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足球

他走過三個地方談了兩場戀愛,終於在死時做了一回自己

  • 由 八卦娛妹 發表于 足球
  • 2022-08-13
簡介於連的一生大多是在是在維利耶爾、貝桑松和巴黎三個地方度過:維利耶爾,那是他出生成長的地方以及與德·瑞那夫人產生情感的地方

於連與瑞那夫人在一起了嗎

他走過三個地方談了兩場戀愛,終於在死時做了一回自己

於連沒有成為世界的主人,卻終於做了一回自己的主人。

1.

《紅與黑》是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之作,是19世紀歐洲文學史中第一部批判現實主義傑作。作為法國現實主義作家司湯達的長篇代表作,《紅與黑》自1830年問世以來,深受無數讀者的喜愛,而書中主人公“於連”也成為奮鬥的野心家的代名詞。

在整個閱讀過程中,可以明顯的感受到書中的主角不論是於連,還是德·瑞那夫人,還是瑪特爾都充滿著矛盾與不安,這種矛盾不僅有人物性格上的原因,更大一部分還是因為主角們自身行為和現實的教條衝突而產生的。整本書的情節就像是書的名字《紅與黑》一樣,充滿了服從與對立,充滿了矜持和驕傲,充滿了虛偽和真誠,充滿了膽怯與義勇……而正是作者刻畫的這些矛盾體使得每個主角個性鮮明,有血有肉,即使是反派和底層的小市民,也是那麼的生動形象。

他走過三個地方談了兩場戀愛,終於在死時做了一回自己

整篇小說圍繞男主人公於連的一生而開展,如果說要用一句話來概括於連的一生遭遇,那麼“三個地方兩場戀愛以及一次死亡”是我能想到的最簡單明瞭的詞語了。三個地方和兩場戀愛是於連生前的活動軌跡,而一次死亡則是他命運的最終歸宿。

於連的一生大多是在是在維利耶爾、貝桑松和巴黎三個地方度過:維利耶爾,那是他出生成長的地方以及與德·瑞那夫人產生情感的地方;貝桑松,那是在他與德·瑞那夫人事情暴露之後逃離躲避的地方;巴黎,那是他躋身上流社會並與瑪特爾互相折磨的地方。最終,於連死在了他最初逃離的維利耶爾。

2.

於連的第一段戀情是在維利耶爾上演,那個時候的於連只是底層一位據木匠眾多兒子中的一個,因其常常拿著書本而不願意做力氣活被自己的父親以及兄弟嫌棄。一次機緣巧合,會拉丁語的於連被舉薦到市長德·瑞那當家庭教師。德·瑞那夫人原以為於連和其他人一樣是滿面汙垢的鄉下佬,然而在見到於連之後卻驚訝於連文秀白皙的臉龐和溫柔可人的大眼睛。

在做家庭教師的這段時間裡德·瑞那夫人和於連的接觸漸漸多了起來,兩人之間的開始有種說不清都不明的關係。在這場戀愛裡,於連最初只是把德·瑞那夫人當成自己向上爬的工具,就像他自己所說的:

“我應該再進一步,務必要在這個女人身上達到目的才好。如果我以後發了財,有人恥笑我當家庭教師低賤,我就讓大家瞭解,是愛情使我接受這位置的”

。可以說一開始於連向德·瑞那夫人示愛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野心和佔有慾,而德·瑞那夫人卻是真真切切以為自己戀愛了,於連是愛自己的。因此,在事情暴露之後,德·瑞那夫人一方面為自己的行為感到自責,另一方面又安排好於連前往貝桑松躲避。

在貝桑松的這段時間,神學院的虛偽使得當時作為大教主的彼拉院長深受擠兌。因此,當彼拉院長辭職時,彼拉神父將成績較好的於連推薦給了巴黎一位侯爵。在巴黎侯爵王府裡,於連為侯爵抄寫稿件和公文,聰慧過人的於連將事情辦理的令侯爵十分滿意,深受侯爵的喜愛。在巴黎這段期間,於連真實的感受了上流社會常態,他的第二段戀情也由此展開。

3.

於連和瑪特爾的戀情始於“兒戲”終於“鬧劇”。雖然於連躋身於侯爵府中,當時他認為這個地方充滿了虛偽和蔑視。他認為前來侯爵府的賓客沒有一個看得起他,都認為他只是侯爵身邊的一個小小秘書,據木匠的兒子。而侯爵的女兒瑪特爾體態勻稱、面容姣好,有著一雙非常漂亮的閃閃發亮的大眼睛,身邊常聚一群身世顯赫的追求者。因此,雖然於連並不喜歡生性高傲的瑪特爾,但一想到“她卻能夠把社會上的好地位帶給她丈夫”,於連就開始特意和瑪特爾套近乎。而另一邊的瑪特爾雖然也瞧不起出生卑微的於連,但一想到

“我敢於戀愛一個社會地位離我那樣遙遠的人,已算是偉大和勇敢了”

,就覺得這段感情應該是蕩氣迴腸。於是,各自懷著小心思的兩個人開始走到了一起,互相折磨。

4.

在於連和瑪特爾準備衝破世俗觀念準備結婚時,備受脅迫的德·瑞那夫人寫信給侯爵告發了她和於連之前的關係。惱羞成怒的於連連夜趕回維利耶爾刺殺德·瑞那夫人,最後德·瑞那夫人沒有殺死,而於連卻被判處死刑……當然,最後德·瑞那夫人沒有苟活,在於連死後的第三天,她也與世長眠了。

其實,在最後的陪審團階段,若於連沒有說出

“我決不是被我的同階級的人審判,我在陪審官的席上,沒有看見一個富有的農民,而只是些令人氣憤的資產階級的人”

這樣的話來激怒資產階級的陪審團,依靠瑪特爾之前就已經打點好的關係,於連是完全可以被釋放的。然而,此時的於連已經不想求饒了,即使德·瑞那夫人已和他重歸於好。

5

.

解脫

於連死時只有23歲,當年十八九歲的他在維利耶爾最崇拜的就是拿破崙將軍。他認為拿破崙

“由一個既卑微又窮困的下級軍官,只靠他身佩的長劍,便做了世界上的主人”

,因此,他希望自己能像拿破崙一樣做世界的主人,可謂是充滿了額野心。然而當拿破崙經過滑鐵盧戰敗後、於連又親眼看到四十歲的神父拿著三倍多餘拿破崙收入,他這時候又希望能透過教士這個職業來獲得榮華富貴,他暗下決心

“寧願受宗教的制裁,也要達到令美人羨慕的境界”

因此,為了成功,他常常幹著和自己思想不一致的行為:

他沒有宗教信仰,卻把《聖經》倒背如流;他明明憎恨貴族階級,卻多次進入上層階級為他們做事;他認為上流社會的人們都是虛偽和傲慢的,可他用一副熱烈與虔誠的面孔對待他們;他不喜歡瑪特爾,可還與她有了孩子……

這樣充滿矛盾的於連終於在死時使自己的行為和思想達到了統一:我厭惡資產階級的人,要想求他們投自己一票,我情願死。最終的於連沒能成為世界的主人,終於做了一回自己的主人。

他走過三個地方談了兩場戀愛,終於在死時做了一回自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