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足球

幾經沉澱的四川水稻,未來發展方向是什麼?

  • 由 澎湃新聞客戶端 發表于 足球
  • 2022-03-20
簡介在國家高度重視種業和糧食安全的當下,如何提升川米的市場競爭力,如何保證有人種稻、種稻人有收入,四川水稻“國家隊”迎來了新時代種業發展的機遇和挑戰

四川水稻一年幾熟

四川與水稻自古就有著難解的情分。

早在4000多年前的寶墩時期,成都新津區(寶墩古城遺址)就衍生了以稻穀為主、兼種粟和黍的農業經濟結構,奠定了古蜀文明、乃至“天府之國”農耕文明的經濟基礎。

如今,水稻是四川的第一大糧食作物,常年種植面積達2800萬畝左右,總產量超過1700萬噸,四川也被譽為全國三大育制種基地之一,不少優良的雜交水稻種子甚至走出了國門,走到了南亞和東南亞市場。

幾經積澱,四川水稻有哪些成就?種業市場存在哪些問題?未來發展方向是什麼?

幾經沉澱的四川水稻,未來發展方向是什麼?

攻關、突破,一級臺階一次跨越

四川省,位於中國大陸的西南腹地,地處長江上游,是中國西部門戶。植物考古研究發現,在4500年前的寶墩時期四川就形成了以稻穀為主、兼種粟和黍,同時採集野豌豆、薏苡屬等植物為補充的先民農業經濟結構,為四川水稻發展奠定基礎。

幾經沉澱的四川水稻,未來發展方向是什麼?

寶墩遺址出土碳化水稻

上世紀60年代,四川開始進行雜交水稻研究,到1975年之後開始大面積推廣,在為期近10年的時間裡,雜交水稻攻克了選育成功與否的問題,並逐漸佔據了大部分的市場。80年代時,雜交稻基本覆蓋了四川全省水稻種植面積的95%以上,產量也成為了重要的育種目標。靠著艱苦奮鬥的精神,四川不僅解決了自己的吃飯問題,而且還向國家提供了大量糧食、油菜籽等農副產品。

改革開放後,四川堅持“穩糧調結構,增收奔小康”的發展思路,育成了一大批高產、優質的生產應用型品種,包括常規稻品種瀘雙1011、瀘成17和雜交稻品種宜香優系列、岡優、D優、Ⅱ優、K優等。國家水稻資料中心顯示,瀘雙1011在1976年的四川種植面積最高達96萬公頃,是70年代中稻地區主要良種之一;宜香優2115,自2011年以來累計推廣面積達1500萬畝以上,成為長江上游累計種植面積最大的雜交水稻品種。

甚至有一些稻種透過國際合作的方式,走到了南亞和東南亞等國家,四川雜交水稻和技術也作為了一種“外交產品”漸漸地走出國門,走到國際市場。資料顯示,截至2015年,四川水稻的種子出口量佔到全國出口總量的50%以上,出口市場涵蓋越南、孟加拉、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

可以說,曾經的四川水稻,以質量好、成本低的優勢,創下了輝煌的成績。“我們的水稻品種型別豐富,有適於不同生態型別、不同耕作制度和地區的品種,如適合山區、平壩區等特殊茬口需要的早熟品種,滿足不同的市場需求。在水稻的品質、抗性和綠色安全性等都有所提升,選育標準也逐漸變得多元化。”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水稻高粱研究所所長蔣開鋒說。

幾經沉澱的四川水稻,未來發展方向是什麼?

規劃、佈局,川種振興還需卯足勁

2000年,四川水稻種業燦爛輝煌,在2006年農業部評選的全國種業50強中,四川種子企業佔比十分之一。後來由於四川種業公司對市場反應不足,未能跟上產業結構進行調整的步伐,導致市場品種資源競爭優勢減弱,在一段時間內稍事落後。“好在2016年育種家和政府部門開始推動改革,陸續提出了振興川種的行動方案,在最近的2~3年內,逐漸有一些好的苗頭產品出現。”四川隆平高科種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友強說。

未來幾年,要實現川種振興,還需要針對問題進一步的規劃、佈局和提升。目前,四川的水稻企業規模較小,尚缺乏有影響力、標杆型的企業來支撐強大的科研力量;四川的科研沒有進行資源的充分分配和利用,產品同質化程度高,大部分是重複的研究;此外,經銷商的思想比較封閉,沒有跟上長江中下游的發展水平,營銷人員水平和能力提升也不夠,未能與時俱進。

對此,蔣開鋒建議,科研單位要在國家戰略需求的基礎上,根據市場需要有針對性的、細分化的進行品種研發。不論是優質稻還是專用稻,產量都是不能放鬆的第一要素,同時還要適用於現在集約化、機械化、規模化的生產形勢。

四川川種種業有限責任公司的總經理李天炬建議,企業需要清楚自身的定位,根據自己的優勢把細分領域做強。很多企業定位要做育、繁、推以及全產業鏈,希望作物種類做多、銷售區域做廣,而往往事與願違,不如從自身角度出發,把細分領域做強,形成競爭優勢,從而提高自身的抗風險能力。

“科研單位要主動找企業對接新需求,企業也要去找科研單位轉化新成果,這樣才能形成一個科研單位與企業之間的緊密連結。”蔣開鋒說。

優質、安全,四川水稻勇擔使命

從90年代直至現在,四川水稻育種持續圍繞著“保證產量的前提下,著重改良品質”這一目標進行,同時根據市場需求也開發了一些觀賞與食用兼併、釀酒專用的優質水稻品種。不僅解決了四川和全國人民吃飽飯、吃好飯的需求,同時也成為了國際交流的一個重要出口產品。

“十三五”期間,四川培育了“德粳6號”等3個重金屬鎘低吸附粳稻品種;德優4938等207個新品種透過審定,川康優絲苗等110個品種透過國家審定。同時,“德優4727”等6個品種被農業農村部認定為超級稻;與“十二五”相比,四川水稻國審品種增加168。29%,優質米品種增加222。5%,優質與高產結合品種增加275%。每一次的攻關、突破都促進四川水稻更上一層臺階。

今年以來,中央多次強調要“打好種業翻身仗”,中央深改委透過《種業振興行動方案》,國家發改委、農業農村部印發規劃部署“十四五”現代種業提升。在國家高度重視種業和糧食安全的當下,如何提升川米的市場競爭力,如何保證有人種稻、種稻人有收入,四川水稻“國家隊”迎來了新時代種業發展的機遇和挑戰。

當前,四川已制定了《四川省現代農業種業發展工作推進方案》,正編制實施《四川省打好種業翻身仗行動方案(2021—2035)》。同時四川建設了成都天府現代種業園,圍繞糧食安全戰略,建造了一庫一院五中心等一系列重大功能平臺。四川的農作物種質資源儲存量達到5。42萬餘份,並透過航天誘變技術,創制了一些優質的水稻品種。今後,利用好這些種質資源和育種技術,堅持稻米優質、標準、專業,四川水稻的未來更輝煌。

“隨著空間站的建立,我們能夠搭載的作物數量也比以前更多,今後航天育種技術將結合分子生物育種技術,更高效地選育新材料和新品種。”四川省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核技術研究所 生物技術育種與資源創新研究中心主任王平在鄉村會客廳節目中說。

擦亮川種金字招牌,勇擔糧食安全使命,9月7日~14日,2021首屆天府國際種業博覽會在成都天府現代種業園舉行。實現自立自強,川種在路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