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足球

鑑賞丨用一生追尋觸控不到的光

  • 由 七一網 發表于 足球
  • 2022-04-18
簡介印象派的顛覆性還在於畫家在畫面中留下了憑藉感覺產生的“印象”,觀眾從畫中能夠看到畫家的繪畫姿勢和技法

魯昂教堂系列作品屬於什麼流派

鑑賞丨用一生追尋觸控不到的光

藝術史上著名的“印象派”一詞來自哪裡?答案是法國畫家克勞德·莫奈的名畫《日出·印象》。

被嘲諷的落選者

鑑賞丨用一生追尋觸控不到的光

《阿根廷附近的罌粟花》

1874年,巴黎市中心的一家照相館裡舉行了一次特殊的畫展。畫展的主角是一群被巴黎沙龍展拒之門外的畫家:莫奈、畢沙羅、德加、雷諾阿、塞尚和摩裡索等。由法國政府和美術學院贊助的巴黎沙龍,是法國最具有聲望的藝術展覽,入選就意味著得到官方的認可,繼而得到藝術經紀人和收藏家的追捧,而落選者則可能終生籍籍無名。

在莫奈的倡議下,落選者們以“無名畫家、雕塑家、版畫家協會”的名義舉辦了這次與官方沙龍展相抗衡的群體展,30多位藝術家展出了165件作品。

莫奈的《日出·印象》在這次展覽中首次亮相。他描繪了自己的故鄉勒阿弗爾港口的日出,一輪橘紅色的朝陽從海面升到天空中,霧霾籠罩在行駛的貨輪和搖著船槳的小舟上,畫面的左右兩側是勒布瓦碼頭和施工中的庫爾貝碼頭,紫色的海面上灑下一片橘色的光影。

鑑賞丨用一生追尋觸控不到的光

《花園中的藝術家家庭》

一位名為路易斯·勒羅伊的記者兼評論家看了展覽後在文章中這樣寫道:“莫奈的畫最多不過是一幅素描,幾乎不能算是完成的作品。”他譏諷道:“印象,沒成形的牆紙也比這精美得多!”路易斯·勒羅伊還以《日出·印象》的標題給這群藝術家起了個名字——印象派。他總結道:“如果用黑色和白色塗滿一塊畫布的3/4,用黃色擦拭其餘部分,再隨意散佈一些紅色和藍色的斑點,您就能完成一件印象派作品。”

路易斯·勒羅伊無論如何也想不到,這個原本帶有嘲諷意思的名稱不僅準確地概括了這些藝術家們的藝術特徵,而且“印象派”日後會在世界藝術史上成為一個響亮的名字。

從觸覺原則到視覺原則

鑑賞丨用一生追尋觸控不到的光

《從巴黎聖母院的高地看到的昂蒂布的風景》

如今深受許多人喜愛的印象派在橫空出世時為何會被視為異類?主要原因就在於這些畫家顛覆了古典審美的規則。瑞士美術史學家海因裡希·沃爾夫林對莫奈的“叛逆”作過這樣的總結:這是從“觸覺原則”到“視覺原則”的轉變。

當時被視為主流的沙龍繪畫強調的是構圖嚴謹、線條流暢、造型明確、顏色細膩,這是基於觸覺原則。而視覺原則強調物體和物體之間連成一片,不被線條分割開,讓人感覺無法摸到事物的具體邊界。可是沒有線條和輪廓,觀眾該如何區分不同的物體呢?莫奈給出的答案是顏色。他用不同的顏色來記錄物體在光線下的變化,用色彩本身來認識這個世界。《日出·印象》就打破了線條對色彩的束縛。

鑑賞丨用一生追尋觸控不到的光

《花園裡的卡米耶·莫奈》

法國作家左拉是這樣看待印象主義繪畫的:“如果我在場,就要請評論者站得離畫稍稍遠一點,這樣他就會看到,這些筆觸都活動起來了,人們在談論說笑。”為什麼要站得遠一點看?因為畫家在創作時,把原本該調和的顏色以很小的筆觸並列著畫。觀者只要稍微與畫面保持一點距離,這些小筆觸就會因模糊不清而形成一個統一的色調。

印象派的顛覆性還在於畫家在畫面中留下了憑藉感覺產生的“印象”,觀眾從畫中能夠看到畫家的繪畫姿勢和技法。比如在莫奈的《倫敦查令十字橋》中,人們可以在畫布上清晰地看到莫奈未完成的筆觸;在《日出·印象》中,能夠看到畫面中的流水所使用的線條。正是這種繪畫過程中的憑藉感覺留下的“印象”,成為定義印象派的決定性因素。這在當時徹底打破了人們以往認為的在完成的畫作中,畫家的技巧必須完全隱匿的看法。

莫奈的啟蒙老師布丹曾對他說過:“當你畫畫的時候,往往會有一個最初印象,這個最初印象非常重要。因此,你要非常頑強地保留自己最初對景物的印象。”這句話對莫奈的影響是深遠的,他一生都堅持這樣的信念:“我想在最易消逝的效果前表達我的印象。”

“連拍”每一個瞬間

鑑賞丨用一生追尋觸控不到的光

《睡蓮》

在繪畫的方式上,印象派畫家也顛覆了過去。在印象派誕生之前,繪畫的題材大多是宗教與神話故事,畫家都是在室內進行大尺幅的創作。即使是去戶外寫生,也會回到室內畫畫。印象派畫家開啟了一種全新的工作方式:在戶外創作。這與當時的社會背景密不可分:工業革命後,鐵路和火車日漸發達,人們能夠便捷地出行,而管狀顏料、行動式調色盤和畫架的出現,則使畫家們有條件走出工作室,到戶外去寫生。

鑑賞丨用一生追尋觸控不到的光

莫奈《乾草堆》系列

在戶外創作,沒有想象中那樣浪漫愜意。畫家為了直接記錄下對自然的觀察與感受,下筆必須很快,因為日光時刻在變,他們要與時間賽跑。過去,畫家一般會先拿出速寫本,畫出整幅畫的構圖,再將速寫本上的作品重新畫在畫布上,然後開始上色。一幅畫不可能一次完成,必須循序漸進,一步一步地畫完。但據專家研究估計,莫奈創作《日出·印象》大約只用了4個小時。

莫奈是一位追光者,為了能追上光的變化速度,他甚至創造了一種好比照相機連拍技術的方法:在戶外一次性支上多個畫架,只要光線起了變化,就立即移步到下一個。如此一來,他就能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迅速記錄下光影變化的過程。這一方法決定了莫奈後期作品的一大特點:系列化。在24幅《乾草堆》系列中,他畫了雪後清晨中的乾草堆、落日餘暉下的乾草堆,以及夏天將要結束時早上陽光下的乾草堆。此外,還有14幅《霧中的國會大廈》系列、20多幅《魯昂大教堂》系列等。

鑑賞丨用一生追尋觸控不到的光

睡蓮

光是這些系列作品的主角。為了捕捉轉瞬即逝的效果,莫奈在不同時間、不同的光照條件下作畫。北京大學藝術學院丁寧教授認為,觀眾不難感受到藝術家的苦心所在:光和影本身成了迷人的美。莫奈等印象派畫家與其說是在觀察自然,還不如說是發現一種自然,讓其中的特異魅力得到燦爛的顯現。他的《鳶尾花》就是如此,光與影的五光十色簡直精彩到了極點。

從年輕時就開始到戶外追光的莫奈,長時間暴露在陽光下,這嚴重傷害了他的眼睛。到了晚年,白內障等眼病纏上了他。在幾乎看不到色彩的情況下,他創作了著名的《睡蓮》系列,到達了他的藝術巔峰。

在莫奈之後,後期印象派、野獸派、超現實主義等藝術流派,或多或少都從以莫奈為代表的印象派中吸收過靈感。100多年過去了,莫奈與印象派的影響力仍在繼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