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足球

這一輪南方洪水何以屢屢“突破歷史極值”?

  • 由 新京報官微 發表于 足球
  • 2022-02-10
簡介訪談嘉賓(排名按姓氏拼音排序):程曉陶:國家減災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專家、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原副總工程師羅京佳:國際著名氣候學家、南京資訊工程大學大氣科學學院國家特聘教授萬豔華:華中科技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翟國方:國家“十三五”規劃專

翟這個字念什麼拼音

這一輪南方洪水何以屢屢“突破歷史極值”?

“我覺得還要建立新型的‘人水關係’,單純地防禦不是辦法,要留有充足的行洪空間,不是簡單地建造一個30年一遇防洪堤,或50年一遇防洪堤就可以的。”

文2634字

,閱讀約

需5分鐘

新京報訪談員 肖隆平 實習生 龔正楊 編輯 孟然 校對 趙琳

這一輪南方洪水何以屢屢“突破歷史極值”?

▲7月11日,江西省鄱陽縣油墩街鎮橋頭中學附近一處潰口,村民正划船回家。

今年6月以來的強降雨在南方多省形成洪澇災害。中央氣象臺7月7日訊息,今年6月1日至7月6日期間,長江流域的累計降雨量為近60年以來第二多,超過1998年降雨量。7月11日10時江西省將防汛Ⅱ級應急響應提升至Ⅰ級,鄱陽湖水位突破1998年曆史極值,防汛形勢異常嚴峻。目前江西全省防汛工作已經進入戰時狀態。

據應急管理部統計,截至7月10日14時,今年以來洪澇災害造成浙江、安徽和貴州等27省(區、市)3385萬人次受災,141人死亡失蹤,農作物受災面積2983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695。9億元。

今年南方地區為何降雨偏多?如何儘可能降低洪澇災害造成的損失?新京報記者為此採訪了四位專家,對此進行了探討。

訪談嘉賓(排名按姓氏拼音排序):

程曉陶:國家減災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專家、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原副總工程師

羅京佳:國際著名氣候學家、南京資訊工程大學大氣科學學院國家特聘教授

萬豔華:華中科技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

翟國方:國家“十三五”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南京大學城市安全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

受印度洋海溫異常影響降雨偏多

受印度洋海溫異常影響降雨偏多

進入6月份,中央氣象臺連發暴雨預警31天,為2010年有預警記錄以來同期最多。1998年長江流域特大洪水會再現嗎?

受印度洋海溫異常影響降雨偏多

“1998年長江特大洪水”是受強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今年與1998年的情況不太一樣,印度洋、西太平洋雖然也出現了暖海溫異常,有利於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增強,與1998年有些類似,但熱帶海溫異常沒有1998年那麼強。

南京資訊工程大學氣候預測系統的預測結果顯示,今年6月份,長江中下游降雨量確實比較多,有一個強梅雨期。因為海溫普遍升高有利於更多水汽從海洋傳輸到陸地,只要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足夠強,而長江流域處於一個低氣壓區域,就容易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產生強降水。

新京報:

受降雨影響,南方地區的洪災預計下一步的走向是什麼?

羅京佳:

如果按照我們動力模型的預測,7月份的降水也會比往年要稍多。如果按照現在這個情況持續下去,形勢會比較嚴峻。8月份可能會有所好轉,但華中地區降水還是偏多。當然,這只是我們的預測,結果也有一定的不確定性。

新京報:

與當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去年下半年江西、安徽、湖北等南方部分地區的旱情嚴重。這種一澇一旱的反差相比往年有無加強?

羅京佳:

去年夏、秋兩季,印度洋發生了很強的正偶極子現象(編者注:與厄爾尼諾類似的但發生在印度洋的強海氣耦合現象),就是東印度洋很冷,西印度洋有點暖,這使得去年長江中下游從梅雨期開始到秋天一直都是降雨很少,也就造成了該區域的乾旱現象。從東亞季風來講,它有一個比較明顯的準兩年振盪現象,相對應的就是一年旱一年澇。去年長江中下游的乾旱現象與這個可能有關,但每年發生的原因並不太一樣。去年的乾旱跟印度洋的正偶極子現象關聯性很強。

這一輪南方洪水何以屢屢“突破歷史極值”?

▲7月11日,江西鄱陽縣油墩街鎮洪澇景象。新京報記者 王飛 攝影

新京報:

上世紀70年代,旱災的影響比洪災大,到了90年代,水災的影響超過旱災。進入21世紀後,水災居高不下,旱災也在上升,現在是水、旱災害頻發並重。

羅京佳:

程曉陶:

━━━━━

我們常說洪澇災害,洪和澇怎麼區分?

目前防洪壓力重點在中小河流

洪澇,分洪災和澇災。因為暴雨聚集在低窪處,淹了小區、地下車庫等,這是澇災,例如高考首日,安徽歙縣因內澇嚴重導致了語文數學兩科延期。如果是因為河流洪水氾濫導致城市、農村被淹,這叫洪災,比如四川、雲南一些地方最近遭受的多是洪災。

進一步說,洪和澇是分不開的。河流水位升高,形成洪水,一方面來自於暴雨影響,另一方面也來自於排澇系統集中排放,此時是因澇成洪。如果河流水位過高對排水系統產生頂託,甚至倒灌,這就是因洪致澇。“洪”和“澇”之間存在複雜的相互作用關係。

所以,無論城市還是鄉村,談到防洪,不能是住建系統只考慮排水的事兒,水利部門只考慮防洪的事兒,而是要以(河)流域為單元,去統籌考慮排水和防洪之間的關係,綜合應對洪澇災害。

目前防洪壓力重點在中小河流

水利部在近期的新聞通氣會上介紹,今年以來一些中小河流洪水多發、超歷史水位,區域性暴雨洪水重於常年。為何中小河流成為了防災的薄弱地帶?

目前防洪壓力重點在中小河流

中國防洪是“分級負責分級管理”。七大流域都有流域管理機構,負責流域的防洪規劃,協調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城鄉間的利害衝突關係,但是中小河流沒有專門的流域管理機構。

中小河流往往還涉及多個行政區。過去中小河流都是地方政府負責,中小河流在哪個省、市,由哪個省、市負責。這導致中小河流的防洪工程許多不成體系。而且中小河流的堤防大部分都是土堤,上游缺少大型的控制性水庫。所以,今年的防洪壓力目前更多體現在中小河流上,是洪災多發重發的高風險區域。

未來,要從加強防守巡查、水文監測和洪水預報以及加大對中小河流治理力度等方面著手,防止“小堤大災”。

新京報:

最近四川個別縣鄉因洪災出現了較為嚴重的人員傷亡。因為當地的縣城、鄉鎮就是建在狹窄的山谷,沿河而居。這種現象需要改變嗎?

程曉陶:

人類對水天然具有依賴性。問題在於,古代人少,生態環境破壞沒現在這麼嚴重,氣候變化也沒現在這麼劇烈,逐水而居在那時沒有什麼問題。而現在城鎮化發展太快,人類向湖、灘要地過多,行洪道被擠佔,一遇洪水也就容易成災。

新京報:

程曉陶:

新京報:

面對洪災風險,最重要的是什麼?

萬豔華:

從氣候預報的角度來說,我們可以透過研發區域精細化預測系統,做好氣候預報(警)工作,分析可能發生洪澇的機率有多少,提前幾個月做出預警,這樣就能早點做好防災減災準備工作。

━━━━━

我認為還有一個迫切要解決的是意識問題。我們要認識到洪澇風險是我們面臨的眾多風險中的一個,理論上風險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因此,要有與風險共存的認識。洪災風險的管控,不僅僅是政府的工作,也是每個居民的分內事。因此政府不能大包大攬,還得與社會、與居民聯動,共同防洪防澇。此外,防災意識需要進一步引導樹立,相關職能部門要開發出一些相關的防災減災保險產品,規範保險行業市場行為,引導居民購買保險,發揮保險在防災減災中的重要作用。

化害為利,把洪水轉化為資源加以利用

怎麼讓防洪意識嵌入到日常工作中呢?

化害為利,把洪水轉化為資源加以利用

最關鍵的就是修訂《防洪法》。《防洪法》中沒有“風險”兩字,這是不利於真正做好防災減災的。因此,我們亟須將風險理念置入城市鄉村規劃管理中,一定要明晰不同區域的被淹風險指數。做好防災減災工作,這就得有法可依。應急管理部成立以後,整個管理體制有所轉變,這是一個機遇。

化害為利,把洪水轉化為資源加以利用

我覺得還要建立新型的“人水關係”,單純地防禦不是辦法,要留有充足的行洪空間,不是簡單地建造一個30年一遇防洪堤,或50年一遇防洪堤就可以的。人類要善於把洪水“化害為利”——我們可以建一些地下水庫,把雨水甚至洪水當作資源留存下來再利用,尤其是北方這種嚴重缺水的城市。

新京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