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足球

為什麼孩子越溝通越不聽話?很多家庭墮入的“育兒陷阱”

  • 由 阿瓜阿果 發表于 足球
  • 2022-08-07
簡介父母們也可以“以過來人的好意,給孩子建議”記得前幾天,女兒要穿羊毛裙子,大家可能知道,南方的氣溫已經到了差不多30度,短袖短褲已經被穿上了街頭

我墜入蠻荒荊棘的陷阱是什麼歌

在一個玩具店,一對母女在買玩具,小女孩選了一個芭比娃娃,孩子的媽媽說:“那個不好玩!你還不如買……”

小女孩說:“我喜歡芭比,我要給她梳頭髮和編頭髮!”

孩子的媽媽又說:“你家裡不是有個布娃娃可以這樣?”

“頭髮的顏色不一樣啊,這個是金色的!”

“什麼顏色的頭髮都是頭髮呀……你買這個就是浪費錢!”

母女倆爭論不斷,說到最後,小女孩“哇”一聲大哭起來。

為什麼孩子越溝通越不聽話?很多家庭墮入的“育兒陷阱”

雖然每對父母都可以限制孩子選擇什麼玩具,可是會否對孩子過於苛求呢?有時父母也需要適當聽取孩子的說法,如果經常連小事兒都否定的話,想必會給親子溝通和養育帶來一些問題。

研究:孩子反感父母哪方面的“否定”?

美國加州大學有一項研究,研究者邀請了一群4-7歲的小朋友到了實驗室,這群小朋友被分成兩組,並開始進行“過家家遊戲”(角色扮演)。

第一組小朋友扮演“父母”,第二組小朋友扮演“經常被父母否定和制止的孩子”,並且在遊戲中,第二組孩子還有兩種不同的被父母否定的情形。其中第一種,是涉及道德規範的,例如撒謊、偷竊、打人;第二種,是涉及一般的行為,例如孩子穿什麼衣服,跟什麼小朋友玩耍,玩具要如何玩等等。

為什麼孩子越溝通越不聽話?很多家庭墮入的“育兒陷阱”

角色扮演遊戲結束後,全部孩子被要求對“被父母否定和制止的孩子”的未來行為進行預測。預測結果表明,孩子們對兩種“否定”也是不同的:

第一種,當“父母”習慣否定孩子道德規範方面的行為,孩子們不僅認同,還預測“被否定的孩子會很快樂”;

第二種,當“父母”習慣否定孩子的一般行為,孩子們趨向於不認同,還預測“被否定的孩子會不聽話,也不快樂”等。

簡言之,

孩子們會樂意接受父母在道德規範方面的否定,例如當他們撒謊後被父母批評,孩子們是樂意接受的;當父母習慣在一般行為方面否定孩子,會輕易地招來孩子的反感,孩子們也會變得不快樂。

以此看來,如果父母事事亂否定,看來與無知相差無幾了吧?

父母們對孩子規則的建立原則:建議“管大不管小”

1、道德規則方面

父母們在給孩子建立規則時,可以把道德規則視為不能觸碰的“紅線”。

為什麼孩子越溝通越不聽話?很多家庭墮入的“育兒陷阱”

從兒童心理發展的特點來說,3-6歲的孩子開始依賴成人對他的評價,也非常在意這種評價。

這時小朋友的行為主要是被外在的反饋控制的,不是內在的動機。

所以,爸媽們從這階段開始,幫孩子建立道德規範會比在大齡容易些。當父母給孩子建立了基本的道德規則,並以此作為孩子行為的“紅線”後,當孩子的行為與此相悖,他也能很快地糾正自己的行為,讓自己的行為與道德規則相符。

如何讓道德規則成為孩子心中的“紅線”呢?除了父母經常強調——被列為“紅線”的規則永遠不可觸犯,當孩子觸碰了,還可以對孩子進行非暴力的懲罰措施,幫助孩子牢記腦中,並融進行為習慣中。

2、其他的一般行為方面

建議在“有限的範圍內”,儘量讓孩子們選擇。

為什麼孩子越溝通越不聽話?很多家庭墮入的“育兒陷阱”

假設我們以本文開頭的故事為例,如果家長要送孩子玩具做禮物,一般還是讓孩子自己選擇吧。但有時孩子選擇的玩具可能會超出父母能支付的金額,又或者孩子有亂買玩具的習慣,建議父母們可以“限定玩具的數量和總金額”,其餘的選擇,就讓孩子自己決定吧。簡言之,在“有限的範圍內”,讓孩子選擇。舉個例子,小朋友生日當天,你可以讓孩子選擇100元以內的玩具。

父母們也可以“以過來人的好意,給孩子建議”

記得前幾天,女兒要穿羊毛裙子,大家可能知道,南方的氣溫已經到了差不多30度,短袖短褲已經被穿上了街頭。可是女兒堅持一定要穿她那條黃色的羊毛裙子。

我對女兒說:“媽媽小時候也很喜歡穿裙子呀。記得有一年冬天,鄰居阿姨送我一條夏天的小裙子,紅色的花紋,就像書上畫的一樣,漂亮極了。可是我穿上了單薄的小裙子出門,一出門就感覺刺骨的冷。在門外玩了10多分鐘,我就開始流鼻涕,當天晚上還發燒……”

女兒一本正經地問:“媽媽,那我會發燒嗎?”

“太熱了會流汗,溫度過高還可能會中暑。不過你可以穿著在家裡試一試看,先不要出門,你如果還是覺得不熱,那麼就可以穿著出門。”

女兒聽從了我的建議穿上了,在客廳走了一會就開始流汗。“太熱了,媽媽,我還是換了吧。”她小臉蛋紅紅地跟我說。

為什麼孩子越溝通越不聽話?很多家庭墮入的“育兒陷阱”

跟小朋友溝通時,不要第一反應就是“否定”,因為否定,常常能引起孩子下意識的反抗。正如

Glenn Geher在《今日心理學》期刊說,習慣說“No”的父母,無視孩子的感受,最終傷害孩子的自信心。

如果你以“我的小時候故事”,往往能讓孩子找到“同感”,幫助他們進行自我判斷。

難怪人們常常說,

管得太緊,孩子會“窒息”;管得太鬆,孩子會“上天”;不鬆不緊,就像放羊吃草,羊兒吃得飽,又不會失去自由……

關鍵字:道德規則、行為習慣、親子溝通、育兒方法、早期教育

幼兒說,作者為幼兒心理科普作家黃杏貞,已出版書籍《心理諮詢師媽媽的科學育兒法》(獲國家部級優秀出版物獎)。學習幼兒心理研究和知識,分享科學、實用、有價值的育兒心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