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足球

卡勒德·胡賽尼《追風箏的人》:人性的陰暗和光明都在這裡

  • 由 蕉櫻說 發表于 足球
  • 2022-08-06
簡介少年哈桑和阿米爾故事大概《追風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賽尼(Khaled Hosseini)的第一部小說,也是第一部由阿富汗裔作家,創作的英文小說

卡勒德胡賽尼有孩子嗎

《追風箏的人》於2003年出版,連續兩年位列《紐約時報》暢銷書榜首,美國銷量超過700萬冊,全球銷量超過2000萬冊,已經被翻譯成42種語言。

2008年,電影《追風箏的人》,榮獲第65屆美國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卡勒德·胡賽尼《追風箏的人》:人性的陰暗和光明都在這裡

少年哈桑和阿米爾

故事大概

《追風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賽尼(Khaled Hosseini)的第一部小說,也是第一部由阿富汗裔作家,創作的英文小說。

小說講述了兩個阿富汗少年關於友誼、親情、背叛、救贖的故事,表達了對戰爭的控訴、對阿富汗種族問題和宗教問題的深刻反映,收穫了評論界廣泛好評,同時在阿富汗國內,引起了巨大爭議。

卡勒德·胡賽尼《追風箏的人》:人性的陰暗和光明都在這裡

卡勒德·胡賽尼

作者其人

《追風箏的人》是我早些年聽過的暢銷之作。

時至今日,有幸閱讀。

作家卡勒德·胡賽尼於1965年生於阿富汗。15歲,他跟隨外交官父親,從阿富汗移民到美國。

他是醫生也是作家。34歲開始文學創作,38歲寫出長篇小說《追風箏的人》。

2007年12月,根據《追風箏的人》改編的同名電影上映。作為群眾演員,卡勒德·胡賽尼在結尾出現一個鏡頭。英氣瀟灑的卡勒德·胡賽尼直逼男明星。參演說明了,他對這部作品的重視。

卡勒德·胡賽尼《追風箏的人》:人性的陰暗和光明都在這裡

少年哈桑和阿米爾

人性的黑暗和光明都在這

作品《追風箏的人》以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到2001年的阿富汗為背景,以兩個男孩阿米爾和哈桑的成長為線索,內容包括了種族歧視,外族入侵,戰爭的殘酷,戰後的混亂,以及國家重建,民心凝聚的艱難。

阿米爾和哈桑都是阿富汗人。

大家眼中,阿米爾和他的父親是普什圖人,哈桑和他的父親阿里是哈扎拉人。普什圖人是高貴的象徵。哈扎拉人卻被貼上了卑賤的標籤。

哈桑是阿米爾的傭人。

兩人吃同一女人的奶水長大,經常一起玩耍,有著深厚的情誼。但是,他們也被種族歧視和階層壓迫,裹挾著前進。

卡勒德·胡賽尼《追風箏的人》:人性的陰暗和光明都在這裡

少年哈桑

哈桑對阿米爾無比忠誠。

但是在哈桑追到風箏,堅持要把阿米爾截斷的藍色風箏拿回,被普什圖人阿塞夫強暴,阿米爾落荒而逃。

哈桑清楚阿米爾的逃跑,但是他無怨無悔,仍然為主人服務。

但是對阿米爾來說,天地失色,一切變了。他無法和哈桑回到從前。

對哈桑的愧疚,對自己的痛恨,煎熬著阿米爾。再次目睹哈桑對阿塞夫的委屈應付,阿米爾用陷害的方式,逼迫哈桑離開。

隨著阿富汗戰爭的爆發,阿米爾隨父親前往美國,遠離了困擾他的噩夢。

卡勒德·胡賽尼《追風箏的人》:人性的陰暗和光明都在這裡

阿米爾的父親

但是父親故人拉辛汗的來信,促使阿米爾前往,告別了多年的阿富汗。

拉辛汗講出內情。原來,哈桑是阿米爾同父異母的弟弟。

當年,阿米爾的父親強姦了哈桑的母親,也就是僕人阿里的妻子。但是,阿里默不作聲地撫養哈桑長大,依然忠實地服務主人。

離開阿米爾家的哈桑,後來還是接受了拉辛汗的請求,返回阿米爾曾經的家,為離開多年的主人,守護家園,最後死在了侵佔房屋的塔利班手下。

阿米爾返回阿富汗,前往被塔利班控制的巴基斯坦,是為尋找哈桑的兒子索拉博。

此時,哈桑一家只剩索拉博。在孤兒院,索拉博被一個塔利班壞蛋帶走,淪為對方的玩物。

結果自稱是塔利班的人,竟然是曾經強姦過哈桑的阿塞夫。

卡勒德·胡賽尼《追風箏的人》:人性的陰暗和光明都在這裡

少年阿米爾

好人和壞人沒有分界線?

阿塞夫的父母,是阿米爾父親的客人。阿米爾過生日,阿塞夫一家受邀在列。

阿塞夫的母親是德國人。阿塞夫最崇拜希特勒,他的思想非常反動,是反人性的,不把人當人,尤其種族歧視根深蒂固。

在阿塞夫看來,別的普什圖人和自己一樣,優越感冒泡,也歧視哈扎拉人。哈扎拉人是為他們服務,供他們取樂的低賤人種。

阿米爾和他的父親也是普什圖人,不可能例外,阿米爾比自己好不了多少。

卡勒德·胡賽尼《追風箏的人》:人性的陰暗和光明都在這裡

哈桑和養父阿里

阿米爾和普什圖人聚餐時,從不邀請哈桑加入。在沒有其他選擇時,才和哈桑一起玩耍。

事實上,阿米爾在哈桑被強暴時悄然離開,阿米爾的父親強姦了阿里的妻子,才有了哈桑。

父親是施暴者。自己是懦弱的。他們是作惡者和變相的“幫兇”。

雖然阿塞夫不知道實情,但是他的話落在阿米爾心裡,就是一把利劍。

似乎阿米爾和他的父親,也是普什圖人中的混蛋,和阿塞夫沒分別。

卡勒德·胡賽尼《追風箏的人》:人性的陰暗和光明都在這裡

索拉博和阿塞夫

可是,好人和壞人有區別。

壞人是一根腸子黑到底,從來不反思、不悔改,不瞭解人性,更不知道善良和憐憫是什麼。

甚至,在自己遭受欺辱後,恃強凌弱,把痛苦加在其他人身上。阿塞夫就是如此。

好人瞭解人類的痛苦,明白羞恥和反省,清楚救贖是通向好人的唯一途徑。

阿米爾的父親在施暴之後,以阿里兒子的名義,收留了哈桑。他對哈桑的愛,沒有減少半分。

卡勒德·胡賽尼《追風箏的人》:人性的陰暗和光明都在這裡

阿米爾父親臨終前

記得哈桑的生日,為哈桑修補兔唇,給哈桑安慰。分別多年後,對哈桑牽腸掛肚。

阿米爾父親受大家尊重和愛戴,不僅因為他的強勢為人,更因為他的廣施善行:開福利院,給很多孤兒一個家;濟人利物,借錢給窮人;在自己可能遇害的情況下,阻止暴徒欺侮陌生婦女等。

阿米爾的父親,在犯下罪行之後,身體力行完成了個人救贖。

阿米爾應拉辛汗要求,前往巴基斯坦,歷經千難萬險,被阿塞夫打到千瘡百孔,成功解救了索拉博。阿米爾的靈魂也得到了救贖。

卡勒德·胡賽尼《追風箏的人》:人性的陰暗和光明都在這裡

少年阿米爾和哈桑

哈桑是理想,阿米爾也是。

哈桑始終不清楚自己的真實身份,不是哈扎拉人,而是阿米爾父親的兒子,普什圖人。

但是,以哈扎拉人的身份,哈桑始終秉持僕人的身份,愛護主人,從不仗著主人寵愛,生出更多貪念:和阿米爾爭鋒相對,甚至因為阿米爾的不作為,報復阿米爾。

對阿塞夫,哈桑就更是忍氣吞聲,彷彿仇恨已經消失。

哈桑要活下去,似乎只能接受命運的不公和殘酷。

然而,在大環境無法改觀的情況下,也只能如此。哈桑知道憑一己之力,向爪牙傍身的阿塞夫尋仇,只能是雞蛋碰石頭。

卡勒德·胡賽尼《追風箏的人》:人性的陰暗和光明都在這裡

阿米爾和索拉博

像是苟延殘喘,然而只有這樣才能保住性命,以及生命的意義。這是最現實的選擇。

在哈桑給阿米爾的最後一封信,可以發現,哈桑對自己處境和應對的認知。

當活著、親情、愛情和友情,只能選擇其一,誰都知道,選擇活著才能擁有其他。為了其他,也只能選擇活著。

比起暴力和仇恨,他更在意那些積極向上,給人希望的東西。

即使命運再多不公,快樂也只能在親情、愛情和友情中尋找。只有紮根現實,理想才能開花結果。

卡勒德·胡賽尼《追風箏的人》:人性的陰暗和光明都在這裡

影片中成年哈桑的鏡頭很少

如果我反抗,那個狗雜碎肯定會給我一顆子彈,並洋洋自得。那麼我的索拉博該怎麼辦?街頭巷尾已經滿是飢腸轆轆的孤兒,每天我都會感謝安拉,讓我還活著,不是因為我怕死,而是為了我的妻子仍有丈夫,我的兒子不致成為孤兒。

我夢到花兒再次在喀布林街頭盛開,音樂再次在茶屋響起,風箏再次在天空飛翔。我夢到有朝一日,你會回到喀布林,重訪這片我們兒時的土地。如果你回來,你會發現有個忠誠的老朋友在等著你。

這是已經結婚生子的哈桑,寫給成年阿米爾信中的兩段話。從這點說,哈桑是直面現實的人,更是心懷理想之人。

阿米爾是現實之人,也是理想之人。

阿米爾懼怕殘暴的阿塞夫。當哈桑受到侵害,阿米爾夾著尾巴逃離,選擇保護自己。

卡勒德·胡賽尼《追風箏的人》:人性的陰暗和光明都在這裡

阿米爾欺騙哈桑,自己不知情

這樣看,阿米爾非常現實。但是,他又非常理想。

從陷害哈桑離開阿米爾家,到阿米爾和父親移民美國,都是阿米爾,對受傷哈桑和懦弱自己的遠離,也是阿米爾沒能滿足,心中理想友情的一潰千里。

哈桑對友情的態度,是為你,千千萬遍。

阿米爾理想中的友情也是,雙方肝膽相照,沒有私心作祟,更沒有危難時刻的迅速逃脫。

卡勒德·胡賽尼《追風箏的人》:人性的陰暗和光明都在這裡

成年阿米爾和他的妻子,以及索拉博

無論阿米爾當時在阿富汗的肝腸寸斷,還是後來身在美國,懷念哈桑的深刻歉疚,都是他對自己的救贖,而不僅僅是他前往巴基斯坦,尋找哈桑兒子索拉博,帶回美國撫養,才算救贖。

生而為人,始終心存善念才可能得到救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