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足球

李煜的《虞美人》,為什麼說“春花秋月”,而不是“秋月春花”?

  • 由 伴生樹下 發表于 足球
  • 2022-03-09
簡介李煜的詞裡,說“春花秋月”,除了平仄,也是因為詞語的先後給人不同的感受

這個字匿讀什麼

漢字博大精深,很是奇妙,在古時候,有許多很漢字有關的有趣故事,這些故事要麼是同音諧音的梗,要麼是加減筆畫的事,當然,有時也會有因為錯別字而鬧出笑話的。總之,漢字的奇妙,在於它的可變化性比較強。

李煜的《虞美人》,為什麼說“春花秋月”,而不是“秋月春花”?

在漢字的故事裡,最慘的當數楊修。他因為“一盒酥”和“闊”的事情,被曹操殺了頭。還有個故事,說有個紈絝子弟的妻子想吃枇杷,他在紙上寫下“買琵琶五斤”幾個字,要僕人去買。他妻子拿過紙條一看,噗嗤地笑出了聲,寫了一首打油詩給他:

枇杷並非此琵琶,只怪當年認字差。

倘若琵琶能結果,滿城簫鼓盡飛花。

但今天本文要講的,並不是諧音,也不錯別字,而是漢字的順序。

南唐後主李煜臨死前,寫下了一首千古佳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這首詞裡,盡是金句,特別是結尾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可以說是寫“愁”的巔峰之作。在這首詞裡,其實第一句也值得思考,至少可以從這句話裡感受到漢字的博大精深。

李煜的《虞美人》,為什麼說“春花秋月”,而不是“秋月春花”?

有人提問: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時了”裡,為什麼要說“春花秋月”,而不說“秋月春花”?

我想,除了受制於詞牌的平仄格律外,應該還有其它原因吧,即使只是本人的猜想,也可感受漢字的魅力,且當一樂。

有個問題,不知大家有沒有想過:當我們把一句話的順序顛倒一下,表達上會有什麼不同的效果?

李煜的《虞美人》,為什麼說“春花秋月”,而不是“秋月春花”?

有人問牧師:我祈禱的時候能抽菸嗎?牧師說:不能。這人又說:我抽菸的時候能祈禱嗎?牧師說:可以。其實都是一邊抽菸一邊祈禱,為什麼換個順序就可以呢?原來“祈禱的時候不可以抽菸”,是祈禱在前,抽菸在後。已經祈禱,再去抽菸,就是中途摻入,便顯得不誠心了。而“抽菸的時候可以祈禱”,是抽菸在前,然後祈禱,反而有一種誤入歧途、回頭是岸的感覺。

所以,先說什麼,後說什麼,很值得咀嚼一番。

比如“天崩地裂”這個詞語,可以換成“地裂天崩”嗎?“天崩地裂”裡,“天崩”在前,天崩了,我們還可以趴下來,或者躲進山洞裡,至少還有高個子頂著呢。然而緊接著是“地裂”,地都裂開了,就無處可躲了。天崩的時候,還抱有希望;等到地裂了,就不用掙扎了。而“地裂天崩”,地先裂開,直接就掉下去了,天崩不崩, 已經無所謂了。這樣看來,“地裂天崩”好像就沒有“天崩地裂”那麼恐怖。

李煜的《虞美人》,為什麼說“春花秋月”,而不是“秋月春花”?

李煜的詞裡,說“春花秋月”,除了平仄,也是因為詞語的先後給人不同的感受。“春花”給人的感受是美好繁華的,是熱鬧的,是絢爛的。“秋月”給人的感覺卻是寂寥蒼涼的,是冷清的,是蒼白的。李煜原來是君王,現在是階下囚,是從繁華熱鬧到寂涼冷清,由絢爛到蒼白,所以“春花秋月”似乎更加貼切。而 “秋月春花”則正好相反,給人的感覺就沒有那麼切合了。

再來看蘇軾的《赤壁賦》,其中有一句話說“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如果換成”山間之明月,江上之清風“怎麼樣?當時蘇軾在船上游江,由江風到明月,是從近到遠,視界在提高擴大;由明月到江風,是從遠到近,視界在縮小。一個是”正三角形“,一個是”倒三角形“,讀起來的感覺還是有所不同的。

李煜的《虞美人》,為什麼說“春花秋月”,而不是“秋月春花”?

最後,我們也可以看看古樂府《上邪》,裡面說“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這個順序,就是詩人在發誓的時候,一句話比一句話狠。山無陵、江水枯竭,這種情況少見,但並非完全不可能;而冬天打雷、夏天落雪,這種情況出現的機率就很低很低了;最後是天地閉合,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如果把這五句話的順序打亂,就沒有了這種層次感。

總之,漢語的奇妙,需要用心去體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