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足球

不要把我不知道的危險放在我家門口

  • 由 南都觀察 發表于 足球
  • 2022-02-28
簡介“不要建在我家後院”(Not In My Backyard),這個口號自1980年代開始日漸嘹亮,其英文簡稱“NIMBY”音似“鄰避”,也慢慢在中文語境中流傳,指一些發展、建設計劃遭到當地或附近居民的反對,最常發生在可能會對環境有所影響的項

鄰避運動是什麼

當世界還在冷戰的氛圍中時,曾經出現過一個叫“核符號學”的學術分支,研究用一種更“接近永恆”的方式來表達核危險。尤其是在放射性汙染物堆積的地方,有的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長達百萬年,而僅低放射性的廢料都要監測300年才能確定其安全穩定性。

頭骨標誌已經被更“簡單”一些的有毒物佔用了,用來表達放射性的幾何標誌又太過抽象,用文字表示“放射性物,嚴禁亂挖”更是不行——再過個幾十萬年,以上警示可能很難被後代們解讀出來。人類文明可能早就迭代了幾輪,放射性汙染物的威脅依然還在。

貓又為人類貢獻了一個解答。研究者們的建議之一,是用變色的貓來表示遭受放射性汙染並且基因變異——如果人類的後代在森林裡亂挖,發現了一隻顏色變異的貓(或者貓的標誌),他可能會因為害怕而住手。

這個想法還計劃將“顏色奇怪的貓有危險”這一理念滲透到全世界的各種文化中,進一步確保人類的“文明基因”裡對既成的核汙染保持警惕。

不要把我不知道的危險放在我家門口

▲ “THE RAY CAT SOLUTION”計劃為一萬年後的人類送去一個重要資訊——變色的貓有危險。 © theraycatsolution。com

或許令人意外,貓逐漸超越人類站在了食物鏈的頂端(至少對“貓奴”來說是如此),核廢棄物則正在全球範圍內遭受抵制。能源短缺的臺灣地區曾經在核電的輔助下實現了工業發展和經濟騰飛,但受國際上一場場核事故的影響,民間反核情緒漸增,在遊行中甚至喊出“用愛發電”的口號,寧要停電也不要核電——反正不要建在島上。

“不要建在我家後院”

(Not In My Backyard)

,這個口號自1980年代開始日漸嘹亮,其英文簡稱“NIMBY”音似“鄰避”,也慢慢在中文語境中流傳,指一些發展、建設計劃遭到當地或附近居民的反對,最常發生在可能會對環境有所影響的專案上,

比如垃圾焚燒廠、汙水處理廠……

在這種對抗的邏輯下,“發展”和“環境”站在了對立面,因此那些出面抵制的本地人也常被批評為狹隘、自私、不放眼未來。

脫口秀演員、社會批評家喬治·卡林(George Carlin)曾經狠狠嘲諷過那些“自私的鄰避主義者”,他說,那些人為了自身所謂的安全,希望修建更多的監獄,但同時,他們又不希望把監獄建在自己的社群旁邊。

鄰避主義者們無法迴避這個批評——他們也產生了垃圾和汙水,這些廢棄物必須被妥善處理掉,但是他們又不允許“在我家後院”處理;他們也需要用電,需要道路改善和便利的交通,但是他們又要求“不要打擾我的生活”。

很大程度上,民主國家正在經受“鄰避”的考驗,政商兩邊都很頭疼——繁瑣的行政治理程式,鉅額的開發建設成本。

這還是理想的結果,走完程式,開發結束,政府有政績、開放商有回報、居民有獲償甚至新的就業機會,所有人生活在新的環境裡。如果當地居民態度強硬不肯讓步,則一切照舊。

“聰明”的商人會繼續轉移目標,發達國家不要的垃圾,可以賣給發展中國家,讓他們去消化,要是發展中國家還不要,就繼續賣給經濟更落後的國家。到2017年7月,中國這個曾經世界上最大的垃圾進口國,才終於正式通知WTO,為了國家生態環境安全和人民群眾身體健康,要在當年年底不再進口高汙染外來垃圾。

如果一切都窮盡了呢?即使所有地區的居民都拒絕與汙染垃圾生活在一起,都拒絕在“自家後院”修垃圾焚燒廠,也還有解決辦法,比如包裝減量、垃圾分類、再回收。而且垃圾焚燒並不一定會帶來汙染,如果有公正獨立客觀的第三方環境影響評價,日常操作嚴謹合規,公眾監督到位,垃圾焚燒廠不僅可以消化掉眾多垃圾,還能發電。

可能這才是鄰避運動真正的出路,從“不要建在我家後院”,到“不要建在所有人的後院”。

從單純的本土主義式的維權,到全區域甚至全國範圍的環保倡導,倡導更完善的政策和執行,倡導更透明的參與和監督,倡導每個人都做出一些改變——我們一起協商、想辦法,尋找更好的解決路徑。

垃圾焚燒或許是個最貼切的例子,它每個公民都有關係,最好的焚燒材料是經過乾溼分類之後的幹垃圾,只有垃圾中的水分低於一定的比例,才能最大可能減少焚燒過程中產生的有害物質。它也和政府的治理緊密相連,只有建立起了完整的垃圾分類和處理鏈條,才能實現焚燒物質的減量、保證垃圾的溼度不超過焚燒要求。

在日本,垃圾焚燒廠就建在城市中,僅東京都核心的23個區就有21座垃圾焚燒廠,政府在修建垃圾焚燒廠時和公共設施(公園、植物園等)一同規劃,絕大多數垃圾焚燒廠的防護距離為0。這些焚燒廠大多也沒有圍牆,僅用欄杆區隔,還會在路邊設定指示牌,顯示實時的汙染物排放情況,這就意味著居民可以近距離觀察這些建在身邊的“威脅”。而且日本的“垃圾教育”也很成熟,從小就教育孩子們如何垃圾精分類,將參觀垃圾焚燒廠列入小學生的課程。

不要把我不知道的危險放在我家門口

▲ 日本富士見垃圾焚燒廠的周邊,可以見到焚燒廠的煙囪和廠房,中間是城市馬路的人行道,右側是居民住宅區和商鋪。該專案位於東京郊區的三鷹市,焚燒廠隔壁即為三鷹市政府市政廳。 © 環衛科技網

研究者們苦苦鑽研如何將“顏色奇怪的貓有危險”這一理念滲透到全世界的各種文化中,但其實人類天然就對未知的事物恐懼。

焚燒垃圾、汙水處理、石油化工……如果一個和當地環境息息相關的工業設施根本不被當地人瞭解,雷厲風行地建設,加班加點地運作,築起高高的圍牆甚至在某些時刻予以封鎖,對已經造成恐慌的煙囪和排汙口視而不見甚至加以掩飾……這一切舉動只會滋長居民的恐慌。

有很多城市都有環境保護組織,他們的工作人員和志願者常常去到海岸線、水源地、工廠排汙點等地方巡護,聯絡並且協助環境、公安等職能部門處理突發汙染。

公正獨立的環評絕不是浪費,公眾的參與和監督也絕非多餘——它們幫助我們克服對未知的恐懼,應對萬一可能突如其來的災難。

公民、企業、政府……所有的角色都生活在同一個環境中,我們共同的環境中,如果其中一些太過強硬,以至於彼此之間無法交流、瞭解、協商,環境可能會以更大更慘烈的代價來“警示”。過程也許困難,但這會是更好的路徑。

不要把我不知道的危險放在我家門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