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足球

抗議演變成打砸搶品牌店,是為喬治.弗洛伊德在悲憤?還是狂歡?

  • 由 老徐guitar 發表于 足球
  • 2022-04-01
簡介這就是《烏合之眾》裡說的:群體往往使人變得無意識、不思考的野蠻人,不關心事實,只發洩情緒,只能進行條件反射

智鎖匠是十大品牌的嗎

看著美國發生的騷亂,很顯然馬丁路德金的Dream遠沒有實現。

而為什麼因正義而聚集的抗議行為越來越不可控了呢?

抗議演變成打砸搶品牌店,是為喬治.弗洛伊德在悲憤?還是狂歡?

抗議演變成打砸搶

那些人瘋狂的打砸搶,這還是在為了喬治。弗洛伊德的死而悲憤嗎?不,這更像是狂歡,以集體正義的名義在打劫。這和抗議的初衷已經大大背離了。為什麼會這樣?

這就是《烏合之眾》裡說的:群體往往使人變得無意識、不思考的野蠻人,不關心事實,只發洩情緒,只能進行條件反射。

群情激憤之下幹出不理智的事情,甚至作惡。這裡包含幾種人:

1。本來就是害群之馬,有些人平日裡就是偷雞摸狗,這次可以光明正大。比如美國這次騷亂中有個影片曝出了諷刺一幕:一人剛搶完商鋪抱著東西跑到大街上,另外幾個沒有搶到的,直接就搶他手上的,還互相打了起來。

2。深諳操控群體特性,煽動情緒,引導群體走向,以達到他們的目的。比如在亂港分子中,那些組織、煽動的黃之鋒們以及美國幕後黑手。

3。普通民眾。這類是群體事件中,人數比例最多的。我們在激憤的人群中也很容易變得不理智。

抗議演變成打砸搶品牌店,是為喬治.弗洛伊德在悲憤?還是狂歡?

《烏合之眾》這本書並不算嚴謹,很多結論來源於經驗和觀察,並不算科學的研究方法。,且其中對女性地位有歧視,這也是他所處時代侷限的。

但它精準地描述了群體社會的種種問題,因此極具現實意義。它時刻提醒我們,在這群情洶湧時我們需要時時警惕,不斷反思,保持清醒,理性思考。

他所說的群體有四個特徵,你可以來比對一下,看是不是還很實用:

一、個人是有意識地,而群體是無意識的,作者勒龐認為,人的行為更多是跟著感覺走、情感、,本能、慾望等無意識因素支配。人會因為智力。教育等有意識的部分不一樣,因此個性不同,當一群人聚集在一起,都有的無意識因素就會疊加放大。 群體中的人大腦是麻木的,就像被催眠了一樣,會進入一種迷幻狀態,只能進行條件發射,是無意識因素的奴隸。

抗議演變成打砸搶品牌店,是為喬治.弗洛伊德在悲憤?還是狂歡?

二、群體不關心事實。

群體缺乏理性,而想象力卻非常敏感而強大。任何一個小小的刺激,都能在群體中激發無窮無盡的聯想。正因為如此,在一些群體事件中,很多不實傳言很快就會被傳成謠言。往往是豐富想象力腦補出來的。比如之前的板藍根脫銷、雙黃連脫銷等。

所以對於群體來說,重要的不是事實,而是群體想象中的事實。

抗議演變成打砸搶品牌店,是為喬治.弗洛伊德在悲憤?還是狂歡?

三、群體不接受討論。

對於理性的個人來說,每件事都很複雜,充滿矛盾和不確定性,都可以進行討論。但群體沒有思考能力,無法理解複雜事物,只能把任何事情都簡單化,一件事要麼全對,要麼全錯,非黑即白,沒有中間狀態。一個觀點要麼是絕對整理,要麼是絕對謬誤。一切感情都是簡單而極端的。對於一個道理,要麼全盤接受,要麼一棒子打死,毫無討論餘地。勒龐認為:他們偏執而極端,總要給自己造出一個上帝來崇拜。不接受討論,把所有觀點不合的人都當成敵人。比如當年因為釣魚島的新聞,而後發生集體砸日本車的現象,回頭想想很簡單的道理,日本和中國鬥爭,我們自己老百姓先鬥起來了,能幫國家解決什麼問題嗎?但是置身其中的一些人是不容你去討論。

抗議演變成打砸搶品牌店,是為喬治.弗洛伊德在悲憤?還是狂歡?

四、群體也有“道德”

巴黎發生了一起駭人聽聞的九月慘案。一群店主、鎖匠、泥瓦匠等普通市民聚集在一起,在“愛國主義”鼓動下,在巴黎城內展開大屠殺,在無意識狂熱氛圍中,這些普通市民喪失了理性。認為自己的屠殺不是犯罪,而是子光榮的在履行愛國主義任務。殺人後還前往政府領賞。

抗議演變成打砸搶品牌店,是為喬治.弗洛伊德在悲憤?還是狂歡?

在殺人的同時,這群體卻又表現出了高尚的道德。比如在凌遲犯人時,遵循“女士優先”的原則,把最好的觀看座位讓給了女士。在屠殺完受害者後,他們把屍體的錢包和鑽石擺在桌上,分文未動,以示正義。從短期來看,群體可能表現出道德,但這道德和罪惡一樣,都源於群體極端而偏執的情感。並且都是無意識的。

勒龐的觀點是偏向於激憤,甚至充滿偏見。但他所說的群體現象是不是還很常見。

群體具有強大性,群體又無名無姓,可以不負責任,所以也就容易做出不理性的行為。

喜歡思考社會群體問題的朋友,《烏合之眾》是一定要讀的。

我是老徐,一起交流觀點,思維碰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