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足球

順德廚師的精神傳承

  • 由 人民融媒體 發表于 足球
  • 2022-04-22
簡介從他們身上幾乎可以總結出一種規律:一個名廚的養成,至少需要幾所“學校”的促成,包括家庭(父母或父輩)、師傅、同行、食客

麥超是什麼

本文轉自:珠江商報

李炯聰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句常被父母用以教育子女的俗語,放到順德名廚們的身上,非常貼切。

因為撰寫《勒流廚師故事》一書,筆者與同事們前後採訪了40多位各有成就的廚師。他們口述個人成長經歷時,常會聽到一些高頻詞,比如:捱得(吃得了苦)、勤力(勤奮)、落足心機(十分用心)。

這些聲名已顯的廚師,多數出生於上世紀60、70年代,50年代或更早的多已隱退江湖,上世紀80、90年代的大多尚在成長沉澱。看似門檻不高的廚師行業,出師門檻不低,出名要求更高。和任何一門手藝活一樣,老師傅從來都是汗水、靈氣和歲月的結合體,要真正成為“廚師裡的藝術家”,談何容易。

譚永強、麥超信、連庚明和吳添權等人聊起學廚,都很難忘記謀生的初衷,起早貪黑的艱苦,以及老師傅的嚴苛。他們的青少年時代,社會經濟逐漸從封閉走向開放,酒樓食店甚至餐飲攤檔就是最好的“學校”,師傅帶徒弟就是最直接的教學方式。與此同時,大時代的新舊交接與風起雲湧,又讓他們的學廚、成長與成名經歷異常豐富厚實。

從他們身上幾乎可以總結出一種規律:一個名廚的養成,至少需要幾所“學校”的促成,包括家庭(父母或父輩)、師傅、同行、食客。

與當今烹飪學校教育方式相比,他們的職業養成往往有一種特殊的前置階段,那便是父輩的引領、環境的促推。

“我做人做菜的標準,首先是從爸爸身上學到的。如果燒鵝不夠靚,他寧願不賣”。在譚永強心裡,人品決定菜品,這是順德美食精神的一種傳承,自小耳濡目染的就是父輩們追求品質的自覺。

這些父輩除了父母,還有酒樓茶樓的師傅。“師傅不會輕易教你東西,要先觀察你是什麼樣的人”,麥超信說。這是他們這代廚師的同感,如果連收拾廚具、廚房衛生這些細節都做不好,師傅看不上你。這也成為名廚們對新生代廚師的職業告誡,其中含有一室不掃何以掃天下的樸素道理。

在廚師之鄉順德,廚德先於廚藝、廚政,品質被視為比烹飪、管理技術更為重要的東西。父母、師傅這樣要求,是主觀推動;同行、食客這樣要求,是客觀動力。德藝雙修,適用於所有的藝術領域,事關人們身體健康與精神愉悅的飲食藝術,更不例外。

當習慣成為文化,文化孕育成氛圍,飲食精神便潛生出傳承力量,代代相延,綿延不絕。

僅從名廚養成之路這一角度作觀察,順德成為世界美食之都並非爆得大名。每一個體的成就,背後隱藏的都是一個地方的生活歷史、地方底蘊、社會氛圍和創造能力。

說到底,美食的精神便是順德精神的生活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