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足球

少年“禕”告訴了我們不曾知道的“玄奘”

  • 由 感悟你我 發表于 足球
  • 2022-02-08
簡介玄奘在淨土寺內不分晨昏地誦讀經典、潛心學習的時候,寺外卻不太平,先有黃河氾濫(大業七年,611年),後有隋煬帝遠征高句麗失敗,楊玄感趁機發動叛亂,各地盜賊跋扈,隋朝命數將盡,亂世徵兆攪得百姓人心惶惶

禕讀音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位於河南洛州的一個農家小院,一個男人面對動亂不休時局無奈感嘆,同時,他的第四個兒子即將誕生。

此時隋文帝的通濟渠——連線黃河和淮水的南北向運河——的開鑿工程尚未完工,遠處傳來車馬喧囂和人聲吵嚷。

少年“禕”告訴了我們不曾知道的“玄奘”

這家父親姓陳,名惠,歷任陳留、江陵等地縣令,是當地名士,他看不慣當時爭名奪利的官場,嚮往和家人一起過悠然自得的安穩日子。辭官之意雖醞釀已久,卻還未能告假歸田。這家母親名不見經傳,據說是“洛州長史宋欽之女”,身體健康,已誕下三男一女。他們給呱呱墜地的幼子取名為“禕”,他後來出家,法號“玄奘”。

玄奘生於隋文帝楊堅在位期間,關於他的生年,一說是開皇二十年(600年),另一說是仁壽二年(602年)。生年說法不一的主要原因是,名人揚名之後才記錄卒年,後人通常是根據卒年來推算其生年。隋文帝將年號“開皇”改為“仁壽”時已年過花甲,改元是“為祈求皇帝延壽,然‘仁壽’也不過徒有佳名”。

仁壽四年(604年),隋文帝駕崩,有病死和遇刺兩種傳言。少年陳禕出生在安穩平和的農村,遠離宮中鉤心鬥角的權力鬥爭,深受喜愛讀書的父親影響,自幼愛和次兄陳素一起讀書。相傳其父早年就精於四書五經的研究,身邊總是放著各種各樣的典籍。

少年“禕”告訴了我們不曾知道的“玄奘”

在陳禕兩歲那年的夏天,醉心於振興佛教的隋文帝效仿印度的阿育王,向國內三十餘州廣發敕文,下令建造佛舍利塔,其主要目的還有以新朝視角重修滅亡的南朝佛教荒廢的歷史。

陳禕四歲那年,母親宋氏突然去世,這對尚在鳩車玩樂之年的幼兒來說,可謂是莫大的悲痛。

秋季,隋文帝也去世了,王室上演了一出骨肉相殘的悲劇,廢太子楊勇(文帝長子)被殺害,皇太子晉王楊廣(文帝次子)繼位,成為隋朝第二代皇帝——隋煬帝。

次年,煬帝改元“大業”,陳禕之父陳惠下定決心辭去了江陵縣令一職,歸隱鄉里,一邊沉浸於讀書之樂,一邊傾盡全力撫養孩子。 陳惠發現陳禕天資聰穎,八歲即可快速、準確地理解書籍真意,於是開始以口述的形式教他孔子傳授給曾子的《孝經》。之所以教《孝經》,大概是想告訴幼年喪母的孩子,親情是透過愛與敬來維繫的,不會因為母親的去世而消失,並透過這種方式來消除母親去世留給孩子們的悲傷和不安。

少年“禕”告訴了我們不曾知道的“玄奘”

陳禕三歲那年正月,隋文帝再次下令在全國五十個州興建舍利塔,命僧侶在四月初八捧著舍利(佛的遺骨)送往各州,以紀念釋迦牟尼誕辰。對兒女疼愛有加的父親,在陳禕九歲那年(即大業五年,609年)也突然撒手人寰。次兄陳素試圖拯救因為父親突然去世而陷入窘境的家庭,於是獨自離家前往東都洛陽,尋訪前一年剛剛遷址到羅郭城東面中門的淨土寺,落髮出家,法號“長捷”。

沒了父親和次兄,貧窮的家裡也沒了陳禕的立足之地,他只好帶著父母尚在時的溫馨回憶離開家門,背井離鄉。天下之大,只有次兄寄居的洛陽淨土寺可以棲身。

洛陽,這座由北魏孝文帝興建的都城,曾經盛極一時,寺廟鱗次櫛比,廟堂高塔林立;可昔日繁華化為灰燼、廟塔成為廢墟。

作為隋朝的東都,洛陽這座城得到了隋文帝和隋煬帝兩代天子的支援,佛教復興的勢頭迅猛,此時剛剛找回昔日的祥和安寧,不過還遠不及往日的輝煌。 翌年,十歲的陳禕叩開了淨土寺道場之門,前來投靠次兄長捷。

少年“禕”告訴了我們不曾知道的“玄奘”

曾經同在父親膝下學習的兄長深知,陳禕雖然年少,但是已經具備了相當高的佛法誦讀能力,便推薦他為少年行者(童僧),先從誦讀、學習經典開始。陳禕最初捧起的佛典是《維摩詰經》和《法華經》。恐怕當時眾人讀的都是享負盛譽的鳩摩羅什漢譯本吧,更何況相傳淨土寺裡還安置著鳩摩羅什從龜茲國揹回來的丈六(高約一丈六尺,約4。8米)檀木像。這種際遇彷彿是命運的安排,在陳禕心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讓他久久難忘,揮之不去。

另外,據《續高僧傳》記載,長安勝光寺的僧人慧乘曾為高昌王麴氏講讀《金光明經》。 出家與求學 同年,隋煬帝下敕文,要在洛陽選拔二十七人剃度為僧。高句麗久攻不下,煬帝卻依然信心十足。他三番五次下詔修寺廟、造佛像,築塔度僧,大概暗含著這樣的野心——以受菩薩戒(持律儀、修善法、度眾生)的天子身份振興佛教,留下“明君”之美名。

少年“禕”告訴了我們不曾知道的“玄奘”

然而,對剛剛年滿十歲、尚未出家的陳禕而言,即使每天專心讀經,也幾乎無法從已經學有所成的數百人裡脫穎而出,被選為度僧。負責遴選的使者是以“清廉”和“慧眼識英”著稱的大理卿鄭善果。

陳禕因年齡不足,無法混入衙門應試,便落寞地佇立在衙門外,鄭善果獨具慧眼,一下子就注意到他,遂起身,喚他進門來,問他家在何處、是否有為僧之意、出家後想做什麼。陳禕面無懼色地脫口而出:“意欲遠紹如來,近光遺法。”鄭善果對周圍的官員說:“不可錯失這樣的人才。”

少年“禕”告訴了我們不曾知道的“玄奘”

後來,陳禕得以剃度出家,法號“玄奘”。 成為淨土寺僧人的玄奘,在聽完本寺僧人景法師所講的《涅槃經》後,立刻為之著迷。為理解其中的奧義,他勤學苦讀,乃至廢寢忘食。當時,描寫佛祖釋迦牟尼入滅(圓寂)經過及其深遠意義的經典已有多個漢譯版本,其中既有小乘佛教也有大乘佛教,關於釋迦牟尼之死既有滅的說法,也有不滅的說法,眾說紛紜。

時年十歲的玄奘到底理解到何等程度,我們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他迫切地想要探究佛理奧義,說不定已經翻閱過無數遍《大般涅槃經》——由東晉的法顯法師於印度發現並翻譯的經典。

少年“禕”告訴了我們不曾知道的“玄奘”

也是在那個時候,玄奘接受了學僧嚴法師對《攝大乘論》的啟蒙講學。《攝大乘論》由生於犍陀羅國富樓沙(今白沙瓦)的大乘論法師無著菩薩撰寫,後來被視為唯心思想(認為所有存在都是心像顯示的一種思想)的基本經典之一,這本書一定深刻地磨鍊了少年玄奘的思想。

相傳《攝大乘論》最初的漢譯本出自北印度佛陀扇多之手,而玄奘讀的應該是真諦法師於563年至564年在廣州制旨寺譯成的第二個版本。

梵語是真諦法師的母語,他的譯文一定讓玄奘感受到壓倒性的說服力。 玄奘在淨土寺內不分晨昏地誦讀經典、潛心學習的時候,寺外卻不太平,先有黃河氾濫(大業七年,611年),後有隋煬帝遠征高句麗失敗,楊玄感趁機發動叛亂,各地盜賊跋扈,隋朝命數將盡,亂世徵兆攪得百姓人心惶惶。

少年“禕”告訴了我們不曾知道的“玄奘”

玄奘法師生在動盪朝代,但佛家思想給了他一片淨土,讓他在這片淨土上播撒影響世人佛教文化!

參考資料《玄奘與絲綢之路》

Top