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足球

藏在硃砂裡的迷人危險

  • 由 澎湃新聞客戶端 發表于 足球
  • 2022-06-15
簡介宋代金箔鐫刻紅漆盤,12-13世紀(圖12),來源:百度百科中國人對於硃砂的使用比古羅馬人整整提前了兩千年,秦漢時期傳入古羅馬,古羅馬人喜歡鮮豔的色彩,許多古羅馬別墅都裝飾著鮮豔的紅色壁畫(圖14)

硃砂是在哪裡長出來的

原創 as center 科學藝術研究中心

藏在硃砂裡的迷人危險

文 WYR

歷史上的每位畫家對色彩都有著極高的敏感性,但無論他/她有多高妙的繪畫技巧和卓越的藝術素養,色彩的呈現都離不開顏料——而顏料的歷史,實則是一部神奇的化學&生物史。顏料的發展與繪畫的發展互惠共生,從最初由畫家自己摸索製作顏料,到畫家與化學家合作調製顏料,直至完全依靠化學家制造顏料,科學的力量逐漸展現。as將用一系列的文章來向大家逐一介紹。本文就從史前洞穴藝術——人類應用的第一批紅色顏料展開。

早在遠古,處於矇昧時期的人類就已會進行一系列的藝術創造。在南非海岸發現的考古遺址Pinnacle Point的13B洞穴內(圖1),古人類學家發現了170,000-40,000 年前,用赭石粉(主含三氧化二鐵Fe2O3)調製成的紅色粘土。

藏在硃砂裡的迷人危險

2011年洞穴挖掘現場(圖1),來源:humanorigin

那時的原始人類已經褪去毛髮,強烈的紫外線會傷害到他們的面板,於是塗滿渾身的赭石泥漿不但用於裝飾還可進行防曬(圖2)。這可能是最早的“人體彩繪”和“防曬霜”!

藏在硃砂裡的迷人危險

南非原始部落狩獵(圖2),來源:Wikipedia

在法國拉斯科(Lascaux,圖3)、肖韋(Chauvet,圖4)和西班牙阿爾塔米拉(Altamira,圖5)洞穴裡,那些繪於公元前15,000-17,000年前的巖畫,更是見證了早期人類在使用色彩上的高超技藝。

藏在硃砂裡的迷人危險

拉斯科(Lascaux)巖畫,公元前15,000-17,000年(圖3),來源:wikipedia

藏在硃砂裡的迷人危險

肖韋(Chauvet)巖畫,公元前15,000-17,000年(圖4),來源:wikipedia

藏在硃砂裡的迷人危險

阿爾塔米拉(Altamira)巖畫,,公元前15,000-17,000年(圖5),來源:wikipedia

所用的黑色顏料來自於木炭,紅色顏料來自於紅赭石,由混有赤鐵礦的粘土組成(圖6)。

藏在硃砂裡的迷人危險

法國魯西永附近的紅赭石懸崖(圖6), 來源:騰訊

在古埃及圖坦卡蒙國王墓中,發現畫家象牙色的調色盤裡,有赭石紅色和其他五種顏色的顏料(圖7)。

藏在硃砂裡的迷人危險

古埃及調色盤,公元前1332-1323年(圖7),來源:wikipedia

對於泥土中紅色鐵礦的運用,在我國原始社會的新石器時代就已極為最普遍。顏色呈土紅色、磚紅色的紅陶是中國最早的陶器品種之一,主要原料是粘土(圖8)。

藏在硃砂裡的迷人危險

龍山文化紅陶鬹(guī),公元前2500-2000年(圖8),來源:百度百科

它的燒製原理是:陶坯入窯焙燒時採用氧化焰氣,使陶胎中的鐵轉化為三價鐵,表面便呈紅色。從最早在河北、江蘇等地出土的文物可得知紅,陶的使用從10000多年前就已開始,主要作飲食器具和盛儲用具,雖然使用頻率逐漸減少,但一直沒有中斷。

經典的正紅色無法從氧化鐵礦物中提取,因為諸如紅赭石一類的紅色來自於泥土,在鮮豔程度上不及日落或血液的紅來得華麗尊貴。在長達數世紀的時間裡,調色盤內的紅色主要來自於鉛的化合物。

在古中國、古埃及、古希臘和古羅馬,人們會先用醋燻來腐蝕鉛,待表面變白後,再在空氣中加熱來製成名為紅鉛(red lead)的顏料,主含四氧化三鉛(Pb3O4)。

在中世紀之前,古羅馬人用紅鉛來繪製一種微型手抄本裝飾畫“minium”(圖9)。今天,“微型”一詞“miniature”的語義其實起源於畫這種微型畫時,填入紅鉛的微小又仔細的動作。

藏在硃砂裡的迷人危險

蘇黎世詩歌選集馬內塞古抄本(Codex Manesse),14世紀(圖9),來源:wikipedia

我國使用人工紅鉛的歷史,從文獻記載推斷,應在戰國前後,出現在漆器和織物上(圖10)。由於製作工藝不成熟等原因,我國的紅鉛極不穩定,有時會變色,所以在國畫界很少使用。

藏在硃砂裡的迷人危險

西漢馬王堆漆器,公元前2世紀(圖10),來源:中國國家地理

硃砂作為顏料的歷史十分悠久,在距今6000多年河姆渡遺址漆碗上便使用了硃砂(圖11)。

藏在硃砂裡的迷人危險

河姆渡文化漆碗,公元前5000-3300年(圖11),來源:百度百科

到了秦漢時期,在一些漆器、陶器、絲織品等器物上常常能夠看到硃砂的身影。人們把水銀與硫磺加熱,來生產這種不透明的紅色色素,它便是漆器中經典的“中國紅” (圖12、13)。

藏在硃砂裡的迷人危險

宋代金箔鐫刻紅漆盤,12-13世紀(圖12),來源:百度百科

中國人對於硃砂的使用比古羅馬人整整提前了兩千年,秦漢時期傳入古羅馬,古羅馬人喜歡鮮豔的色彩,許多古羅馬別墅都裝飾著鮮豔的紅色壁畫(圖14)。

古羅馬人的硃砂來源是西班牙馬德里西南部阿爾馬登附近的汞礦山。由於汞的劇毒性,礦工是奴隸或囚犯,被送到汞礦勞作實際上是判了死刑。

藏在硃砂裡的迷人危險

羅馬別墅臥室壁畫,公元前50年(圖14),來源:wikipedia

一種名為Kermes的紅色染料始於新石器時代,乾燥和碾碎名為Kermes的介殼蟲雌蟲後會得到豔麗的紅色。這種昆蟲原產自地中海地區的Kermes橡樹上,自古以來就被古埃及人、美索不達米亞人、印度人、希臘人、羅馬人和伊朗人用作紅色染料。

Kermes紅在染織絲綢和羊毛時的著色牢固度十分優秀。在14-15世紀,是地中海周邊國家認為“最受尊敬、最皇家”的顏色(圖15)。中世紀後,它被胭脂紅等紅色染料所取代。

藏在硃砂裡的迷人危險

西西里島羅傑二世的加冕披風,1133-1134年(圖15),來源:wikipedia

在中世紀,鉛紅和硃砂色深受人喜愛。但到了文藝復興時期,人們開始追求畫面的真實感,而紅鉛或硃砂等橙調顏料不足以在畫布上描繪深紅的富麗堂皇。

茜草被用來製造最常見的染料,用於給商人和工匠的衣服染色(圖16)。茜草作為染料的使用可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前的印度(圖17)。

藏在硃砂裡的迷人危險

茜草和茜紅染料(圖16),來源:cupidfallsfarm

藏在硃砂裡的迷人危險

印度茜紅印花織品,18世紀(圖17),來源:gazette-drouot

到了16 世紀初,歐洲出現了一種絢麗的新紅色。當西班牙人登陸美洲時,他們發現這裡金銀之外還有另一個寶藏——胭脂蟲,一種寄生在仙人掌植物上的介殼蟲,乾燥碾碎後會呈現華麗的紅色(圖18)。

藏在硃砂裡的迷人危險

胭脂蟲(圖18),來源:mexicodesconocido

藏在硃砂裡的迷人危險

中美洲人從仙人掌上採集胭脂蟲來製作紅色染料,1777 年(圖19),來源:mexicodesconocido

藏在硃砂裡的迷人危險

墨西哥和中美洲阿茲特克人的胭脂蟲染色羽毛頭飾,14-16世紀(圖20),來源:墨西哥國立反壟斷博物館

胭脂紅色被幾乎所有 15 和 16 世紀的偉大畫家所使用,包括倫勃朗、維米爾、魯本斯等等(圖21)。至今仍作為化妝品食品等色素新增。

藏在硃砂裡的迷人危險

倫勃朗,猶太新娘,1665-1669年,新娘的裙子顏色為胭脂紅色(圖21),來源:colourlex

1826 年,法國化學家Pierre-Jean Robiquet發現了有機化合物茜素(

C14H8O4)。

1868 年,德國化學家Carl Graebe和Liebermann研發合成了茜素,並用煤焦油生產它。合成紅比天然染料更便宜、更持久,歐洲種植茜草和從拉丁美洲進口胭脂蟲很快就幾乎完全停止了(圖22)。

藏在硃砂裡的迷人危險

拉圖爾,靜物與菊花,1862年(圖22),來源:eclecticlight

直到20世紀初,一種生動鮮亮的新一代紅顏料才進入人們的視野(圖23)。鎘紅是一種濃郁、溫暖的顏色,是當時的畫家們最喜歡的紅色顏料。金屬鎘(Cd)在1817年被發現後,於1910年,鎘紅色開始作為一種商業顏色被推廣使用,直到今天仍作為廣泛應用的著色劑。

藏在硃砂裡的迷人危險

亨利·馬蒂斯,紅色畫室,1911(圖23),來源:wikipedia

科學為藝術家打開了新的大門。科研工作者、色彩理論專家、顏料製作師,這些默默奉獻的人們,把閃爍著智慧之光的新材料交到藝術家手中。後者用它們去做開拓創新,打破桎梏,推動藝術發展。時代的齒輪還在前行,願這番景象長存。

Reference:

https://www。nationalgallery。org。uk/paintings/edouard-manet-music-in-the-tuileries-gardens

https://colourlex。com/project/raphael-sistine-madonna/

https://blogs。ucl。ac。uk/researchers-in-museums/tag/pigments/

https://www。metmuseum。org/art/collection/search/548518

https://heritagesciencejournal-springeropen-co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