麼來的

第四,我們聊一聊永昌地名中專名的幾種型別:

一是以地形地貌為專名的地名。永昌地形複雜、山巒起伏、溝壑縱橫,多樣的地貌產生了多樣的地名。如:河灘、沙窩、埡腰、西大坂、壕北、下隘門等。

不簡單,不簡單!原來永昌地名是這麼來的

不簡單,不簡單!原來永昌地名是這麼來的

二是以植物為專名的地名。永昌有豐富的植物資源,以植物為專名的有杏樹莊、大黃山、麻黃溝、大柳溝等。

不簡單,不簡單!原來永昌地名是這麼來的

三是以動物為專名的地名。如:騸馬墩、青羊嶺、野狐溝、鴛鴦池等。

不簡單,不簡單!原來永昌地名是這麼來的

不簡單,不簡單!原來永昌地名是這麼來的

四是以姓氏為專名的地名。在永昌歷史上,漢、明等朝代,異地大批兵民(姓氏較多)移居永昌,移民屯田、駐軍屯田,修莊園、挖水渠,安居永昌,後來以他們的姓氏為專名演變成了許多地名,如:張北莊、王南莊、岳家莊子、孟家大灣、勾家西莊等100多處地名,這些姓氏地名有的起於西漢時期,距今有2000多年曆史,大多從明朝開始,至今已有500多年曆史,最短的起於清末民初,也有100多年曆史。

不簡單,不簡單!原來永昌地名是這麼來的

不簡單,不簡單!原來永昌地名是這麼來的

五是以少數民族語種為專名的地名。永昌自古都是民族雜居的地方,在發展中也留下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的印跡。

不簡單,不簡單!原來永昌地名是這麼來的

如:祁連山,匈奴稱“天”為“祁連”,“祁連山”即“天山”。

不簡單,不簡單!原來永昌地名是這麼來的

不簡單,不簡單!原來永昌地名是這麼來的

焉支山,“焉支”即“胭脂”,匈奴婦女用以塗面,也同“閼氏”,匈奴皇后號,故稱此山為焉支山,後又名大黃山。

不簡單,不簡單!原來永昌地名是這麼來的

腦兒都山,匈奴稱“水”為“腦兒”,意為出水的山,後變為腦兒墩,是西大河來水的主要源頭。

毛卜喇,蒙語意為苦澀的泉水。

不簡單,不簡單!原來永昌地名是這麼來的

者來寨,“者來”蒙語為街巷。

鄂博掌:指藏、蒙民插旗祭神的石堆,又叫“敖包”,後沿用成地名鄂博掌、鄂博溝等。

這些地名足以證明永昌是一個多民族融合的地方。

最後,我們聊一聊永昌地名的演變:

隨著科學的發展和歷史的變遷,歷史上形成的一些地名大多已消逝,特別是有關寺廟的地名消逝最多,其次是以“墩”和“烽”為地名的,還有一部分地名雖未消逝,但隨著歷史的發展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換,如:

不簡單,不簡單!原來永昌地名是這麼來的

西大河的鸞鳥、平羌、腦兒都,在明代前後叫鸞鳥山、平羌山、腦兒都山;到了清光緒年間,叫做鸞鳥口、平羌口、腦兒都口,到了民國時期又叫鸞鳥溝、平羌溝、腦兒都溝,原因在這裡暫不做贅述。

不簡單,不簡單!原來永昌地名是這麼來的

東河原來的永豐堡演變為頭壩,宣德堡演變為六壩,清溪堡演變為八壩;真景堡演變為東寨,校尉營演變為西校等。

西河的焉支山演變為大黃山,紅山咀演變為紅山窯,王秀堡變演為王信堡,照田演變為兆田,屯興堡演變為通訊堡,劉可莊演變為劉克莊。

清河的流遷溝演變為流泉溝,湯呂堡演變為湯寧堡,花家溝演變為華家溝等。

不簡單,不簡單!原來永昌地名是這麼來的

不簡單,不簡單!原來永昌地名是這麼來的

同時,還有一些老地名派生出的新地名,如“雲川”派生出的雲川鎮、雲川書院、雲川路等;“金川”派生出的金川河、金川峽、金川區、金川公司等。

總之,地名的產生與演變與一個地方的歷史、地理、民俗等方面息息相關。永昌的地名就是在永昌的社會歷史、自然環境、民族風俗等特定條件下產生和演變的。可以說,地名就是一個地方史的活化石,也是永昌珍貴的文化遺產,倍加珍惜這些文化遺產是我們的責任。

(特別說明:本文內容大多來源為《永昌文史資料》,還有個別走訪獲取,定有不妥之處,敬請斧正)

通訊員:陳興祥

原標題:《不簡單,不簡單!原來永昌地名是這麼來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