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足球

古代農村社會中迴圈的時間:秋冬

  • 由 歷史真鑑 發表于 足球
  • 2022-08-11
簡介秋收夏季的熱鬧只是收穫氣氛的序曲,真正屬於收割的季節是偶帶寒意的秋季,大多數的作物都必須在冬天來臨以前成熟,正是採收的時節

訖止時間是什麼意思

雖說秋天是肅殺的季節,在秋天初造訪的農曆七月初,還是沒辦法清楚的感受出那股節令變換的氣息。在華北地區有時候秋老虎一來,那樣暑熱直讓人有置身夏季的錯覺;然而在這過程間,早晨也漸漸的帶有一絲些微的寒意,如此才令人恍悟到秋天的到來。

古代農村社會中迴圈的時間:秋冬

秋收

夏季的熱鬧只是收穫氣氛的序曲,真正屬於收割的季節是偶帶寒意的秋季,大多數的作物都必須在冬天來臨以前成熟,正是採收的時節。因為他們正引領望著秋天的到來,又是另一個要收割的時刻。今年春天才下種黍、粟、稻之類的穀物,這時已漸漸呈現一片金黃,等待著農人抓取最恰當的時機收割。

古代農村社會中迴圈的時間:秋冬

收割時機的拿捏雖然大多取決於經驗,但也往往參考占候的資訊。占候的方法雖多來自迷信,卻也是農民當時唯一可以依賴的預測方式,見《四時纂要·七月》:

佔雷雨:七日大雨,糴倍貴;小雨,大貴。

佔氣:立秋日坤卦用事,日晡時西南有赤黃雲如群羊者,坤氣至,宜粟。

佔風:立秋日風從艮來,瑴貴,貴在四十五日中;從震來,歲多瘟疫,草木更榮;坤來,年豐;兌來,秋雨。

依據各種天候的預測,決定了農民是否提早收割。雖然提早收割並非理想的結果,卻也是避免天災損害的必要手段。在決定收割時機的當下,便要開始以“如盜寇之至”般的速度進行採收,以免受到預期的災害損失。在麥粟收割之後,正好趕上冬小麥下種的最佳時機,《齊民要術》便這麼記載“小麥宜下田。八月上戊社前為上時,下戊前為下時。”可見這是在較不肥沃的土地上種植的作物。

古代農村社會中迴圈的時間:秋冬

至於為何強調必須在戊時下種,有其實務上的理由,並非只是一昧的追隨習慣與迷信。韓鄂便指出:

上戊前為上時, 種者一畝用子一升半。中戊前為中時, 一畝 二升 ; 下戊前為下時 , 一畝二升半。此月初相爭十日, 而用種便相違如此,力田者,得不務及時?

當然,這並不是隨手播種就能了事的工作,仍舊需要一番辛勤的整地方能下種,“種大小麥,逐種者佳。”必須慢慢的隨著犁具推進挖穴種植後掩蓋,所費的勞力可謂相當不少。

古代農村社會中迴圈的時間:秋冬

若是有種冬小麥的田地,收割的當下已實時種下豆類作物肥田,雖然豆類作物生長力都很強,卻也不能夠就此忽視。此見於《四時纂要》的記載:

凡美田之法,綠豆為上,小豆、胡麻次之。悉皆五、六月概(既聲,稠密之意)種,七、八月犁掩殺(遮蓋)之,為春谷田,則畝收十石,其美與蠶矢、熟糞同。

農民對這些豆類作物並不僅止下種了事,豆類作物成長期大多不長,賈思勰便引用《陰陽雜書》的說法:“小豆生於李。六十日秀,秀後六十日成。”也就是說在小豆剛準備結果時便立刻以土壤覆蓋掩殺,藉由其本身豐富的養分作為施肥的替代品。上述的這些豆類並非只能提供美田,他們通常也有很高的食用價值,本身就是標準的作物。大、小豆不僅其種子可吃,連葉子也是如此。只是如此一來,便間接失去了肥田的功用。

古代農村社會中迴圈的時間:秋冬

豆類

賈思勰更是嚴加告誡:

大豆、小豆不可盡治也。古所以不盡治者,豆生布葉,豆有膏,盡治之,則傷膏,傷則不成。

表明了豆類作物的高度食用價值。“膏”意指葉子中的汁液,若是一味的濫採致使“膏”流失過度,果實失去了營養的來源,便不會有良好的收成。當然,若只是要美田,則不必強求不傷膏。在簡單的採收後便可直接用土覆蓋,等待來年春天種粟麥之類價值較高的作物。同樣的說法,也散見於《四時纂要》的敘述之中,唯較為零散,難以一一列舉。

古代農村社會中迴圈的時間:秋冬

耕織圖

無論如何,大部分的農事延續到秋收大致上便可以暫告一段落,等待著農民的是一場狂歡的豐年祭,也就是所謂的秋社。在這當中,以慶祝今年豐收的方式感謝土地神的保佑,也期望來年能夠有個好年。之後,農民們便要忙著將今年的收穫稍加備藏,以準備度過即將到來的冬天。此時,政府也會鼓勵人民“趣民收斂,務畜菜,多積聚,乃勸種麥,毋或失時。其有失時,行罪無疑。”

這一年農作的繁忙,到此時可以暫告一段落,但這並不代表農民是閒暇的。秋收後,得以免賦役計程車人自然可以享受一下的悠閒。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這份悠閒農民卻是無緣享受,政府這時安排了一堆工作給他們,毫不客氣的壓榨剩餘的勞力:

是月也,農乃登谷,天子嘗新,先薦寢廟。命百官始收斂。完堤防,謹壅塞,以備水潦。修宮室,壞牆垣,補城郭。

古代農村社會中迴圈的時間:秋冬

當然,役使民力必須有所限度,過度的人民勞力雖可享受到一時的逸樂,卻非王朝長治久安之道。唐代規定一年勞役不能超過二十天。

凡丁,歲役二旬,若不役,則收其庸,每日三尺。有事而加役者,旬有五日免其調,三旬則租調俱免。通正役,並不過五十日。

倘若政府能有所節制,農民的負擔一般而言不致太沈重,反正“縱有重差科,有錢不怕你。”只要能夠有豐厚的收穫,直接以庸代役即可。實際上的情況如何,卻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古代農村社會中迴圈的時間:秋冬

唐代農民

從孟秋八月開始,有時已經可以感受到天氣中的寒意了,家中的婦女又要開始準備換季了,這時韓鄂建議“浣故衣,制新衣,作夾衣,以備始涼。”較富裕的家庭當然負擔的起新衣的費用,一般的家庭也只能將四月時收好的冬衣再拿出來稍作清潔,以備突然襲來的寒冷。

很快的,流通的地氣會被即將來臨的寒氣所凝滯,“天氣上騰,地氣下降,天地不通,閉塞而成冬。”一年當中最後一個節令即將來臨。

秋令肅殺的氣氛,進入冬令之後,被寒冷的氣候襯托出一股蒼茫。雖然秋收以後大部分的農事已經告一段落,這並不代表今年就此休工。在往常的“秋收”後,“冬藏”依舊是一個必須經歷的階段。

古代農村社會中迴圈的時間:秋冬

為了來年的豐收,土地的整治仍舊十分重要。秋末下種的小豆這時已經成熟,在收成後,和大豆一樣要以“殺之”。尤其在下雪之後,縱使冷得難受,還要在田地上壓實積雪,來年這些雪水融化時,便成了滋潤土地的最佳良方。“輒以藺之,掩地雪,勿使從風飛去;後雪,復藺之。則立春保澤,凍蟲死,來年宜稼。”種冬小麥的田地同樣怠惰不得,一樣要將雪壓實於地面,這樣一來,春天雪水一融便可即刻供給土壤中麥種水分,使的小麥更加耐旱,收成的量也較佳。

古代農村社會中迴圈的時間:秋冬

菜田這時也是荒廢不得,常見的葵、蔓菁、蔥、韭、蒜、薤…等之類的作物,這時仍須照顧。如唐詩中常見的美味秋葵,也可以在冬季下種。

九月收菜後即耕,至十月半,令得三遍。每耕即勞。。。十月末,地將凍,漫散子,唯穊為佳。畝用子六升。散訖,即再勞。有雪,勿令從風飛去,勞雪令地保澤,葉又不蟲。

同樣的要付出心力,方能有得收穫。

古代農村社會中迴圈的時間:秋冬

而冬天對於婦女而言,難得的閒暇更是織布的好時刻。《漢書》記載:

冬,民既入,婦人同巷,相從夜績,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必相從者,所以省費燎火,同巧拙而合習俗也。

既可以聚在一起取暖,閒話家常,又能增加工作效率,或織冬衣,或為來年的租調作準備,展現出鄉里間一片和樂氣氛。

冬令的尾聲,一般家庭都張羅著過年,其間更不能夠忽略農具的保養與修護,來年的春耕可不能缺少這些得力幫手,韓鄂也這麼建議

造農器:收連加 、犁 、耬 、磨 、鏵 、鑿 、鋤 、鐮 、刀 、斧 ,向春人忙,宜先備之。

不知不覺的,冬令到了盡頭,一年也進入尾聲。在期待新的一年當中,也寄望著來年也是豐收的一年。來年的春天,新的迴圈又即將開始。

參考文獻:

《農書》

《中國經濟史研究》

《唐代江南農業的發展》

《漢書》

《齊民要術》

《唐月令注》

《禮記集解》

《舊唐書》

《王梵志詩校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