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足球

目前流行的3種教育論調,你覺得哪種最好?

  • 由 文眼看世界 發表于 足球
  • 2022-06-26
簡介杜威分析說,發展論和預備論的區別在於,預備論是重視青年正在準備的實際的和專業的職責,比如,將來要一個什麼工作、拿到什麼樣的高薪等,而發展論要實現的是人類的終極目標,如,黑格爾的“世界精神”,西方神學中的“上帝”,即秩序與完美

杜威是什麼論

美國教育學家杜威對學生的教育問題傾注了一生的精力,最終形成了自己的偉大教育思想,他的教育即生活思想至今依然在被很多教育學界引用和應用,那麼,作為一個頂尖的教育學者,他有哪些核心教育理念和教育貢獻呢?一起來跟隨哲學詩畫來詳細瞭解。

目前流行的3種教育論調,你覺得哪種最好?

教育學家杜威

當下的教育盛行三種目的,分別為:

1,預備論;

2,展開論;

3,官能訓練論。

而杜威主張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沒有外加的其他任何目的。在對這三種教育目的逐條進行辨析的基礎上,他開創性地形成了自己的教育觀點。

目前流行的3種教育論調,你覺得哪種最好?

1,預備論——認為兒童當下的生活本身沒有意義,教育就只是為將來做好準備。

對此,杜威批評說,這種理論讓學生喪失了生活自學的原動力,學生就生活在現在,就活在當下。對於他們,將來就只是將來,看不見,摸不著,缺乏緊迫性和可見性,拋棄了學生自身內在力量。而且這種情況也助長了猶豫不決和拖延,因為未來非常遙遠,眼下的刺激更好玩,誰還顧得上遙遠而不定的未來?

另外,預備論用統一標準來要求兒童,千篇一律的標準怎能兼顧每一個兒童的個性與特長?

為了實現這一目的,很多學校和家長不得不求助於外力。比如,威逼利誘,以快樂為諾言,以痛苦做威脅,更多的是訴諸於懲罰制度。由於學生討厭懲罰,他們又為預備後來包上了一層糖衣,以便哄騙學生,使他們吃這些本不想吃的東西。時下仍然盛行這樣的標語:“吃苦三年,幸福一生”“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現在學習不努力,將來讓你送快遞”等等,都是依靠外力來實現教育的目的。

總結:預備論自以為很成功,自以為為將來做了準備,實際上以上這些正是這種理論最失敗的地方。哲學詩畫認為,教育的主要任務是集中精力,創造各種環境和條件,激發兒童的內驅力,過好現在的生活,讓每一天都過得充實而快樂。每一個當下都過得儘量豐富,儘量有意義。

目前流行的3種教育論調,你覺得哪種最好?

2,展開論——認為成年人的生活本身也沒有意義,只是為了實現人類的終極目的。教育就是讓人類(兒童和成年)潛能向終極目標展開的過程。

杜威分析說,發展論和預備論的區別在於,預備論是重視青年正在準備的實際的和專業的職責,比如,將來要一個什麼工作、拿到什麼樣的高薪等,而發展論要實現的是人類的終極目標,如,黑格爾的“世界精神”,西方神學中的“上帝”,即秩序與完美。

持此觀點者贊成發展,贊成進步,但是,發展和進步都被他們視為一種手段,它本身並沒有什麼意義,只有在向終極目標運動時才有意義。抽象的終極目標控制著一切,我們教育所有的目的都是為了這個終極目標。

西方學者很多信奉基督,他們認為大自然是上帝的恩賜,世間一切都有秩序。教育的目的就是讓兒童在有目的的活動中感受到秩序與完美,從而感受到上帝的真實性。為此,西方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真正意義上的幼兒園,為了讓兒童體認到上帝的“秩序與完美”,還為兒童遊戲設計了一系列上帝的禮物,如球體,立方體,圓錐體等,用經驗中的抽象符號來代替這種終極目標。

而黑格爾認為終極目標就是世界精神或絕對精神。人類的奴隸和封建時期,英雄是世界精神或絕對精神的代言人,至近代,國家的誕生是世界精神或絕對精神自我選擇的結果。一種制度出現,它的對立制度也會必然出現,隨後會出現更好的社會制度,取代當下的社會制度,這就是正——反——合的社會推進。但是,世界精神到底是什麼?黑格爾並沒有清晰加以定義。

黑格爾在他的著作中,只是說國家形式是世界精神或絕對精神選擇的必然結果,個人應該順應社會國家的需求,個人的利益要服從於國家的利益。黑格爾認為,當世界精神完成自我選擇的時候,世界就會完美。所以,教育就是個人的發展和教養對現存制度精神上的恭順同化,教育的本質是順從,而不是改造,因為世界精神和絕對精神會透過自我選擇來完成自我實現。個人如何進步或如何取得巨大成就都不過是為了完善整體的秩序的工具。

對於黑格爾的言論,杜威有一部分是贊同,他說黑格爾的這些思想至少要比盧梭的進步很多,因為盧梭的教育學說總體來說仍出於自然狀態,自然教育強調人要屈從於自然,最好不要人為的加以干預。盧梭說過:上帝創造的一切本來就很完美,一旦出現人為的改造就會有缺陷。實際上正應了那句西方流行的諺語——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

目前流行的3種教育論調,你覺得哪種最好?

3,官能的訓練——主張把心智分開來看,分成觀察、記憶等若干個不同的能力,認為教育就是採用材料來訓練這些功能的過程。

英國經驗主義的代表思想家洛克就非常主張這種觀點,認為教育就是用材料反覆的、分階段的一種訓練。一方面外部世界透過我們被動接受的感覺給我們材料或者知識的內容,另一方面我們的心智有一定數量的現成能力,如注意、觀察、記憶、比較、綜合等整合能力。教育的目的就是練習這些心理官能,使他們成為穩定的習慣,從而獲得自動的技能。這種情況下,老師的這份工作就比較容易:給每一種能力足夠的練習,使學生反覆運用它的注意、觀察、記憶等能力,把許多動作按難易程度分成不同等級,最終一個完整的教學方案。

杜威對此進行了辨析和反駁。他說,首先,生物科學證實了,人類不存在觀察、回憶、思維等假定的原始官能,因為它們不具有智力特徵。它們不是一種能力,而是一種天賦傾向。這種天賦傾向以中樞神經系統中的神經元的原始的聯結為基礎,是生物學的本能。這些天賦能力不分離,也不需要特殊訓練,而是應對環境時引發的協調性自然反應。所以,杜威認為訓練和有選擇的反應是一回事。

從杜威那裡,我們可以得出:人的觀察、回憶、判斷、審美等能力,都是天賦的主動傾向,是有組織地運用某些材料的結果。觀察能力是感覺器官和材料相互作用的一個產物,一個結果。因此,觀察力將隨著所用的材料的變化而變化。所有材料、物件和社會背景的隔離,在當前的教育實踐中都是行不通的。

目前流行的3種教育論調,你覺得哪種最好?

對於以上三種論調,杜威似乎都不很贊同,他汲取了其中的精華,給出了自己教育核心理念和應對的方法。即強調目標導向或結果導向,在運用材料進行心智訓練時,活動與材料要緊密結合。利用當前的種種需要和可能,當前有機體的傾向和當前環境的相互作用,把材料與活動融合為一體,各種能力在人與環境的互動作用中自然產生。強調主動作業,強調練習與材料的整合,強調天賦傾向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在實際的教育過程中要結合孩子的天性與本能,激發他們的內驅力,在促進孩子的全面和諧發展的同時,也兼顧到他們的個性與特長。

而這些極富科學的思想和觀點深深的影響了俄羅斯的蘇霍姆林斯基,不僅如此,杜威的教育思想在歐洲和我國也正以昂揚的姿態改變著很多教育學者和教育工作者,相信在我們家長和學校的共同努力下,未來祖國的花朵將會開的更加燦爛和美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