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足球

“再難再累也得收回家”!一場秋汛下的玉米搶收戰

  • 由 新黃河客戶端 發表于 足球
  • 2022-02-25
簡介連日來,多場降雨讓不少玉米地裡積水泥濘,常見的輪式聯合收割機不能下地作業,只能依靠人工鑽進玉米地,將玉米掰下來,然後扛到路邊運回家

今天棗莊幾點下雨

“再難再累也得收回家”!一場秋汛下的玉米搶收戰

“天氣預報廣播明天又有雨了,看來早晨還得再早起一會兒去掰玉米,能多掰一點是一點。”10月7日晚,孫耿街道西肖村的肖老漢坐在電視機前深深抽了一口旱菸。

煙霧繚繞中,遠處農田裡枯黃的玉米秸稈在積水裡挺立著,玉米穗掛在上面。獨子在外打工很難抽身回家,今年16畝玉米秋收的重擔只能落在年近七旬的老兩口身上。連日來,多場降雨讓不少玉米地裡積水泥濘,常見的輪式聯合收割機不能下地作業,只能依靠人工鑽進玉米地,將玉米掰下來,然後扛到路邊運回家。

10月8日,山東省農業農村廳釋出《關於切實防範強降雨天氣對秋收秋種工作影響的緊急通知》,要求各市要進一步加強農機排程,對土壤過溼地塊,要組織履帶式聯合收割機進行搶收。目前,平時較為少見的履帶式收割機更成為不少地區的稀缺品。根據氣象部門預報,10月8日夜間起又將出現新一輪降雨,與前期降雨重疊度高,有可能會加重農田積水,特別是影響秋收和秋種工作。在這場極少見的氣象下,老肖的玉米搶收戰正在進行。

“再難再累也得收回家”!一場秋汛下的玉米搶收戰

困在積水農田裡的玉米

7日下午2點,隨便對付了兩口午飯,老肖來不及休息,和老伴騎上電動三輪來到村北頭自家的玉米地。老兩口穿上水鞋,深一腳淺一腳地踩著被放倒的玉米秸稈往裡走去。新黃河記者現場看到,有的地塊積水已經沒過腳踝,一腳踩下去甚至整條小腿也會陷進泥裡。

種了一輩子地的老肖連稱:“今年雨水太多了。這是第一次在秋收的時候遇到這種天氣,聯合收割機進不去,三輪車更別提了。不能眼看著玉米澇在地裡,再累再難也得收回家。”據濟南市水文中心統計分析,截至10月8日9時,濟南市今年以來累計降水量達1013。9毫米,列1950年以來歷史同期第二位高,並創造多項紀錄。其中,9月以來累計降雨量達286。4毫米,列歷史同期第一位高。

“再難再累也得收回家”!一場秋汛下的玉米搶收戰

老兩口分工,老伴弓著腰掰玉米堆成堆,老肖裝袋子再背到幾十米外的三輪車上。“年紀大了,一袋子最多背50斤。”老肖說,背多了腳容易陷進泥裡,走不快。“算上昨天半天和今天一上午,我們倆就掰了一塊地的玉米,大約有一畝地。”今年他們總共種植了16畝玉米,仍有一半還沒能收完。

記者走訪了濟陽仁風、孫耿等街道轄區多個村莊,不少玉米地出現積水內澇現象,有的地塊村民還開挖了排水溝,鋪了排水管,但作用甚微,機械收割裝置依然不能進入農田,只能依靠人工進去手掰肩扛。西肖村黨支部書記肖擁軍介紹,村裡共種植了2000多畝玉米,其中過半已經收穫。

女白領扛出的4000多斤玉米

年輕人在外工作,留守村裡種地的主力多數是年邁的老人。國慶假期,也有在外工作的兒女趕回來幫助父母幹上幾天農活。“這種下地的苦力活很少有年輕人願意幹了。”老肖話音剛落,另一位在地裡收玉米的老人接著為年輕人辯解起來,“他們在城市工作也不容易,生活壓力很大,我們只要能幹動了就不會告訴他們。”

老肖家地塊西側是另外一塊玉米地,記者注意到,有一名體型較瘦的女子,在相距四五十米的玉米地與水泥路之間來回背玉米,她身上穿著破舊紅棉襖,頭上包裹著紗巾,只露出兩隻眼睛,大半個身子沾滿泥土。很難想象,她是一名在濟南市區有著光鮮工作的女白領。

“再難再累也得收回家”!一場秋汛下的玉米搶收戰

她叫肖玲,研究生畢業後從事銷售行業,家中父母也均已年過七旬。“從上學後我幾乎沒有幹過農活,往年秋收時父母也說沒種多少地,而且有機器收割,不用回來忙活。直到9月30日,母親主動打了幾個電話讓我回來掰玉米,我才知道家裡原來種植了近20畝地。”“85後”肖玲第一次看到自家望不到頭的玉米地時,一下子坐在地頭上,“我開玩笑跟母親說‘真想一把火都燒了’。”

自10月1日起,肖玲沒有休息過一天,更沒有看過在濟南的兩個孩子。“我不記得幾點幹活,幾點回家,只記得天不亮就出門,天黑了回家,累到什麼事情都不願意想。”肖玲苦笑著說,有幾天下雨也沒歇著,披著雨衣在地裡掰玉米。腳上穿鞋容易陷進泥裡,索性只穿襪子走路比較方便。截至10月8日,她已經連續在玉米地裡待了8天,用肩膀扛了4000多斤玉米。

“再難再累也得收回家”!一場秋汛下的玉米搶收戰

改造普通收割機的嘗試

在面臨罕見氣象時,也有村莊利用自身條件因地制宜搶收玉米。與西肖村等村莊有所不同,在位於濟陽北部的李八村的農田裡,能聽到些許機器轟鳴的聲音。

這裡的土地屬於黃河沙土,雨水含量不比其他地方少。為何有聯合收割機進入玉米地?新黃河記者注意到,這輛收割機與普通收割機有所不同,即驅動輪胎換成了三角形履帶,如同坦克一般行駛在泥濘土地上。

“這是我們第一次嘗試改造普通收割機。”李八村黨支部書記康凱說,自9月中旬起,陰雨天氣一直籠罩著田間地頭,他們注意到尤其國慶期間雨水較多,而這也是地裡玉米秋收的重要時刻。土地鬆軟泥濘,收割機和運輸車進入地頭很容易陷進去,大家提出了將收割機輪胎改成履帶的方法,增加與土地接觸面積,避免收割機被困地裡。

“再難再累也得收回家”!一場秋汛下的玉米搶收戰

有了想法就得嘗試。康凱和村民在假期時找到技術員,購買零部件,嘗試改裝收割機。“這個過程整整用了四天時間。第一次下地嘗試的時候,履帶式收割機的效率與輪式幾乎一樣,大家高興壞了。”

然而,履帶式收割機能夠進入農田,但是三輪車等運輸玉米的車輛卻很難進入,只能由收割機收完部分地塊後,再運輸到生產路上裝進運輸車。“整個收割效率還是受到影響。”即便如此,康凱還是和村民一起日夜搶收。“村裡流轉了近八百畝土地,我們集中收割後也會支援附近村莊。”此外,村裡還購置了刻皮顆粒機和烘乾機,方便陰雨天氣及時收割儲存糧食。

“再難再累也得收回家”!一場秋汛下的玉米搶收戰

供不應求的履帶式收割機

山東省農業農村廳釋出的緊急通知中提到,近期中央安排農業生產救災資金支援菏澤、濟寧、聊城、濟南、棗莊、泰安、濱州等受災較重的市,這些市要積極對接財政部門,加快資金撥付進度,儘快發揮資金效益。此外,各市還要進一步加強農機排程,抓住天氣晴好時機,組織跨區機收和社會化服務,加快搶收晾曬;對土壤過溼地塊,要組織履帶式聯合收割機進行搶收;機械無法下田的地區要組織人力收穫,做到成熟一塊,收穫一塊,確保顆粒歸倉。

“再難再累也得收回家”!一場秋汛下的玉米搶收戰

記者採訪中發現,有外地車牌貨車載著履帶式收割機在田間地頭尋找需要機械收割的種植戶。“這些收割機有從安徽過來的,他們收割的費用每畝地260元,價格比以往高了兩三倍。”村民說,這些收割機還不能粉碎秸稈,雖然能將玉米直接脫粒,但是這種陰雨天氣下儲存不易,很少有村民會選擇這種裝置。

本地是否有專用的履帶式收割機,數量又有多少?對此,記者聯絡到濰柴雷沃農業裝備授權的濟南地區最大經銷商盧何農機。“這段時間履帶式玉米收割機可以說是供不應求,成為不少地區稀缺品。”該經銷商負責人盧何介紹,履帶式收割機往年不會在省內銷售,但今年遭遇極少見天氣,工廠也在日夜趕工生產成品裝置,每臺售價在15萬元左右。“章丘當地相關部門對購買該裝置車主有兩萬元補貼,我們為了減輕車主壓力還出臺了分期貸款措施。”

盧何還介紹,目前在章丘和濟陽等地均有十幾臺履帶式收割機,他們也在積極與外地和廠家聯絡,往濟南調運相關裝置。

新黃河記者:丁國彬 編輯:趙珊珊

更多內容請關注新黃河客戶端。應用商店搜尋“新黃河”,下載安裝。新黃河,與時代一起奔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