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足球

古琴在歷代高士間的千古傳承,三千年華夏正聲彰顯不屈計程車人氣質

  • 由 坊間五千年 發表于 足球
  • 2022-08-27
簡介承自中原與南宋的《古岡遺譜》嶺南古琴藝術興於明代,其中陳獻章(廣東新會人)、鄺海雪(廣東南海人)等都是明朝時著名的嶺南琴人,他們的著作中處處透露著對唐宋古韻的讚美,人們據此推測,他們必是受到過《古崗遺譜》的重大影響

陳石星有後人嗎

坊間五千年:來自四鄰八坊、涵蓋上下五千年的奇談史趣及文化話題

“琴棋書畫、詩書禮樂“,這些都是我國最有代表性的國風元素之一;作為古代高雅藝術之首的古琴,自其誕生之始便有著上通天人、下貫陰陽的高貴氣質。

“堯彈琴,神降其室”(《神人暢》)、“舜彈五絃之琴,歌南風之詩而天下治”(《尚書》),在遠古時期,只有堯舜這樣的高德聖人才有資格撫琴與上天對話,此後,“士無故不撤琴瑟”,古琴就成了高潔、有德士人的象徵。

古琴在歷代高士間的千古傳承,三千年華夏正聲彰顯不屈計程車人氣質

據《史記》所載,古琴在堯舜時期就已出現;又據考古實物來看,2016年曾在湖北郭家廟出土過西周時期的琴瑟,距今2700年,因此古琴瑟韻曾在華夏大地上奏響過三千年是有歷史依據的。

伯牙與子期的“高山流水遇知音”早已傳誦千古,孔子也曾學琴於師襄,司馬相如撫“綠綺“、蔡邕斫“焦尾”……

遍閱史著,能跟古琴聯絡到一起的全是清一色高人雅士。正如我們無法想象李逵這樣的粗莽大漢會靜坐聽琴一樣,古琴這樣的雅緻器件也從不會跟奸詐小人為伍,因而跟古琴有關的歷史,基本上就是歷史上的“高士傳”了!

古琴在歷代高士間的千古傳承,三千年華夏正聲彰顯不屈計程車人氣質

高士頌俠士,“聶政刺韓”與《廣陵散》的故事

《史記卷86·刺客列傳》和《戰國策》都敘述過“聶政刺韓”的故事:

戰國時期,韓國大臣嚴仲子與韓相韓傀不和,於是嚴仲子以諸侯卿相身份、不遠千里前去齊國拜會勇士聶政,希望聶政能為其刺殺韓傀(字俠累)。初始時,聶政考慮到要贍養母親,故拒絕了嚴仲子的厚禮相請;及到他母親去世、安頓好後事後,他就跑去跟嚴仲子說:“將為知己者用,我不能辜負了先生的禮遇!”

隨後,聶政隻身赴韓宮,“直入,上階刺殺俠累,左右大亂“,在司馬遷筆下,聶政刺韓傀乾淨利落、簡直有如探囊取物般。完成刺殺後,聶政為免連累嚴仲子,自己先是剜眼割面、然後剖腹自殺,最後被棄屍街頭,無一人認得他是誰。

聶政的姐姐聶榮聽聞有刺客殺了韓傀,馬上就想到這是弟弟所為,趕過去後發現果然是弟弟的屍身,於是抱屍痛哭、哀慟而死。

古琴在歷代高士間的千古傳承,三千年華夏正聲彰顯不屈計程車人氣質

該刺殺行為在當時是熱門事件,最後嚴仲子因“知人能得士”、聶政因“士為知己者死”、聶榮因烈女形象而名揚天下,可見時人均認為這是一樁英雄義舉、而不是什麼“恐怖分子行為”。包括司馬遷在內的後世高士們均對此事持褒賞態度,東漢的蔡邕還特意將這故事加工為《聶政刺韓王曲》(見蔡邕所著的《琴操》),這就是《廣陵散》的前身。

在《聶政刺韓王曲》中,聶政刺韓傀變成了刺韓王,他本人也成了技藝高超的琴師。

因聶父為韓王鑄劍、沒能及時交付被韓王所殺。聶政立志為父報仇,長大後,就憑藉聲名遠播的琴藝被韓王召入宮內,趁為韓王鼓琴的便利,聶政從琴中抽出藏劍殺了韓王。蔡邕的這改編顯然是借鑑了“荊軻刺秦”,在他心中,聶政就是如荊軻一般的勇士、高士!

古琴在歷代高士間的千古傳承,三千年華夏正聲彰顯不屈計程車人氣質

蔡邕是東漢名士、也是有明文記錄的最早斫琴家。東漢末年世風日下社會混亂,他借聶政這俠士之名去為古琴正聲(實為“為道德正聲”),聶政鼓琴“觀者成行,馬牛止聽”的高超境界與他刺韓王的壯舉就成了相映相成的寫照,屬於典型的“高士頌俠士”之舉了。

嵇康赴刑感懷“廣陵散絕”,然而氣節不屈、《廣陵散》亦沒有絕

真正的《廣陵散》是“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在蔡邕的基礎上加工而成,《晉書》載:“嵇康嘗遊會稽,宿華陽亭,引琴而彈”,琴聲引來了一位自稱古人的神級琴師跟他談論音律、最後傳了《廣陵散》給他,同時要求他“誓不傳人”。

嵇康為人“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鍾會評)、絕不附庸世是俗雅,因此得罪了司馬昭招致殺身之禍。在臨刑前,嵇康“神氣不變,索琴彈之,奏《廣陵散》”,曲終後,嵇康嘆然說“《廣陵散》於今絕矣!”,隨後引頸受戮。

古琴在歷代高士間的千古傳承,三千年華夏正聲彰顯不屈計程車人氣質

嵇康“廣陵散絕”

當時有三千太學生上書請願“止殺”,可是民間力量何能左右得了帝王的殺氣呢?從此,《廣陵散》就成了浩然不屈之氣的同義詞:前有聶政、後有嵇康,重聽此曲不知這兩人的話,正屬典型的“牛嚼牡丹”也!

但嵇康死後,《廣陵散》並沒有絕(否則今日我們聽的該曲從何而來呢)。原來在嵇康多次撫琴之時,他的外甥袁孝己曾暗中偷學得三十三拍,在聽得嵇康最後一次鼓琴後,袁孝己凝神回想續出最後八拍,終成今日《廣陵散》的四十一拍全曲。

梁羽生在武俠小說《廣陵劍》中也以“廣陵散絕琴絃斷”為終曲,借主角陳石星的死去感懷浩然正氣的沒落,與嵇康之死帶來的慨然同是如此。

隋唐宮中都曾收錄了《廣陵散》,唐亡後直至高宗建炎年間才自民間重入宮中,最後被朱元璋的兒子朱權記錄到《神奇秘譜》上,故而得以保留至今。

古琴在歷代高士間的千古傳承,三千年華夏正聲彰顯不屈計程車人氣質

《神奇秘譜》對“廣陵散”的傳留意義巨大

魏晉琴韻縈繞至唐宋,《古岡遺譜》重拾華夏遺風

《廣陵散》能自魏晉唐宋傳至明代無疑是幸運的,因為自唐末戰禍四起,再經過近半個世紀的五代十國戰亂時期後,宮廷雅樂已大受挫傷。

到了北宋時期,古琴藝術雖然繼續興盛,但崛起的卻是民間曲目、傳統的宮廷雅樂已備受冷落。南宋音樂家姜夔曾多次向朝廷上《大樂議》希望重振雅樂古風,可惜一直未獲朝廷重視。

1279年宋亡時,宋室中僅存的傳自唐宋期間的古琴譜也大多遺失了,殘留新會民間的殘譜被後人重新整理彙編後,成了《古岡遺譜》(新會古稱岡州,故名)。

《古岡遺譜》今已無法可考,人們只能自清代“嶺南琴派”創始人黃景星(廣東新會人,卒於1842年)的《悟雪山房琴譜》中探知究竟,因為該琴譜明確指出了“竊取先君子手抄《古崗遺譜》一帙”而成。

古琴在歷代高士間的千古傳承,三千年華夏正聲彰顯不屈計程車人氣質

承自中原與南宋的《古岡遺譜》

嶺南古琴藝術興於明代,其中陳獻章(廣東新會人)、鄺海雪(廣東南海人)等都是明朝時著名的嶺南琴人,他們的著作中處處透露著對唐宋古韻的讚美,人們據此推測,他們必是受到過《古崗遺譜》的重大影響。

明武宗朱厚照曾收藏有制自唐武德二年的名琴“綠綺臺”,該琴自誕生之初就一直伴隨著魏晉以來的古音,明末時頗得嵇康之風的鄺海雪得到了這琴,最後,鄺海雪也在1850年清兵攻入廣州時,在琴聲中從容就義,重現了昔日嵇康一般的歷史迴響。

陳獻章為嶺南儒學大家,鄺海雪同為嵇康般的高風亮節之士,如此華夏遺風能傳於明代的嶺南,唯《古岡遺譜》能擔此使命了!

古琴在歷代高士間的千古傳承,三千年華夏正聲彰顯不屈計程車人氣質

“綠綺臺”曾傳至東莞可園,為東莞非遺文化之一

清代士人凝聚漢風,古琴派別達致歷史全盛

在清代之前,古琴尚未形成明確的“琴派”;清兵入關後,高潔琴人們自發抱琴而歌、借唐宋古韻來表達自己的緬懷之意,由於地域與心態的不同,相同曲目在各地均形成了獨特的風格,這就是“琴派”。

據古琴界的共識,明末到清代時已有“虞山派、廣陵派、諸城派、燕山派、蜀山派、嶺南派”等各大琴派,各地琴師們均以自己的獨特風格演繹著同樣的華夏正聲,

如果將古今歷代琴師們的名字羅列一起,伯牙、師曠……蔡文姬、諸葛亮……嵇康、阮籍……蘇軾、郭楚望……絕對就是我國曆代的高士典範人物大全。清代是我國曆時最長的非漢人統治王朝,古琴派別在這時期達致歷史全盛,正是士人們集體展現民族氣節的一種行為,無論是載道還是言志,一切都可以“盡在一曲中”。

古琴在歷代高士間的千古傳承,三千年華夏正聲彰顯不屈計程車人氣質

高山流水覓知音

除嶺南琴派源自宋朝《古岡遺譜》之外,虞山、廣陵等派別多源自明代的皇家樂官,儘管派系源流迥異,但古琴共有的“雋永、清雅”之風卻不曾變改。

一臺西式鋼琴可以演奏古典、爵士、流行等多種曲風,但古琴永遠只有一種正音,那就是稱之為“天籟”的華夏古韻;你試試用古琴彈奏”老鼠愛大米“看看?我隔著網路都能將破拖鞋砸過去呢!

作為華夏傳承千古的古典藝術文化,古琴受到了歷代高潔名士們的共同呵護,迄今尚存世三千多首古曲、琴譜一百多本;而且在今天,古琴研習者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要多得多,“世界文化遺產”和“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豈能沒有它呢?

如果說有一種來自遠古的聲音能從堯舜時代雋響至今,那絕對唯有古琴質樸爾雅的音色了!

“坊間五千年”將堅持內容100%原創(部分圖片來源網路,若存疑義聯絡即刪),持續為大家輸出選題豐富的原創文章。本號文字均親自碼出,觀點為個人見解,絕無任何對映行為,歡迎訂閱轉發及評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