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足球

端午傳說裡的忠孝故事:屈原,伍子胥,以及孔子

  • 由 商學中人 發表于 足球
  • 2022-04-22
簡介今天是端午節,連幼兒園中班的女兒也知道屈原投江的故事,說是一個王后害了屈原,後來屈原跳江自殺了,我們包粽子是為了紀念他,還要帶香囊

屈原投的地方是屈原的老家嗎

端午傳說裡的忠孝故事:屈原,伍子胥,以及孔子

今天是端午節,連幼兒園中班的女兒也知道屈原投江的故事,說是一個王后害了屈原,後來屈原跳江自殺了,我們包粽子是為了紀念他,還要帶香囊。果然是小女孩啊,對故事裡的王后、香囊印象最深。^_^

讀小學的兒子則能根據“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六要素,說出故事大概:

戰國時期,楚國有個大臣叫屈原,因為壞人陷害,他被趕出朝廷在外流放。但他一直很關心楚國和楚王,還寫了很多詩。後來秦國打敗楚國,佔了很多地方,屈原就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自殺。人們包了許多粽子扔到江裡,讓魚不要吃屈原的身體,以後逐漸就有了五月五日吃粽子的端午節習俗。

這也是我們中國人最為熟悉的屈原與端午節的故事。

不過,當爸爸的我又給愛聽故事的孩子們,講了另一個關於端午的傳說:

時間是春秋時期,比屈原要早200多年,地點還是楚國。當時的楚平王殺害了一個姓伍的大臣全家100多人,只有一個叫伍子胥的小兒子逃到了吳國。伍子胥是一個非常有本領的人,他幫助吳王闔閭讓吳國成為最強大的國家,還親自帶兵打敗楚國、攻佔了楚國國都。那時楚平王已經死了,於是伍子胥掘開墳墓挖出楚王的屍體,抽了300鞭子報仇。後來,闔閭的兒子夫差當了吳王,聽信奸臣的讒言害死了伍子胥,在五月五日這天把他的屍體用皮革裹著扔進了錢塘江。

端午傳說裡的忠孝故事:屈原,伍子胥,以及孔子

作為父親,我其實更喜歡伍子胥的這個故事。如果領導對不住你,不必非要像屈原那樣悲苦怨嘆,像伍子胥這樣父兄之仇不共戴天,領他國之兵滅故國不是更快意恩仇嗎?

請注意,兩千多年來,我們一直是讚美伍子胥這種復仇之舉的。尤其春秋時期,諸侯國的“國”不同於如今的“國”,貴族們先“家”後“國”是很正常的。當然,屈原自身也算是楚國王族,“家”與“國”對他而言近於一體,這和伍子胥是不同的。

再如春秋時期的孔子,他也沒有隻守在魯國,而是周遊列國尋找用武之地,甚至還說過“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就是對神州大地失望了,想坐船到海外去找出路。直到晚年,孔夫子才無奈地回到老家著述,按魯迅先生的話說就是“倦遊各國以還,抽出鋼筆來作《春秋》”。

端午傳說裡的忠孝故事:屈原,伍子胥,以及孔子

春秋有三傳,其中《春秋公羊傳》稱“子不復仇,非子也”。《禮記·檀弓》,子夏問於孔子:“居父母之仇,如之何?”夫子曰:“寢苫枕幹,不仕,弗與共天下也!遇諸市朝,不反兵而鬥!”

“父母之仇,不共戴天”的說法就是從孔子這裡來的,可見儒家對“孝”這一觀念的重視。

直到三國時期,還有這樣的故事——曹丕在一次宴會上提了一個問題:“君父各有篤疾,有藥一丸,可救一人,當救君邪,父邪?”君與父都得了重病,只能救其中一人,該救誰?座中的一位名叫邴原的賓客慨然而對:“父也。”

我喜歡這樣的故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