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足球

老照片,從輪渡到黃河特大橋,看烏達城市變遷

  • 由 每日烏達 發表于 足球
  • 2022-08-13
簡介時間到了一九八五年的秋天,聽說原來的渡口的渡輪停運,由內蒙航運管理處架設的烏海黃河戰備浮箱橋建成通車,橋位距上游黃河鐵橋約一百五十米處,與烏達巴音賽東街相連,這座浮箱橋的架設,對海勃灣、烏達兩區之間的交通往來和烏海市的經濟建設起到了重要作用

達烏達嘎什麼意思

渡口 渡船 浮橋 公路橋

作者 楊明德

老照片,從輪渡到黃河特大橋,看烏達城市變遷

我是改革開放之初的七九年來到烏達的,四十多年來,我親眼目睹了烏達四十年的變化、變遷及發展。每當我自駕車行駛在烏海湖大橋、11O國道烏海特大橋和京藏高速海南區黃河大橋上,作為一個老烏達人,對我曾經經歷過烏達到海勃灣的黃河渡口的變遷變化,由渡船、浮橋、大橋的通行三步曲,那種自豪感油然而生,並感慨萬千。回首曾經的過去,感嘆四十年的變化叫人興奮和懷念。

八零年的春天,我當時二十幾歲,是愛好文學的熱血青年,習作過幾篇短篇小說。礦一中的張慶老師和我要好,對我說:“我認識《烏海潮》的主編喬澍聲老師,我們倆找他去。”一天上午,我倆在新區坐上紅皮公交車,經過烏達蔬菜農場,來到黃河邊上,公交車離河邊四、五十米遠便停在寬闊的黃河灘上,全體下車,望著對岸駛來的拖輪和駁船,人們蜂擁衝向河邊,河邊已有人和車在等侯。

河邊上,乍暖還寒,風裹挾著灘塗上的沙粒,打在人臉上,感覺生痛,我不時揉搓著臉和耳朵。遠看拖輪“突突”地冒著黑煙,拖著寬大的駁船駛來,由於水流浪急,拖輪幾度試靠對應的棧道都未成功,終於成功靠岸,人們不等駁船停穩和等對岸來的人車下船,便爭先踏上駁船,等對岸來的人車下駁船後,然後汽車三輪車雜夾著衝上駁船,就這樣駛離河岸,張慶老師望著河中心打旋的急浪說:“原來並沒有這輪渡,只是在七六年烏海建市以後才開通的,去海勃灣才方便多了,原先人們過河,冬天要踏冰,夏天靠一天三趟的火車,過河辦點事真不方便,”經過近半小時多的折騰,到達河對岸,幾個回合,駁船才對應棧道,公交車已在對岸等候,下船來坐上公交車,我留心東岸不大的停車場,有一溜幾間磚瓦房,門口掛著渡口管委會的牌子,和一大片用樹枝圍成的菜地,菜地裡有青菜和玉米顆,並充滿著綠色。有不少沙棗樹分佈在灘塗的溝坎邊上和土坡邊上。河東岸是河水長久衝涮的臺地,有幾丈高,光禿禿的,什麼也不長,幾根黑色電杆被電話線拽著延伸向遠方。到了海勃灣,遺憾的是沒見著喬老師,將我的作品交給熟人讓轉交給喬老師,我倆便返回烏達。

這年深秋,有一天,張慶老師急匆匆來到我家告訴我:“喬老師來信了,說了對你小說的修改意見,準備在《烏海潮》上發表,哪一天我倆再去一趟。”第二天我倆相約再去海勃灣。

老照片,從輪渡到黃河特大橋,看烏達城市變遷

第二天一大早,我倆坐公交車趕到河邊,我看到這次的渡輪輕易的便對準棧道停靠,原來駁船的頭頂多了一條鋼絲繩的扯拽,這鋼絲繩從對岸的臺地的制高點上延伸到河西岸並拉拽上地錨,這辦法還真有效,駁船一次性便能與棧道對接,方便多了。由於當時的通訊不發達,電話都不好打,雖一河之隔,人們來回聯絡還多靠寫信的方式,遺憾的是這次又沒見到喬老師,說是出差了,後來聽說《烏海潮》停刊了,來信說等待復刊後再發表。我後來便放棄了我的文學夢,踏上個體戶的艱難歷程,來回奔走於烏達石嘴山之間。

難忘一九八四年的初冬,我和愛人從石嘴山坐貨運火車的尾車回烏達,列車經過三道坎車站並未停車,直到黃白茨火車站才停車,我倆趕緊下車,好在車站不遠便是黃河渡口。來到渡口已是夕陽西下時分,滿天的火燒雲佈滿天際,落日的餘輝灑在河面上,灑在甘德爾山上,河面上有零星的冰塊飄過,相互追趕著流向北方。偶有一兩個想渡河的散客俳徊在岸邊,期盼著有一絲半絲希望渡河的轉機存在。聽渡口管委會的人說開始流凌了,渡輪已停擺,正當我倆踟躕著不知所措時,一輛吉普車嘎然停在渡口,下來的正是岳父的好友胡伯伯,見是我倆就招呼我倆上車,這時我倆好象遇上了救星,心存感激,這胡伯當時是烏達車輛監理站站長,吉普車把我們送到黃河鐵橋橋頭,胡伯與守橋站士交涉,於是三人徒步從鐵橋上過來,這時月亮已出現在甘德爾山山頂,灑下漫天月色。

老照片,從輪渡到黃河特大橋,看烏達城市變遷

時間到了一九八五年的秋天,聽說原來的渡口的渡輪停運,由內蒙航運管理處架設的烏海黃河戰備浮箱橋建成通車,橋位距上游黃河鐵橋約一百五十米處,與烏達巴音賽東街相連,這座浮箱橋的架設,對海勃灣、烏達兩區之間的交通往來和烏海市的經濟建設起到了重要作用,這對當時的兩岸三地人是最大的福址,由此坐公交車能直達海勃灣了,人們再也不用有下車轉換輪渡的煩惱。但是到了冬季流凌與冰封期又是一大難題,烏海人太渴望有一座不分冬夏,不分晝夜的公路大橋了。

老照片,從輪渡到黃河特大橋,看烏達城市變遷

時間到了一九八六年五月,烏海人翹首以待的烏海黃河公路大橋正式開工建設,工期兩年零三個月,於八八年八月建成通車。大橋橫跨東西,天塹變通途,把烏達與海勃灣連線得更加緊密,結束了兩岸人民望河興嘆的歷史,從此烏達的渡口、渡船、浮橋也完成了各自的歷史使命。

老照片,從輪渡到黃河特大橋,看烏達城市變遷

老照片,從輪渡到黃河特大橋,看烏達城市變遷

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烏海湖大壩的成功攔截蓄水,烏海形成一百一十八平方公里的水面,有十八個杭州西湖和六個寧夏沙湖面積大小,在十幾公里的河面上凌空飛架起三座現代化設計的六車道黃河公路特大橋和一座鐵路大橋,通行了二十八年的原黃河大橋又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聳立在烏海湖的湖心,如今的烏海湖半湖碧水半湖沙,溼地如茵,是鷗鷺的家園,橋上車流如織,橋下游船穿梭,一派太平盛世的祥和景向。

由於新橋的落成通車,舊橋光榮退役,給烏海人留下美好的記憶和深厚的感情。感恩大橋,感恩浮橋,感恩舊日輪渡,它們功不可沒,留下永恆。留下的是傳說和歷史。感概之餘賦詩記之。

補充資料:

一、包蘭鐵路橋

烏海發現煤炭資源後,為支援包鋼建設,1958年建起了包蘭鐵路橋,它對烏海煤炭資源的外運起到至關重要作用。橋樑兩端有部隊崗樓,那裡戰士日夜值守。部隊營房在橋樑西側,當時屬於烏達市,橋樑東側是一個農場,屬於海勃灣市。

老照片,從輪渡到黃河特大橋,看烏達城市變遷

老照片,從輪渡到黃河特大橋,看烏達城市變遷

二、渡口

40多年前,為方便烏達、海勃灣兩地的人員及車輛往來,我市在距離三道坎鐵路大橋下游兩公里的黃河岸畔建設了一個渡口,成立了黃河渡口管理所,以渡輪為介,湊夠人數便出發。從那時起,許多烏海人的歷程中增添了一段擺渡的印記。

老照片,從輪渡到黃河特大橋,看烏達城市變遷

老照片,從輪渡到黃河特大橋,看烏達城市變遷

老照片,從輪渡到黃河特大橋,看烏達城市變遷

三、浮橋

除了渡輪,烏達地區還有浮橋——用浮箱代替橋墩,浮箱上鋪木板便成橋。這個橋有嚴格的時間界限,只能在夏天用,冬天就被撤了。

老照片,從輪渡到黃河特大橋,看烏達城市變遷

老照片,從輪渡到黃河特大橋,看烏達城市變遷

四、烏達黃河公路大橋

烏達黃河大橋最早修建於1986年5月,1988年9月通車,全長531米。當時的烏達黃河公路大橋為110國道上控制性工程,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實現了烏達與海勃灣的真正相連,兩岸無障礙的互通。

2017年1月7日,烏達黃河公路大橋淹沒退役。

老照片,從輪渡到黃河特大橋,看烏達城市變遷

老照片,從輪渡到黃河特大橋,看烏達城市變遷

老照片,從輪渡到黃河特大橋,看烏達城市變遷

五、烏海湖大橋

烏海湖大橋2016年11月29日正式通車,是連線黃河兩岸的大型城市橋樑,是國內首座懸澆大挑臂展翅矮塔斜拉橋。

老照片,從輪渡到黃河特大橋,看烏達城市變遷

老照片,從輪渡到黃河特大橋,看烏達城市變遷

六、國道110線烏海黃河特大橋

國道110線烏海黃河特大橋是連線黃河兩岸的一座大型公路橋樑,工程於2013年4月開工建設。該橋主橋為三跨雙塔中央雙索麵混凝土部分斜拉橋,是國內同類結構中跨徑最大的黃河橋。今年8月15日,歷經5年時間建設,國道110線烏海黃河特大橋成功合龍。待大橋通車時,將縮短海南區、海勃灣區至烏達區之間的距離,市民出行更便捷。

老照片,從輪渡到黃河特大橋,看烏達城市變遷

老照片,從輪渡到黃河特大橋,看烏達城市變遷

老照片,從輪渡到黃河特大橋,看烏達城市變遷

圖片來自於白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